文化產業十大趨勢你知道嗎?

文化產業十大趨勢你知道嗎?

水墨丹青三清山 1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劃發展司副司長、改革辦副主任李建臣做了精彩發言,從多角度深層次地分析了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以下為李建臣發言全文。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幾千年來,從燦若群星的諸子百家,到影響深遠的宋明理學;從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到美輪美奐的唐詩宋詞,中華文化可謂多彩多姿,光輝燦爛。

但是,從產業角度去認識和推動文化發展,卻是近年來的事情。

2000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第一次提出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9年後《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臺,標誌著我國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標誌著我國文化產業開始實現發展動力機制的轉變。2017年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對新時代文化建設做了深刻系統的闡述。

在這樣一個歷史進程中,我國文化產業得到快速發展:2004年實現增加值3440億元,佔GDP的比重為2.15%; 2017年3.5萬億,佔4.29%。年均增速20%,可謂蓬勃發展。

但是橫向看,我們的文化產業發展歷史短起點低,規模還很有限,在經濟總量中佔比還不高。不僅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與我們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也不協調,與我們文化大國、文化古國的身份也不相稱。故此,我國文化產業亟待有一個大發展。

面向未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至少呈現這樣十個趨勢。

1、 大眾化——從文化產品創造主體角度看

文化創造的源頭本來就是活生生的社會實踐。普羅大眾當仁不讓是社會文化創造的主體。但是傳統文明形態無法提供讓普通個體登上歷史舞臺、讓優秀文化產品脫穎而出的機會和渠道。數字文明改變了這一切。今天,你發出一個信息,一秒鐘可以巡遊地球七圈半,而且全覆蓋無死角。任何草根都有可能一夜走紅,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創意。幾乎每天都有大量的網絡新詞湧現出來。詞語的背後是視角、是觀念、是文化。目前,網絡文學寫手已經達到1300萬人,其中籤約作者60萬人;網絡文學作品1400萬部,日更新1.5億字,其中不乏像《羋月傳》《甄嬛傳》《琅琊榜》這樣廣受歡迎的作品。網上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在激情歌唱,全民K歌。像《老鼠愛大米》《東北人都是活雷鋒》《2002年的第一場雪》《兩隻蝴蝶》等大量喜聞樂見的歌曲都是通過網絡走進千家萬戶。如果你真是個音樂天才,馬上會有經紀公司或專業機構找到你、買斷你、包裝你,哪怕你在天涯海角。來自全社會的文化創造者與我們的專業人士交相輝映,共同推動文化的創造和創新。

2、 技術化——從文化產品生產手段角度看

文化產品是創意的產物。但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文化產品的生產越來越依賴於技術。電腦繪畫幾乎成為藝術設計的主要手段;智能軟件會讓作曲家即時聽到創作效果,隨時修改;歌唱家跑調多遠都不要緊,只要你出聲,錄音師就可以把你的音準拉回來;作家的創作手稿,恐怕早已成為一個歷史概念;電影尤其如此,不要說大片,就是普通的電影製作,離開技術手段也幾乎是寸步難行。數字合成佔比越來越大,對電影的本質、影像的美學意義都產生了深刻影響。2010年3月9日,日本東京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唱會,使用了3D全息投影技術。演唱者是一個虛擬歌星。聲音則是在某歌唱家聲音的基礎上人工合成。演唱會驟然間掀起熱潮,虛擬歌星圈粉無數。任何藝人都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瑕疵,而技術手段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彌補這些瑕疵,而且還能創造出許多人力無法達到的境界。

3、 智能化——從文化產品服務方式角度看

虛擬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標誌著數字文明進入了第二階段。把這些技術成果應用到文化領域,促成了文化產品的顛覆性改變和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脫胎換骨。比如VR可以讓醫學生在虛擬空間解剖屍體;AR可以在現實空間展示虛擬景象,把真實與虛幻融合到一起。耳聽為虛,眼見也未必是實。人工智能挑戰人類智商已經成為歷史,近年來正在向人類的情商、向人類的藝術鑑賞力和創造力發起衝擊,成果已經廣泛地應用到了文化領域許多方面,如寫報道、寫評論、題詩作賦等。5G面世,將為物聯網提供強大技術支撐,賦智於物。智慧物體會時時向我們提供信息。區塊鏈技術可以對文化產品創造、運營、交易到消費全程提供版權保護。一句話,智能化技術的開發應用,將最大程度地提供滿足人性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4、 平臺化——從文化產品傳播形式角度看

在傳統工業文明形態下,文化產品傳播特點是信息單向流動,渠道單一,方式單一,技術單一,批量生產,B2C。信息和知識不但可以售賣,而且是賣方市場,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在數字文明形態下,無限的網絡空間為海量的信息同時立體化呈現提供了便捷手段。許多文化產品逐步從物質形態轉變為數字形態;從銷售某個知識點或知識體系轉變為提供龐大的系統的知識庫、知識領域;從單向傳播轉變為供求互動;從產品形態固化轉變為靈活服務各取所需……而且所有用戶的相關信息盡在掌握。美國科學家梅特卡夫對平臺的價值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個定量的規律:V=n,揭示出了數字文明產品與傳統工業文明產品具有完全不同的價值規律。

5、 個性化——從文化產品消費方式角度看

個性化需求是人的天性所致,有人獨樂樂,有人與人樂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但是傳統文明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滿足不了這種個性化需求。在數字文明形態下,柔性生產、3D打印、網絡傳遞、智能化服務將越來越走進這個社會每一個領域和角落,使個性化需求的滿足成為現實。

文化產品極大豐富和網絡傳播的便捷性,可以讓消費者從容選擇,各取所需。在某種程度上,信息爆炸令人眼花繚亂,在信息海洋中如何選擇倒成了問題。

個性化需求還表現在,消費者根據自己的獨特需求,可以參與到文化產品的生產中,量身定製,量體裁衣。網絡文學讀者可以與作者共同商討故事情節如何發展。如果傳統文明中“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揭示了接受美學的某些規律,那麼今天,“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版本”卻成為常態。個性化需求突出了體驗感、參與感,刷出了存在感,更直接地展示了消費者的個性和價值。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歸宿。

6、 全IP化——從文化產品資源開發角度看

IP化之形成,至少源於兩個因素:一是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文化+”的不斷深入,傳統文化產業邊界日趨模糊,不同文化形態之間彼此相互滲透,互為補充,或形成新的業態。比如六大傳統媒體走向融合,三大臺合併,複合出版、中央廚房的開發等等。因此通過對IP的深度開發,不僅可以整合資源,而且可以大大拉長產業鏈。二是基於對文化產品版權的保護和開發。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在版權保護方面比較健全,所以許多著名的文化品牌不但可以矗立幾十年、上百年經久不衰,而且不斷推陳出新。迪士尼、好萊塢、百老匯、時代華納等等。我國在版權保護方面起步比較晚,執法力度和社會效果都難盡如人意,使得我們文化產品創新乏力。近年來情況有所好轉。2008年出臺《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十八大強調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5年出臺《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並再次發佈《關於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出建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目標。在這一大背景下,版權保護力度持續增大,文化市場日益規範。

7、 融合化——從文化與經濟相互滲透角度看

除了不同文化產業之間相互融合,文化產業也逐步融合到國民經濟大循環中,成為新時代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力。《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許多大文件都對文化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意義做了系統闡釋。從某種程度上說,文化是經濟發展的靈魂和助推器。

首先,文化產業自身即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美國文化產業產值數十年來一直佔GDP的20%以上,佔全球文化市場份額40%以上,是僅次於軍工領域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在出口方面則是美國的第一大產業。

其次,在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注入文化要素是必要條件。有時文化不僅給物質產品增加了內涵,而且賦予了靈魂。比如江西鷹潭的樟木箱。

第三,文化產業會拉動經濟增長。一個景點、一個主題公園可帶動周圍吃喝拉撒睡一大片消費。

第四,文化產品可以通過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能力,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通過提升企業文化和體制機制文化,來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的飛躍。

8、 O2O化——從文化產品運營管理角度看

所謂O2O,即線上線下的結合。能在線上解決的都在線上解決,需要在線下解決的就在線下解決。

線上的優勢,在於充分利用了互聯網跨地域、無邊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戶、挑戰時間極限、用戶信息精準等強項,可以瞬間聚集強大的消費能力。同時,在線支付為網絡信息傳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安德森的“長尾理論”是網絡信息的產物,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劉強東也都是網絡信息的產物。所以現代社會的任何領域,特別是信息領域和文化領域,不利用網絡信息傳播手段不僅是沒有出路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線下首先使交易得以實現,其功能毫無疑問不可替代。我們從阿里巴巴公司業務五大支柱板塊的結構中,就能看出來020的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文化產業公司也是如此,比如重慶的豬八戒網。此外,線下的體驗性特點,還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文明理念。比如實體書店實現從售書向綜合文化服務的轉變。

所以O2O模式之偉大,不止在於建立了一個新模式,更在於它從更深層次、更寬的角度表現出了對人的重視,對消費者的尊重;在於它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重新定義了經濟哲學。亞馬遜公司的發展史便是最好的佐證。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歸宿。

9、 金融化——從文化產品發展驅動角度看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血脈。文化產業要發展,離不開金融槓桿的撬動。

傳統觀念文人恥於言利,這是對財富的誤解和誤讀。語言和貨幣是人類的兩大發明。它們是奠定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基石。十幾年前,總署黨組提出要打造一批上百億的出版傳媒集團。我們當時聽了簡直就是神話。那時最大的集團也就幾個億的規模。然而,一旦借用金融的力量,馬上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7年,資產總額超過百億元的出版傳媒集團達到17家;主營業務收入、資產總額和所有者權益均超過百億元的出版傳媒集團有7家。

從2008年開始,總署貫徹中央指示,與工農中建等各大金融機構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充分利用金融的威力,撬動行業發展。同時,我們每年組織多種形式的項目推介會,搭建文化產業與各種社會資本聯姻的橋樑,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總體上說,過去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金融的助力;未來的發展更離不開金融更深層次、更大維度的助力。

10、 國際化——從文化產品面向市場角度看

一張大網鋪天蓋地,把地球真正包裹成了小小寰球。每天早晨第一眼看手機,全世界的信息便送到了你面前。真正做到了立足床頭放眼世界。2017年入境客人1.39億人次,出境遊1.43億人次。所以在數字文明時代,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交融時時刻刻都在身邊進行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想堵都堵不住。關起門來自娛自樂已經完全不可能。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裡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說,世界正在走向“平坦化”。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某個國家的文化產業,必須、或者說不得不融入國際大舞臺。實際上融入國際大舞臺只是一種形式。本質上它是一種價值觀的大PK,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綜合競爭力和文明水平的大PK。

“一帶一路”建設給我們文化產業走向世界提供了機會。我們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有文化多樣性的無窮魅力。把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講好中國故事,是我們神聖的歷史使命。開發國際文化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

文化具有巨大的輻射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定具有強大的文化。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歸根到底取決於這個國家的文化和國民素質。

爆品符號產品讓你的打開封閉之門;讓你的形象深入人心;讓你的經營之路騰飛自來。

爆款符號商業模式之所以受歡迎

爆款符號產品非常適合那些投入廣告費用不多的中小企業、農副企業、新創立等企業。根據企業的需求,首先進行資源配置,其次梳理用戶需求,第三設計產品、第四營銷推廣,打造屬於自己的爆款符號產品。

如何打造爆款產品

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種難割難捨的情結,不要拒絕它,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有生命、有靈氣的生命體,要用心跟它進行交流。企業爆款符號打造,是讓用戶有個直觀的感受,成為引爆產品的啟動點,從而不斷地研發爆品符號產品,形成獨特企業IP產品群,使用話題營銷、口碑營銷、社群營銷等方式推出引爆用戶的個性化、興奮點和痛點產品,從而節約廣告費用,才能讓你的企業經久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