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晝戰夜轉,探索“雪野亮劍”訓法戰法

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選傑、李兵峰、鄧東睿

枕戈待旦礪神劍——火箭軍某導彈旅聚焦主業主責提升核心軍事能力記事

導彈部隊被稱為“千人一杆槍”,能夠親手發射一枚導彈,是無數火箭兵一生的夢想。

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官兵無疑是更幸運的。組建以來,他們已發射200多枚導彈,旅史館的“號手名錄牆”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參加實彈發射號手的名字。

一枚枚長劍飛天,寫下一頁頁輝煌。“常規導彈第一旅”先後兩次榮立集體一等功,創下了同類部隊發射導彈數量第一、執行重大任務數量第一、獲得榮譽表彰最多等紀錄。

“我們作為第一支地地常規導彈部隊,生而為戰,面對曾經的榮耀,我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旅政委馬福升說,“只有把備戰打仗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時時想打仗、天天做準備、常年高狀態,才能實現從‘能打彈’到‘能打仗’、從‘能打仗’到‘能打贏’的轉變,真正履行好擔負的神聖使命。”

為此,這個旅引導官兵勇擔強軍重任、勇當打贏先鋒,不斷探索戰鬥精神強化訓練的路子,常態組織精氣神對抗和獵人意志訓練,組織“戰爭觀、生死觀”群眾性大討論,深挖根治“二八現象”,讓打仗思想深入人心、融入官兵血脈。

在戰車轟鳴的發射場,去年親手將這個旅第200發導彈送上藍天的指揮長莫徐建說:“繼承部隊勝戰傳統和敢戰血性,我們不僅要讓導彈成功飛天,還要讓每一次導彈發射實現一次能力突破,每一次實彈發射實現一次戰鬥力跨越。”

2018年,莫徐建所在發射單元,與全旅官兵一起描畫出的一幅幅“礪劍圖”,也正是這支部隊緊抓練兵備戰、常態枕戈待旦,“平時就是戰時、訓練就是打仗”的最好反映。

新年一開訓,他們聞令而出,圍繞新軍事訓練大綱,對照能力要求逐項進行訓練檢驗,反覆磨礪精確指揮、精準操作“劍法”,解決一系列短板弱項問題;

酷暑時節,這個旅在南國密林中開展野營部署、隱蔽偽裝、佔領陣地、導彈發射等10餘個課目訓練,不斷深化完善5類100餘種技戰術特情處置預案;

群山盡染的秋季,他們全員全裝轉進陌生地域環境,在複雜條件下不斷檢驗各項作戰方案,進行修改完善;

進入冬季,在嚴寒條件下,這個導彈旅官兵展開一輪輪晝戰夜轉、連續突擊的針對性對抗性訓練,不斷探索“雪野亮劍”訓法戰法。

“戰鬥力建設沒有‘休止符’,實戰化步伐只有‘進行時’。”旅參謀長高學東介紹說,夜訓夜戰一直是困擾部隊實戰化建設的一大難題。為此,這幾年,他們作為火箭軍夜訓試點單位,圍繞夜間作戰行動流程,深入研究夜間作戰行動難點,探索出一套全流程、全要素、全崗位的精準化訓法,在火箭軍常規導彈部隊大力推廣。

他們還結合夜暗條件、惡劣條件、複雜電磁環境、敵我對抗條件等開展訓練實踐,總結出的《導彈分隊戰鬥發射實戰化訓法》,進入了火箭軍“十項標誌性成果”。

這些只是他們向實戰化不斷靠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這支導彈勁旅的戰鬥力建設不斷實現突破:從單純實彈發射到複雜困難條件下戰鬥發射,從抽組骨幹精英遂行任務到隨機抽點單元進行發射,從“點火”發射到集群控制發射……連續10多年被評為全軍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新的作戰指揮體制下,這個旅瞄準打贏的準心一刻也沒有偏離,時刻保持“人在號位、彈在弦上”的高戒備狀態。他們把踐行強軍目標細化為近百條具體措施,圍繞新大綱分類細化123條戰鬥力指標,逐一進行錘鍊過關。還圍繞值班任務戒備狀態,建立12類60項143條具體指標,將之細化到一人一崗,始終保持可信可靠的備戰狀態。

如今,“常規導彈第一旅”瞄準“人人過硬、架架能打、整旅勝戰”目標,不斷提升“隨時能戰、準時發射、有效毀傷”的核心能力,“長劍出鞘”時間大大縮短,打擊能力更加精準有效。

(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