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醫藥業盤點:“降價”“控費”成關鍵詞 生物醫藥受寵

21世紀經濟報道 朱萍 北京報道

導讀:隨著化藥新藥開發難度的加大,仿製藥利潤的攤薄,在抗體藥物、RNA干擾、基因編輯、免疫腫瘤學、細胞治療、大數據醫療AI等種種技術的推動下,很多藥企也將目光投向火熱的生物醫藥領域,近年來,生物醫藥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醫藥行業是政策市。2018年的各種醫藥政策讓我們這一整年都是各種忙碌。”2018年12月26日,一位藥企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用“焦頭爛額”形容了他這一年的工作,據業內人士不完全統計,僅2018年前5個月國家相關部門就發佈了超過440個相關醫藥政策。

在離2018年結束只有2個工作日的時候,2018年12月27日,國家藥監局發佈了一則《加強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期間藥品監管工作的通知》,提出一致性評價申請隨到隨審,確保2020年底前實現國家集採試點中標品種全過程可追溯。

這也意味著2018年醫藥行業的熱門詞“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等仍將是2019年工作的重點,中國仿製藥質量提升、過期原研藥降價亦提上了主要議程。2018年12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體改司監察專員姚建紅在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之一仍是降藥價。

受帶量採購、醫保控費等政策影響,截至2018年12月28日,A股上市藥企僅恆瑞醫藥及邁瑞醫療市值超過千億元,75家公司市值不足30億元。從有對比數據的29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來看,市值縮水超1.6萬億元。

“醫藥企業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行業喜憂參半。”鼎臣醫藥諮詢創始人史立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現在國家政策倒逼企業進行創新,提高質量,這樣才可以獲得一席發展之地,醫藥審評加快對這些創新企業來說比較有利,對跨國藥企也形成利好。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28日,包括諾華、禮來和輝瑞等在內的15家跨國藥企共有52種新藥品/新適應症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

對於2019年發展,國家信息中心發佈《2019年醫藥行業發展報告》展望稱,在醫保控費、帶量採購、一致性評價等政策影響下,藥品價格降價壓力較大,且新藥研發投入較大導致企業生產成本提高,醫藥行業利潤增速或將繼續下行,併購會繼續保持活躍,同時上市藥企會繼續加大研發以求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初步估計,2019年醫藥行業利潤總額將達到233億元左右,同比增長約6%。

政策密集降藥價

“降價”一直是醫藥行業的關鍵詞,相關部門也特別強調藥價應該在合理的範圍內。一些抗癌藥價格昂貴,部分專利過期的原研藥價格也居高不下,仿製藥也存在價格虛高的狀況。

如以治療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莫西沙星為例,其化合物專利於2013年到期,但是據艾美達統計的2014年至2017年第二季度該藥物在公立醫院的市場比例中,原研藥仍佔有65.13%,而且在仿製藥上市後,原研品仍有2.6%的複合增長。

2018年4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2018年5月1日起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以降低抗癌藥生產、進口環節增值稅稅負。2018年10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對外公佈,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報銷目錄,談判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過半。

2018年11月份正式推出的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進一步促使藥品價格下調。2018年12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體改司監察專員姚建紅在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之一仍是降藥價。

其中,由國家醫療保障局主導的“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結果顯示,25個擬中選藥品與試點城市2017年同種藥品最低採購價相比,擬中選藥品價格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達96%。受此影響,A股醫藥板塊整體市值曾在連續三個交易日蒸發近3000億元。

對於“4+7”帶量採購新規,2018年12月7日,康恩貝董事長鬍季強稱,這意味著中國仿製藥市場正式開啟“仿製藥模式”,中國仿製藥參照創新藥高價格、高毛利、高費用的營銷模式及專利過期原研藥在中國市場高價銷售、高價進入醫保、佔據中國絕大部分市場的時代終結。

興業證券指出,由於此次帶量採購的降幅較大、超出預期,且價格公開可查詢,其他省份是否會採取“價格聯動”,從而形成全國範圍內的相關品種降價值得關注。而且,隨著帶量採購政策的落地和後續逐步的推廣可以預期,帶量採購的價格會逐步循環式向下,仿製藥超額利潤會被逐步擠壓,此次帶量採購對仿製藥企業的估值體系確實會產生一定衝擊。

藥品降價一方面是為了讓老百姓看病更便宜,也是為了節省醫保資金。輔助用藥也長期消耗我國大量醫保資金。米內網按照銷售金額統計了2017年全國三大終端六大市場最暢銷品牌TOP20,其中8個品種是心腦血管疾病用藥,年銷售額達73億元的注射用血栓通、61億元的丹紅注射液、49億元的丹參多酚酸鹽、39億元的喜炎平注射液、37億元的疏血通注射液屢次被各地列入輔助用藥和重點監控目錄。

與之相對比,在2017年全球藥物銷售額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產品為修美樂、來那度胺、美羅華、赫賽汀、索坦、阿柏西普、沛兒13價疫苗等均為在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症領域擁有明顯治療優勢的創新藥。

而從進入各省的輔助用藥目錄藥品來看,化學藥免疫調節類、營養補充劑、中藥補益類和中藥活血化瘀類及部分中藥注射劑等較多。

“擠掉虛高的仿製藥、過期原研藥、‘神藥’的價格水分,將更有利於創新藥的發展,可以讓更多的患者用上新藥。”一位跨國藥企亞太區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在2018年底,國家開始規範輔助用藥。2018年12月12日,國家衛健委發佈《關於做好輔助用藥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制定國家版輔助用藥目錄。醞釀多年的趨勢,到了正式實現的時候。

“今年上半年醫藥行情走勢很好,資本也很追捧生物醫藥企業,但下半年尤其是從長生生物疫苗黑天鵝事件後,在醫保控費、帶量採購等相關政策發佈,醫藥行業格局重構中,使得行情出現高開低走的態勢。”一位醫藥行業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2018年5月29日,申萬生物醫藥行業市值超千億元的藥企為5家,僅26家公司市值不足30億元。

截至2018年12月28日,僅恆瑞醫藥及邁瑞醫療市值超過千億元,75家公司市值不足30億元。從有對比數據的29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來看,縮水市值超1.6萬億元。

行業格局調整

政策帶來巨大的變革。近幾年來,國家一直在打擊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藥品價格的帶金銷售。由此也帶來了行業的鉅變,即300萬醫藥代表這個職位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2018年11月5日,比利時藥企優時比中國區總經理吳昕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透露,在過去的十二個月裡,優時比中國對公司整個業務模式做了比較大的調整,已經沒有醫藥代表這個職位。

吳昕指出,隨著中國一致性評價以及帶量採購政策的推行,跨國藥企原有的大規模推廣普藥的模式逐漸行不通了,這迫切需要企業在組織架構上做出相應變革。

事實上,早在中國開始開展一致性評價的時候,跨國藥企便有所調整。

如在2016年2月,阿斯利康向康哲藥業出售兩個過期原研藥波依定、依姆多中國銷售權。康哲藥業支付3.1億美元獲得阿斯利康波依定在中國的獨家銷售權。數據顯示,2015年波依定在中國銷售約12億元。依姆多1985年在歐洲上市,全球40多個國家有售,2015年美國以外市場銷售額近5700萬美元。

史立臣指出未來會有更多的跨國藥企與本土藥企進行合作銷售其過期原研藥,將過期的專利藥品交給中國企業來運營,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保證其持續佔領中國市場甚至比之前更多,另一方面也避免招投標等政策性問題對他們的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史立臣指出,以質量和價格為基礎的可及性作為競爭的手段滿足患者的用藥需求,才是仿製藥和過期專利藥的基本規律。同時,帶量採購也讓醫藥企業明白專業化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而不是固守或者投機。帶量採購在行業內引起強烈震動,因此對於帶量採購的具體實施,是對醫保局和有關機構的一項重大考驗。

截至2018年底,一致性評價BE試驗備案已超過800個,一致性評價受理號已突破600個。與此同時,專利到期/終止原研藥清單,以及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革完善仿製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對於促進仿製藥研發、推動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加快仿製藥替代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包括此次帶量採購4+7中降幅高達90%的正大天晴在內的多家企業負責人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未來將加強研發,大力發展高仿及創新藥,在業界看來,這才是未來保證利潤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力。

而隨著中國深化審評審批政策,鼓勵藥品創新的發展,近幾年跨國藥企新藥上市也加快了步伐,而這一定程度上也倒逼國內企業新藥研發進程等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了中國主要跨國藥企在2018年內在華新藥上市情況。截至2018年12月27日,據不完全統計,包括諾華、禮來和輝瑞在內的15家跨國藥企共有54種新藥品/新適應症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其中有14種已經宣佈正式上市。在治療領域方面,抗腫瘤藥物佔多數,約佔三分之一。

諾華方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隨著中國出臺的一系列新藥加速審批政策和醫保政策的改革,過去20年間,諾華在中國已經成功獲批44種創新藥。僅2017年就有12款創新藥物獲批,2018年又有10款新藥和適應症獲批。在2017年醫保目錄調整中,諾華有10款藥物進入國家醫療保險用藥目錄;2018年剛結束的國家腫瘤藥物專項談判中,又有4款創新腫瘤藥物與國家醫保局達成協議。

諾和諾德中國醫藥部副總裁張克洲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說,明顯感受到中國對臨床急需和創新藥的高度的重視和支持。比如,對列入優先審批的創新藥,國家會把審評資源和時間都進行一個高度的匹配。因此審批時間會明顯地加快,德谷胰島素因其創新和顯著臨床治療特點被列入優先審批,加快了這款產品批准的時間。

諾和諾德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大中國區總裁周霞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醫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也在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諾和諾德和國家的醫藥創新發展戰略保持一致,我們會繼續加快把創新藥物帶到中國,未來七八年間,將為中國市場帶來10款創新藥物將把中國納入全球研發體系,最終實現中國與全球同步開展臨床研究、同步申請新藥上市,同步獲批,讓中國患者與全球患者同步受益,早日用到國際一流創新藥。”

生物醫藥彎道超車?

隨著化藥新藥開發難度的加大,仿製藥利潤的攤薄,在抗體藥物、RNA干擾、基因編輯、免疫腫瘤學、細胞治療、大數據醫療AI等種種技術的推動下,很多藥企也將目光投向火熱的生物醫藥領域,近年來,生物醫藥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也有業內人士稱,生物醫藥或是中國醫藥彎道超車的機會。

尤其是2018年4月,港交所還出臺新政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醫藥公司上市。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生效,允許未盈利或無營收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在國內醫療保健行業上市公司357起併購交易中,以生物製藥領域最為突出,數量佔醫療保健全行業的五分之三。2018年上半年,康恩貝、必康股份、香雪製藥、萊美藥業紛紛出手佈局生物醫藥領域。

自2018年8月後,多家生物醫藥公司在香港上市。2018年8月1日,歌禮制藥成為港交所主板上市新規則實施後的首例上市的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2018年8月8日,百濟神州登陸港交所,成為首家美股、港股上市的創新藥研發企業;2018年9月14日,華領醫藥登陸港交所。2018年10月31日,信達生物製藥在港交所成功上市;2018年12月24日,君實生物正式掛牌港交所,成為第五家成功赴港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同時也是第一家以“新三板+H股”的形式赴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

不過,多家創新藥企赴港上市出現了破發現象。信達生物打破破發魔咒,據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信達生物在上市前重新調低來估值;而君實生物香港上市當日未破發,但新三板股價“失守”,當日新三板股價下跌8.59%。

2018年12月20日,港交所CEO李小加特地刊文回應港股“破發魔咒”說,破發的參照系只是IPO時的發行價,只是投資者不斷根據市場冷暖、估值高低調整預期的一種自然反應。

李小加說,“從長遠看,我們認為中國的生物科技行業已經迎來發展的春天,投資者對於這一行業的投資機遇也表現出有濃厚的興趣,我們相信生物科技板塊對於提升香港市場的多樣性和豐富投資者選擇具有重要價值。”

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梁頴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從長遠來看,創新藥仍是大勢所趨,但企業融資時需要調整估值預期,而不是盲目追求高估值。

此前,在第三屆蘇州創新醫藥投融資大會上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演講時也指出,即使生物醫藥板塊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一地雞毛”的現象,港交所也不會改變創立生物醫藥板塊的政策初衷,搭建暢通的渠道,醫藥行業最終將涅槃。

東方略董事長仇思念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中國的生物醫藥還處於興起的階段,尤其是國內做創新藥的企業尚處於非常早的起步階段。

正因為中國生物藥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因此具備強勁的增長潛力。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9-2024年中國醫藥生物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生物醫藥市場從2013年佔中國整體醫藥市場的8.7%增至2017年的15.3%。2017年中國生物藥行業市場規模為2185億元,預計2019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將超3000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知識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