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怎樣形成了陌生人社會?

英國怎樣形成了陌生人社會?

19世紀晚期的聖保羅大教堂

19世紀之前,英國人深受傳統的影響,受制於時空的阻礙,難以離開自己的家鄉。20世紀以後,許多城市到處充滿陌生人,英國迅速成為陌生人社會。期間,英國的熟人社會逐漸轉為陌生人的社會,為什麼?今天《遠方的陌生人》這本書,給了我們一些解釋。

《遠方的陌生人:英國是如何成為現代國家的》針對英國的現代化轉型,描繪了19世紀前後的大量社會細節,並進行對比和分析,從官員選拔、選舉制度、貨幣體系和應對陌生人等多個方面,揭示陌生人社會的形成、聯盟、經濟和統治,展示了一幅傳統向現代過渡的社會圖景。

《遠方的陌生人》這本書作者詹姆斯·弗農,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歷史系教授,擔任“伯克利英國研究系列”叢書的聯合主編。他長年研究現代英國史、大英帝國史等,作品有《飢餓:一部現代史》、《現代英國史:1750年至今》和《大英帝國古怪的自由現代性》等。

既然說到陌生人社會,它是如何形成的?兩個條件必須具備。它們分別為交通運輸的變革,人口數量的持續增長。

我們先看交通運輸的革新。從《遠方的陌生人》中得知,18世紀起,人們開始建造運河和公路。河運一直很便利。我們主要看公路的情況。公路發展快。它最初得到改善的原因是軍事需要,這個很迫切。18世紀初,英國與蘇格蘭簽訂《合併法案》,之後發生了兩次叛亂。於是,英國的軍事勘察員、工程師和士兵共同合作,鋪路上千公里,將蘇格蘭高地和低地上的要塞連起來。軍事需要很重要,因為國家在軍事方面的開支可以不計成本。一般人做事都要衡量成本和收益的。

18世紀50年代後,興起了修建收費公路的熱潮,鋪路等技術也不斷髮展。這些公路逐漸與地方行政區的道路聯通。公路里程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里程超過二十萬公里。英國全境通過公路聯起來了。公路發展較快。道路完善後,路上花去的時間減少了,國家的空間變得緊湊,人口的聚集程度提高了。

同時,馬車大量使用。馬車也改良了設計,郵政總局採用更快速的送信馬車。整個國家使用了5500輛馬車,構成了公路旅行的全國網絡。馬車速度比18世紀快了3倍。人們出行時間大大縮短。

只有公路和馬車還是不夠,鐵路的發展更加重要。1830年,英國啟動了曼徹斯特至利物浦的鐵路線,實現蒸汽機車的順利通車,鐵路開始起作用。起初,鐵路擴展慢。1838年,英國只有800多公里的鐵道,1850年,才有900多公里的鐵路覆蓋了主要的城鎮。蘇格蘭和威爾士等地要到19世紀後半期才形成成熟的鐵路網絡。1914年,鐵路的情況大大提升,已經已經覆蓋了3.2萬公里的範圍。

隨著線路的覆蓋性越來越廣,里程數越來越大,鐵路開始發揮大作用。它的潛力終於展現出來。英國迎來了一個大眾運輸的時代。1845年,鐵路已經完成三千萬人次的旅行。鐵路網繼續發展,票價逐步降低,到了1870年,客流量已經超過三億人次。二十年後,拿著三等票的人由三分之一的總人數變成三分之二。同時,時間縮得很短。1910年,英國人想從倫敦到愛丁堡,花10個小時就行,出遠門非常方便。一個半世紀前,同樣的路程至少也要10天的時間。鐵路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安全。鐵路有固定的鐵軌,意味著有專門的線路,不太會和其他交通方式發生衝突,出事的概率相對比較小。它比水路運輸安全多了。坐火車花錢少,速度快,又安全,坐火車當然越來越普遍。人們開始把火車當做長途的交通工具。你想去一個遠的地方,我想去另外一個遠的地方,等等。這些都不是問題。英國人在更大的範圍內流動性進一步增強。

《遠方的陌生人》提醒我們,在英國,人口又持續增長。談到人口的增長,必須瞭解“馬爾薩斯陷阱”。馬爾薩斯是英國著名的人口學家,他有一條人口學原理,就是說食物的供應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導致貧窮、饑荒和疾病,反過來抑制人口的增長。這條原理是“馬爾薩斯陷阱”。17世紀的人口,先增長到五百多萬,再降到五百萬以下,先升後降,這種變化符合馬爾薩斯的觀點。然而,馬爾薩斯忽略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實際上,英國經濟發展好,特別是工業革命後,給人們提供的食品超過總人口的需求。因此,食物總量既能夠養活原有的人口,又能養活新增的眾多人口。進入18世紀,他的觀點開始失效。這時,英國即使不算上蘇格蘭和愛爾蘭的人口,人口數量也呈現迅速增長的趨勢。19世紀中期,超過兩千七百萬。等到二十世紀初,跨入四千萬的門檻。增長的速度確實快。英國突破了“馬爾薩斯陷阱”。

兩個因素只是陌生人社會的必要條件。那麼,完全形成陌生人社會,英國還要經歷什麼?

首先,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流動。作者在《遠方的陌生人》書中提出,18世紀,增長的人口在城鄉比例上基本保持不變,農村人口占據大部分,一直到19世紀70年代都是穩定的。這時,英國還是一個以農村為主的社會。在19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發生極大的變化。同時,不列顛群島面積較小,人口集中的密度非常高。所以,城市的規模得到驚人的發展。倫敦在1801年,人口100萬;1901年,650萬,1931年,820萬。到這一年為止,曼徹斯特的人口是1801年的10倍。伯明翰、利物浦等二十個城市以同樣的10倍速度發展,剩下的城市人口增長也比較快。這樣的發展速度相當快。只在20世紀初,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就已經屬於城市,一個世紀前,百分之八十是農村人。

其次,農民在城市能找到工作和住處,穩定下來。從19世紀70年代起,農業逐漸衰落,農村的生存艱難,“窮則思變”。眾多的人便從鄉村遷往英格蘭的城市,人口的流動性極大。根據《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的觀點,這段時間,英格蘭受益於經濟的發展,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既有礦主、工場主、船主,也有商人、銀行家、金融家,還有一切與工商業有關的其他商人。他們創辦了許多企業。遷往城市的人從上述企業中找到了工作,有了自己的尊嚴和收入,避免了極端貧困和饑荒,較難形成貧民窟。否則,這些人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無法生存,國家容易發生動亂,要轉型為陌生人社會很困難。農村遷往城市的人口被各種企業消化了,社會比較穩定。

找到工作,還要有住的地方。19世紀末,英國城市的私人房子數量逐漸增多,公共住房也是一樣,居住政策又比較寬鬆,大部分人開始定居在城市,漸漸穩定下來。如果沒有在城市找到住處,工作的地方和生活的地方相距太遠,上下班疲憊不堪,心理很難踏實,人感到心累,能堅持多久也是一個問題,就不好穩定。

河運、公路和鐵路共同見證交通運輸的變革;人口突破了馬爾薩斯的觀點,持續增長。這兩個因素只是增加了遇見陌生人的概率。城市經濟的發展和住房的增加容納移民的生存,讓他們找到工作,在城市真正地紮下根。城市人口數量逐漸佔據主要的位置。至此,陌生人的社會徹底形成了。

根據《遠方的陌生人:英國是如何成為現代國家的》書中的觀點,在英國,陌生人社會實質是以城市為主導的社會。英國從一個鄉村國家進入城市化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