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传 第十四章:《功夫》致敬李小龙

2003年6月28日,周星驰筹备3年的新片《功夫》,在哥伦比亚公司密不透风的保密措施下,于上海中山西路上一家废弃的工厂内正式开机。

周星驰传 第十四章:《功夫》致敬李小龙

“《功夫》这套电影我早就构思了很久,我本身对功夫也有很浓厚的兴趣。拍一出功夫片,很久以前已经是我的希望了。”除了要做出一部完全创新的功夫喜剧电影外,周星驰也具体地说明了自己在电影里想表达的内涵,“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意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认为,还有的是一种勇气。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不公平的事、不正义的事,你是否够胆量站出来主持这个正义呢?我不够胆,我很多时候都不够胆,所以我只能寄情于电影里面。”

香港导演王晶曾经分析过周星驰为什么时隔3年之久才拍出新片,他认为其中原因是,“如果周星驰一年拍一部都能赚很多钱的话,他肯定会一年拍一部。市场使得他现在不得不通过减产来维持下去。目前这个平台给不到他任何合理的回报,所以他才两三年才拍一部。”

确实,在拍《功夫》之前的周星驰已经是高处不胜寒,特别是《少林足球》的巨大成功,以及周星驰对电影的追求,都迫使他必须推出比它更成功的电影来。

因此周星驰选择了去拍《功夫》这样的题材完全是向困难挑战。“现在的观众看过很多这类片子,为了给观众一个全新的东西,在《功夫》里我们选择了传统功夫加上高科技。这个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希望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最好的,是别人从来没看过的,所以我作为导演的压力很大。功夫电影已经出现了很久,什么类型都有,我要做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这是很复杂的,所以在导演方面花了我大精力。”

周星驰本人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并没有突破,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以自己的导演才能使这部电影获得了成功。

电影基本上是在上海拍摄完成。里面那个4层楼高的“猪笼城寨”建于上海南边15英里外的车墩镇,是为拍这部电影专门兴建的,全部的搭建过程总共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原来在构思初期,猪笼城寨是一个像乡村般的地方,跟在电影中出现的4层楼高的建筑截然不同。然而这样的城寨实在是缺少了四五十年代大城市的影子,后来经过多次讨论,才逐渐变成了后来的样子。但在电影拍完后,城寨也拆掉了。

周星驰这次不但挖掘新演员,也让老演员重放光彩。他请来了曾饰演过陈真的、七八十年代的著名武打明星梁小龙,还有息影多年的武打女演员元秋等等。“在目前主流的电影观众中,有很多人和我的岁数差不多,都是看着功夫片长大的。我这次选用梁小龙、元华、冯克安等前辈出演,也切中了主流观众的怀旧心理。在我心中,梁小龙是个伟大的英雄,当他用尽全身的力量把脚踢到半空中的时候,那种感觉真是太棒了。而且,他是一个真正的功夫高手,他的关节和手掌处都覆盖着厚厚的茧子。而元秋也是演肥婆四的不二人选,她20多年前就已经退出江湖,现在第一个外孙也已经出世了。元秋大姐很久之前在电影圈里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电影动作方面的演员,做最多的就是做另外一个演员的替身,所以她对动作方面是非常专业的。现在她是一个非常尽责的家庭主妇,她每天在家里都要照顾小孩子,做饭,打麻将,照顾老公,都是她的专业。我非常幸运,在《功夫》电影里可以找到她来演,虽然一开始她不肯,但是我还是用我的诚意感动了她……”

关于这些的拍摄幕后在报刊网络上已经很多资料,这里不再赘言。周星驰说,“我们从武侠书里获得了一些灵感,比如狮吼功、蛤蟆功等,在《功夫》里有全新的展示。蛤蟆功有没有我不知道,我尝试去找懂这个功的人,但是找不到。但像太极拳我是练过的。这些武功虽然在别人的电影里都存在过,但我用就有我的特色。”周星驰把创意与传统完美地结合进了《功夫》里。

还有一点不为人注意的是,周星驰在《功夫》的音乐中还起用了被看作是已经过时的粤语片配乐。“这几首曲,在粤语长片中曾被广泛应用,但除了粤语长片之外,我觉得很少人会认真去用这些音乐。”周星驰重新将之演绎,专诚租用香港大会堂的演奏厅作录音场地,并聘请香港中乐团来演奏。之所以要求用现场演奏,是因为周星驰觉得电脑效果做不出他想要的那种气势和真实感。最终,制作《功夫》配乐的时间比一般电影多6倍。《功夫》的主题曲是周星驰作曲和编曲的,他把旋律和音符记在脑里,然后哼给相关人士听,才把乐谱写出来。

周星驰在电影开拍前,就开始每天练武至少一个小时,并特别苦练背肌,这完全是为了能够在戏中拍摄一个露出后背的镜头,以向他的偶像李小龙致敬。“在我心中,李小龙是一个有天分、有才华的人,他不仅是武打高手,也是一个创意人和先行者,是他让中国武术在全世界流行。所以这场戏是我在《功夫》开拍前就想好的、绝对要拍摄的一个场景。但直到拍摄,我背上的肌肉依然不能让我满意,与李小龙相比,那真是差得太远了。”

而周星驰大量运用高科技的数码后期制作也提高了《功夫》的成本,甚至有传言说后期制作给周星驰带来上千万元的严重超支,而投资方哥伦比亚公司不愿再投入的经济危机。

根据香港媒体报道:“由于北美制片方对影片的整体效果并不满意,一度与固执己见的周星驰发生了创作冲突与争执。随后导致的恶果除了先前令人费解的重拍片段事件,更在后期制作当中将矛盾恶化。而在后期过程中周星驰不肯妥协,居然遭到了北美制作方的单方面封杀,这显然与周星驰以往一贯把持创作大权的事例不符,但是由于合同束缚,他自己也是有苦难言。影片后期是美哥伦比亚制作方单方面委托其他海外公司制作,这一期间他并没有参与到影片的后期制作中,而是独自在家埋头装修房子。原本周星驰选择打造《功夫》完全是为了打开北美市场发行这扇门,以报上一度《少林足球》北美推广惨败的一箭之仇,但是没有想到自己的让步会带来如此的麻烦,所以只好保持沉默。” 《少林足球》曾在北美的7家影院放映,票房是41万美元,折合港币也只是300多万,属于很小的数字。

周星驰传 第十四章:《功夫》致敬李小龙

以上种种说法,在后来都被星辉公司的公关辞令解释了,但相信并非空穴来风,这亦可表明周星驰在《功夫》的拍制过程依然跟《少林足球》一样,矛盾诸多,麻烦重重。周星驰不但只是与武术指导洪金宝在创作上的冲突,也有与投资方意见不和的情况。

不过,周星驰很快就与负责后期制作的数码公司负责人朱家欣先后出现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与大学生座谈,正面消除了关于后期的负面消息。

自从《百变星君》以来,在把无厘头风格逐渐淡化之后,电脑特技是周星驰电影里日渐重要的新元素,也是他面向好莱坞以及世界市场的一个倚重。在《功夫》里就一共有550个特效镜头,难度是《少林足球》的5倍。“但我们看电影不单是看特技,特技一定要跟电影互相结合、配合,跟故事情节、人物性格配合。我觉得《功夫》可以做到这点,做得比好莱坞都好。当然这是我个人意见而已。”周星驰说。

《功夫》没有辜负周星驰的努力。凭着周星驰的个人魅力,以及作为周星驰导演的第一部在内地公映的电影,在第一天就超出1000万的票房,然后紧接三天突破5000万,首个周末,尽收6400万,这个票房无论是单日的还是周末的,都打破了内地以往最高成绩,并且为中国电影界再创一个最新的纪录。

截止到2005年1月20日,《功夫》的内地票房已经突破了1.6亿,成为当之无愧的票房冠军。《功夫》注定会被载入中国电影的史册,不仅因为它是打破“只有张艺谋影片票房才能过亿”神话的电影之一,更因为它是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政策实行以来,对合拍片前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

《功夫》在中国港台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同步上影的功夫也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香港首周以2512万就打破了由《侏罗纪公园2》保持多年的周票房冠军封号。台湾首映周末票房4472万,超过了《哈里波特》创下的4058万的冠军成绩,荣登首周票房榜首封号。在新加坡则以1885万的票房收入为列首周票房排行榜第5名。马来西亚首映周末以3618万的成绩,仅次于《蜘蛛侠2》,列首周票房榜第二;在韩国汉城的票房排名中则是排名第一,在韩国全国的排名中排名第二;在日本正式上映,仅用三天就取得了1.1亿日元的票房成绩,成为票房排行榜冠军影片。《功夫》在2005年4月22日,开始在北美全院线上映,取了个英文名字是《Kung Fu Hustle》,是“功夫速成”或“功夫骗子”的意思。

这一个个的票房数字确凿地证明了周星驰的成功。《功夫》同时还破了香港电影史的又一个记录:在第2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功夫》共获十六项提名,成为金像奖历史上获得提名最多的电影,这些提名包括最佳电影、导演、编剧、男女主角、男配角、新演员、摄影、剪辑、美术、服装造型、动作设计等主要奖项,元华和陈国坤还同时入围最佳男配角。2005年3月6日,《功夫》获得由香港影评人协会主办的第10届金紫荆电影奖颁发的最佳电影奖和最佳男配角奖。这些成功让周星驰筹备了《功夫2》的剧本,并将在2004年年底前开拍。

周星驰正在实现他所说过的“做全世界爱看的电影”那句话。而《功夫》是他交给好莱坞的第一份功课或试卷,在里面可以看出他企图将香港和好莱坞动作电影的各种风格和元素糅合一起,希望左右逢源,同时迎合全世界观众的口味。《功夫》在片头里展示蝴蝶飞舞,似乎暗示着这部电影也是周星驰本人的一次破蛹化蝶,从此以后,不要再把周星驰当作一个无厘头的喜剧演员来看待,而是:一个电影创作人。

2004年下半年,周星驰在内地宣传推广《功夫》的过程中,再次掀起了风潮。他依然跟2001年宣传《少林足球》那样,认为大学校园是自己的根据地。2004年他先后去了汕头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所到之处,无不引起那些生于八十年代的新一代校园“周星驰迷”的狂潮,在这些校园里追星如此热烈,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场面失控,有女生当场晕倒、有人激动哭泣、踩烂桌椅、踏翻花盆,在成都时还有人抢夺周星驰的帽子、揪他的头发,以致于惹得“星爷”脸色大变。

周星驰,已经不可思议地超越了在香港文化中的搞笑的角色,成了内地新的青少年文化的一个象征。对此,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也写文章专门谈周星驰,他说,“周星驰所应和的正是中国内地第一代在丰裕生活中成长的年轻人的要求。让他们凸显了自己和过去匮乏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大不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周星驰不仅仅是偶像,而且是网络语言的新的创造的象征。他用自己的特殊的语言形态创造了新的交流的形态。”

“这些青少年成了中国现代以来最敢于消费的一代。他们的趣味和爱好主导了文化消费的走向。他们买书,韩寒和郭敬明就变成图书市场的主导力量;他们玩游戏,陈天桥就成了IT首富;他们崇拜偶像,周杰伦、F4就成了超级明星。而周星驰的语言正好让这一代人寄居其间,享受快感和兴奋。于是周星驰长盛不衰,成为我们时代的象征之一。这当然浮浅,也当然没有太多深度。但却是中国新的‘和平崛起’告别悲情的象征。它显示年轻一代没有现代历史的重负。这当然会让我们忧虑,但却也是历史的一个必然。”

不单是年轻人在认可周星驰,就连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也说自己是个周星驰迷。他说自己在哈佛大学讲当代华人的文化时,有一堂课选了《少林足球》来讲。“本来只有80多个学生,后来来了180多个。” 李欧梵更在2004年10月与周星驰一起在香港和内地几个大学举办了3场名为“漫游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讲座,探讨电影与文化的深层关系。

周星驰传 第十四章:《功夫》致敬李小龙

研究文化的李欧梵对周星驰的认识却完全不是大众文化层面的,他说,“周星驰在表面上插科打诨,搞笑的场景背后,永远是讲一个貌不惊人的小人物,怎样在生活上要不停地奋斗,把自己的潜力完全地发挥出来,所以他说要有一个‘理想’。我想提出一点,有些人对周先生的电影有点误解,他们以为周先生的电影只不过是乱七八糟,随便玩一玩,随便闹一闹的闹剧,表现一种香港生活的肤浅。其实我觉得也不见得,不止是如此,他背后有一种非常积极的意义,这种感觉是最近跟周先生闲聊的时候得到求证。一是,一个人要有理想、要向上;另一个,周先生上次在港大说的,一部电影的故事背后基本因素是一个‘情’字。”

喜欢周星驰的不只是李欧梵。在2004年,周星驰还被西南民族大学聘请该校客座教授;然后还被中国人民大学聘请为工商学院兼职教授;之前他已经是香港大学客席讲师。“无厘头的周星驰当教授”一时成为内地各媒体的评论版关注,分成两派人在争论“周星驰能不能当教授”这样的问题。

而周星驰在对记者谈到此事时也颇有自知之明,他说,“其实大家不必太在意这个头衔,只是客座的教授,如同友情客串一般。跟正牌的教授根本没法比。”他还解释道:“主要是自己学历也不高,一直都很想回到大学学习充充电,另外,我非常喜欢跟大学生交流,觉得他们对电影的认识和见解十分深刻,所以也算有个私心吧。”

内地学生将他封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言人,称他是“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周星驰却坦言,“我并不懂得什么是‘后现代’,我真的不太理解,以前听过别人说这个词,但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后现代,所以一直怕自己讲出来讲错。对我来说,拍每一部电影从来都没有从后现代还是什么解构为出发点,从来都是从故事、戏剧性上考虑的。大师这个名称,我没有放在心上,因为我知道自己根本不是。”他一语指出,“内地很多人讨论我的电影,讨论到一定层次我是不能理解的。”“其实我拍电影,都是自己生活感想的体现,最大目标是提供娱乐性,不是教育或其他东西。”

“我不是艺术家,我只是一个演员。”周星驰在各种场合,面对那些对自己的“过度阅读”的内地大学生或者研究者时,经常要这样强调。

附:周星驰在各种媒体采访、影迷见面会中的问答集锦

问:妈妈看过你的电影吗?

周:看过,但她从来就没笑过。

问:你戏中的角色都很搞笑,但据说生活中你的个性很内向,是个不爱说话的人,是吗?

周:其实我也是个有幽默感的人,在工作时间有时候会想很多事情,有可能会笑不出来,不太想说话。

问:您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比较沉默的人还是一个比较开朗的人,您自己如何觉得呢?

周:我是中间吧。

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以这一头花白头发亮相,好像是你在《食神》里面的造型,是不是觉得这样帅一点?

周:哪有?是真的白了,不过请你不要告诉别人。其实拍电影真的压力好大好大,不管是在片场还是写剧本,我都要不停地想,吃饭的时候想,坐车的时候想,“方便”的时候也在想。后来有一天我早上起来照镜子,突然发现自己的头发……咦?怎么都白了?不过在《功夫》里面我还是把头发染成黑色,因为我觉得那样其实更帅一点。

问:张柏芝、莫文蔚、朱茵、赵薇等,有那么多美女与你搭档演戏,你最喜欢哪一个?能跟我们谈谈你的爱情吗?

周:我喜欢她们中的每一个。这个问题很严肃,我不可以随便答。我的爱情呀,经历了生生死死的体验,但具体的我不会讲出来的。

问:请评价一下和你合作过的女明星。

周:(不情愿地,旁顾左右,想有人解围苦于经纪人没看见)嗯……和我合作过的女明星都非常好。

问: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

周:最不喜欢的没有。

问:(有些焦急)她们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周:(好像觉得有些说不过去,舔舔嘴唇)样子不一样,年龄不一样,发型不一样。

问:你为什么总是安排剧中人物在落魄的时候得到爱情呢?

周:因为最惨的时候爱情显得更加重要,此时的爱情可以帮助人度过很多难关。爱情曾经挽救了我,也帮我找到我的理想。

问:你怎么看待你影片中的女主角和你经常传出绯闻的东西?

周:这个我不知道。

问:最近有报道登了你与新女友约会的照片,你是否打算向外界公开?

周: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都是传媒给面子,不管真的好,创造的也好,我自己常常都不大清楚,我有很多女朋友的。

问:星驰哥哥几时结婚?

周:其实我已结了婚。只是没人知道。

问:真的?

周:假的。缘分是上天安排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单身生活。

问:那你选女友有什么标准?

周:有眼有耳有口有鼻,有上有下,有前有后……要求不高,但也不是没有要求。

问:星爷能不能说说你的婚姻状况?(旁边有人解释:通常填履历表时可答已婚或未婚)

周(略加思索):都算普通啦!(笑)两个仔两个女(全场大笑)。

问:不演电影的话,你会做什么呢?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你呢?

周:不演电影我就没事干了。我也不知道、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我,可能是因为幻觉吧。

问:你的戏很搞笑,你的搞笑细胞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周(诚恳地):搞笑细胞是天生的。

问:星爷几时唱歌做歌星?

周:啊,你真有眼光,其实我很中意唱歌,唱得还挺好,在我的戏中都唱过歌,比如“烧鸡翼我中意吃”———可惜总是没有人像你这么有眼光来发现我。

问:你有多少身家?

周(用手掏了掏裤兜,什么也没有):其实我是有钱包的,放在后台,待会儿我数一下里面有多少钱,再告诉你。不过,内心富有才最重要的。

问:你拍了那么多喜剧,有没有想过拍悲剧或艺术片呢?

周:我当然想尝试各种新题材,努力做得更好。我一直以为自己拍的是悲剧,没料到出街后却全变成喜剧。

问: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电影被过度诠释了?

答:我觉得内地有很多人讨论电影,有时候讨论到一些层次是我自己也不理解的。要拍一部成功的电影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要拍成功的商业电影,这个我认为是最困难的。但是我拍电影的目的往往还是简单、娱乐。

问:有报道说美国鬼才导演昆丁塔仑天奴说你是全港最好的演员,甚至超过了成龙、周润发,你怎么看?

周:未必是真的,可能是真的。(你想是真的吗?)可能想是真的,未必想不是真的。自己超过自己更重要,我不太在意要赢过谁。

问:周先生,在你的心目中什么东西是最神圣的?

周:我看应该是……对我来说啊,会不会是“爱”呢?(笑)这个不行啊?

问:平时听你的笑话就多了,但听你唱歌就很少,可以随便唱一段吗?

周:(应观众要求)少林功夫好,少林功夫劲。行不行啊?

问:你希望你的后代走你的道路吗?对后代有什么期望?

周:我暂时还没有后代,所以不知道。等有了后代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