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結果整個民族跟著買單

導讀:王安石在長達九百年間歷遭醜詆,正反映出進步事物歷來遭受保守勢力的壓抑、摧折以及千百年來養成墨守成規、不求進取, 對於帶頭變革的俊傑之士忌刻仇視、群起攻之的惡濁社會風氣。這是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巨大惰力!


梁啟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結果整個民族跟著買單

富春江東漢著名隱士嚴光(子陵)垂釣處


宋仁宗時期,范仲淹(989—1052年)上“十事疏”,痛陳天下承平日久,朝政弊病重生,亟需變革的必要性:

臣聞歷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禍亂必生。何哉?綱紀浸隳。制度日削,恩賞不節,賦斂無度,人情慘怨,天禍暴起。惟堯舜能通其變,使民不倦。

《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此言天下之理有所窮塞,則思變通之道。既能變通,則成長久之業。我國家革五代之亂,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綱紀制度,日削月侵,官壅於下,民困於外,夷狄驕盛,寇盜橫熾

,不可不更張以救之。

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史稱“慶曆新政”,可惜很快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夭折


梁啟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結果整個民族跟著買單

嚴子陵釣臺 范仲淹被貶後所撰《嚴先生祠堂記》石碑"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流傳千古

1063年三月,在位長達四十二年的宋仁宗病逝。仁宗沒有子嗣,由其養子趙曙繼承皇位,是為宋英宗。英宗即位不久又重病纏身,且與曹太后失和,到治平四年(1067 年)正月便撒手人寰了。由於當時財政極度困難,朝廷甚至不得不削減英宗的喪葬費用。英宗死後,他的長子趙頊[xū]即位,是為宋神宗

宋神宗連他老爹下葬的錢都不寬裕,這種情況還能繼續忍耐下去嗎?於是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時,實際已賦予了他主持變法的全權。從此,君臣二人的命運就牢牢地聯繫在一起

。宰相曾公亮說:“上與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王安石面對當時土地兼併激烈,廣大農民日益貧困,社會矛盾尖銳,並引起國家財政危機的嚴重弊病,他制訂新法, 實行範圍廣泛的改革,謀求達到整國理財、“富國強兵” 的目的。 這場改革觸及身居高位的官僚欺凌小民的豪紳地主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反對,利用新政實行中的缺點眾口洶洶, 群起反對。 王安石被迫辭職。

梁啟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結果整個民族跟著買單

王安石(1021—1086年)


北宋時代這場新舊兩派的鬥爭,其影響長達數百年歷代思想守舊的人物,儼然以 “衛道” 的立場, 交口咒罵王安石,稱他是“小人” “奸黨” 梁啟超撰寫 《王荊公》 這篇傳記 (約十六萬字),以翔實的史料, 酣暢的議論, 為這位歷史上卓越的改革家立傳,批駁守舊派加在王安石身上的種種誣妄之詞,給他以應有的歷史地位。

梁氏撰寫此篇還有更深的用意。他很清楚, 人們對於歷史上改革的不同看法,反映的正是對現實問題的不同態度王安石在長達九百年間歷遭醜詆,正反映出進步事物歷來遭受保守勢力的壓抑、摧折以及千百年來養成墨守成規、不求進取,

對於帶頭變革的俊傑之士忌刻仇視、群起攻之的惡濁社會風氣。這是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巨大惰力!

梁啟超痛切地指出: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詬, 易世而未湔者, 在泰西則有克倫威爾,而在我國則荊公。泰西鄉愿之史家,其論克倫威爾也,曰 “亂臣”, 曰 “賊子”, 曰 “ 奸險”, 曰 “ 兇殘”,曰 “ 迷信”, 曰 “ 發狂”, 曰 “ 專制者”, 曰 “ 偽善者”,萬喙同聲牢不可破者殆百年。


梁啟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結果整個民族跟著買單

克倫威爾(1599—1658年),17世紀英國革命中資產階級新貴族集團的代表人物


顧及今而是非大白矣,英國國會先哲畫像數百通,其裒然首座者, 則克倫威爾也。而我國民於荊公則何如?吠影吠聲以醜詆之,舉無異於元祐、紹興之時。 其有譽之者, 不過賞其文辭, 稍進者, 亦不過嘉其勇於任事。而於其事業之宏遠而偉大,莫或見及, 而其高尚之人格,則益如良璞之埋於深礦,永劫莫發其光晶也!

梁氏荊公的備受汙衊,進而激憤地針砭社會風氣的嚴重積弊

曾文正謂“宋儒寬於責小人而嚴於責君子”。嗚呼! 豈惟宋儒,蓋此毒深中於社會,迄今而日加甚焉!孟子惡 “求全之毀”。求全雲者, 於善之中必求其不善者云爾, 然且惡之,從未有盡沒其善虛構無何有之惡以相誣衊者,其有之,則自宋儒之詆荊公始也。

中國人民, 以保守為天性,遵“無動為大” 之教, 其於荊公之赫然設施, 相率驚駭而沮之,良不足為怪。 顧政見自政見, 而人格自人格也。 獨奈何以政見之不合,黨同伐異, 莫能相勝, 乃架虛辭以蔑人私德,此村嫗相誶之窮技,而不意其出於賢士大夫也!遂養成數千年來不黑不白不痛不癢之世界,使光明俊偉之人,無以自存於社會,而舉世以學鄉愿相勸勉

。嗚呼, 吾每讀 《宋史》,未嘗不廢書而長慟也!

梁啟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結果整個民族跟著買單

王安石《詠梅》

《王荊公》的撰著, 正是針對這一歷史上的絕大冤案, 針對這種惡濁的社會風氣,堂堂正正地樹立改革家英偉的形象,給人們的心理以一次強烈的震撼。

梁啟超意圖通過公正地評價王安石,鞭撻中國社會根深蒂固地存在的畏葸守舊、苟且平庸, “槍打出頭鳥”、對特出人物大加非難攻擊的惡劣習氣,倡導奮發進取、衝破陳規、 勇於創造、 開闢新路的精神。

梁氏認為,王安石推行新政的進步意義,最突出的體現是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惡性兼併:“公之志, 在制兼併濟貧乏變通天下之財,以富其民而致天下於治。制置三司條例司之職在此,而後此所立之法,亦無不本此意以行。”

又說: “荊公之意, 以為國民經濟所以日悴者,由國民不能各遂其力以從事生產也。國民所以不能各遂其力以從事生產者,由豪富之兼併也。國中

豪富少而貧民多,而豪富又習於奢汰,不以其所得為母財;而貧民涓滴之母財,又為兼併家歲月蝕盡:則一國之母財舉匱,而民之生無以復聊。

於是殫精竭慮求所以拯救,其道莫急於摧抑兼併。而能摧抑兼併者誰乎?則國家而已。 荊公欲舉財權悉集於國家, 然後由國家酌盈劑虛,以均諸全國之民,使各有所藉以從事於生產。……其青苗、均輸、 市易諸法, 皆本此意也。” 這些論述, 堪稱切中肯綮。

梁啟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結果整個民族跟著買單

王安石變法思路圖

元祐黨爭以來,守舊派對王安石肆意詆譭,“必欲天下之惡皆歸,至謂宋之亡由安石!” 蘇軾《溫公行狀》, 本是為司馬光作傳,全篇九千餘言, 卻用了一半以上的文字詆斥王安石,論其體例,也是自古以來絕無僅有的怪體。其後, 唐應德著 《史纂左編》,其中有王安石的傳記,二萬餘言, 全是苛責之詞, 無片言隻語記其美言善行,而楊用修甚至斥責王安石是合伯鯀、商鞅、王莽、 曹操、 司馬懿、 桓溫的第一奸人

歷史上的是非功過竟如此被顛倒, 這使梁氏深感痛楚, 他憤然說: “荊公所以

受誣千載而莫能白者皆由元祐諸賢之子孫及蘇程之門人、故吏, 造為已甚之詞,及道學為世所尊,而蜚語遂變鐵案。《四庫提要》推原《宋史》 舛謬之故, 由於專表章道學, 而他事不措意。 ……而其大原因則皆由學術門戶主奴之見,有以蔽之。 若荊公又不幸而受誣最烈者也。”

此篇中徵引各種記載,細加考辨, 深入論證: “荊公興舉民政、財政, 其條目班班可考, 其本意無一不出於利民, 烏有所謂損下益上如俗吏掊克之所為乎!”


梁啟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結果整個民族跟著買單

一幅《流民圖》讓王安石罷相

梁氏也並沒有走向極端,絕對肯定。他同時指出王安石當時任用的官員有奉行不實,致使新法推行過程中有的與立法之本意相牴觸,因而收效不如原先所預期的。

問題在於要區分主次,要區分王安石創立新法的本意與推行過程中出現的缺陷,才能得出符合實際的看法。以募役法而言,歷代規定各種名目的差役,造成民眾不堪忍受的重負,這項弊政早已非加革除不可。王安石制定募役法,“變當時最病民之差役制,而令民出代役之稅以充募資”,正是為解除民政的痛苦,實屬合乎時勢、救時惠民的一大良法。

梁氏

從歷史進步的大局和王安石推行此法的慎重,論證其進步意義:

差役之病民,既已若彼其甚, 則勢不能以不革明矣。……(以往) 徒以立法不善, 故樸願而弱者益病, 黠而豪強者倖免。今因其固有之義務而修明之,易徵徭之性質, 為賦稅之性質。……以財產之高下列為等第,富者所徵較重, 貧者所徵愈微,其尤貧者, 則盡豁免之。 ……


梁啟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結果整個民族跟著買單

徐操 《西園雅集圖》 描述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秦觀等名流在駙馬都尉王詵府中作客聚會的情景

荊公痛心疾首於此等不平之政不憚得罪於巨室,而毅然課彼輩以助役錢。此歐洲諸國流億萬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紆籌於廟堂,頃刻而指揮若定也。夫其立法之完善而周備,既若是矣, 尤不敢自信乃揭示一月, 民無異辭, 然後著為令。 而其行之也, 又不敢急激, 先施諸一兩州, 候其成就,乃推之於各州軍

所謂 “ 勞謙君子, 有終吉者”, 非耶?!自此法既行, 後雖屢有變遷, 而卒不能廢, 直至今日,而人民不復知有徭役之事,即語其名亦往往不能解。伊誰之賜?荊公之賜也。 公之此舉, 取堯舜三代以來之弊政而一掃之,實國史上、 世界史上最有名譽之社會革命也!

關於實行變法的總效果,梁氏總的結論是, 新法推行“誠不免有流弊,然為救時之計, 利率逾於病也”。 梁氏所言, 已被此後的宋史研究證明是公允之論。

此篇的缺陷, 是梁氏多處以北宋中期的這場變法近代歐洲歷史相比附,甚至說 “有近於國家社會主義,為今世諸立憲國所猶未能行者”。這樣不恰當地作歷史的類比是研究者所應該避免的。

梁啟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結果整個民族跟著買單


作者受教於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

八旬長者士人風範薪火相傳,三十餘年治學菁華今朝問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