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言語想提高嗎?學這個技巧很靠譜

行測言語想提高嗎?學這個技巧很靠譜

說起行測考試中的言語理解與表達,考生們的內心估計就四個字——“又愛又恨。”愛的是什麼?愛的是言語理解與表達是建立在我們活了這麼多年每天說的漢語基礎之上的,下意識大家會覺得這種題不難,最起碼能讀懂;那麼恨的又是什麼?恨的當然是學習過一段時間以後,可能大家基礎理論也初步掌握,依然發現這部分題目的整體正確率一直很穩定,並沒有達到自己內心對於言語這部分題目期望的那種高度,有的考生甚至學完後正確率下降。

告訴大家的是,這並不是大家越學越不會,而是一種潛意識的進步,沒提高正確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耐心,缺乏總結。所以,接下來,就給大家分享一個考生們經常在剩下兩個選項猶豫時犯的一個錯誤及解決辦法,下面先來看一道高頻錯題。

【錯題再現】文字成為記錄文化的有效工具是從意音文字開始的。美索不達米亞的釘頭字、埃及的聖書字與中美洲的瑪雅字、中國漢字等都是意音文字。 。現在絕大部分意音文字都成為歷史陳跡了,只有漢字,作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獨存。

A.它們在各自的地區留下了早起文化的燦爛記錄

B.它們輝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已經銷聲匿跡

C.使用這些文字的地區都是人類早期文化的發源地

D.意音文字後來被具有音節特點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答案】A。解析:這是一道語句銜接題,空缺處留在了段中間,起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首先讀完題幹,明顯發現文段圍繞的話題是“意音文字”,C項的論述主體是“地區”,與文段話題不一致,直接排除。D項“取代了”與後文的“漢字,作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獨存”自相矛盾,排除。A項、B項均提到了意音文字曾經的輝煌,與後句的現在的衰落情況形成對比,但是B項“都已銷聲匿跡”一是表述絕對,二是與後文“...絕大多數成為了歷史陳跡”語義重複,不符合作者的寫作邏輯思維,所以排除B項。故選A。

【考點點撥】這道題,考生選C項的錯誤率還是比較高的,很多同學能夠直接排除B項、D項,反而在最易排除的C項中猶豫了,學生做錯的原因就在於前文說了很多地區,承接上文就應該說地區。殊不知,做題時忽略了文段的話題“意音文字”。所以,當大家在之後做片段閱讀題目時,當兩個選項猶豫,就分別把每個選項的側重點、差異找見,再返回文中結合文段論述的主題,相信就會豁然開朗。

言語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應該是循序漸進、穩紮穩打的過程。大家在備考中一定要有所計劃,善於總結錯題的規律和易錯點,能夠真正提高自己在言語這部分的正確率,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