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和的典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寬和的典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也是一個著名的飯局。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得到皇位的途徑和其他朝代開國皇帝有所不同,他的得位過程基本上是和平的。趙匡胤原本是後周的大將,官拜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是禁軍的最高長官。他與禁軍的另外幾個大將石守信、王審琦等是結義兄弟,共同掌握著後周的軍權。當時的後周皇帝是年僅七歲的恭帝柴宗訓,繼位他剛剛去世的父親。

960年正月,宰相範質派遣趙匡胤率領禁軍北上抵禦可能來入侵的契丹大軍。禁軍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陳橋鎮),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即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士兵們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做了皇帝。《宋史·第一卷·本紀第一·太祖一》記載:“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這次兵變在歷史上被稱為“陳橋兵變”。

寬和的典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黃袍加身

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後,即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等開城門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後周恭帝禪位。宋人張舜民《畫墁錄》:“太祖陳橋之變,與眾誓約不得驚動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整個過程幾乎兵不血刃。趙匡胤得位後,定國號為“宋”,仍舊以東京為都。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等高級將領都被授予節度使官階。

自從黃袍加身成為皇帝以後,趙匡胤卻一直心神不定、惴惴不安。他非常擔心歷史會重演陳橋兵變這一幕,自己的江山也就難以保不住了。

建隆元年(960年)年底的一天,他專門找來宰相趙普聊天。《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太祖問宰相:“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數十年間換了八姓十二個皇帝,沒完沒了地打仗,生靈塗炭,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為什麼啊?我想要天下止兵,為國家長治久安做籌劃,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趙普是如何回答的呢?《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趙普回答說:“陛下今天講到了這個事,是天地人神共有的福分啊。造成天下混亂的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地方藩鎮尾大不掉、權勢過重,君弱而臣強罷了。現在想要治理這個狀況,只有削弱藩鎮的權力,限制他們的錢財糧草,將他們精銳的軍隊收歸中樞,這樣天下自然就會太平了。”太祖對宰相的計策深以為然。

寬和的典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961年8月22日)晚朝以後,太祖留下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飲酒。《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記載:"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高枕臥也。'守信等請其故,帝曰:'是不難知,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當酒興正濃的時候,太祖屏退侍從,給將領們講了這樣一番話:”我當初如果不是藉助你們的力量,是不可能得到皇帝這個位子的。然而做天子也太艱難了,根本不如做節度使的時候快樂,我一天到晚都沒有高枕無憂地睡過覺。“石守信等人請求太祖說明其中的緣故,太祖說:”這個不難理解,我這個天子位子,誰不想得到啊?“

石守信等人聞聽此言,便知太祖話中有話。《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守信等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下已定,誰敢復有異心!'"

太祖說道:“你們當然會這樣想。但是,假設你們的部下有人想要大富大貴,有朝一日,他們把黃袍披在你的身上;即使你不想這樣做,到那時還由得了你嗎?”《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帝曰:“卿等固然。設麾下有欲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

石守信等將領跪下磕頭,哭著說:“臣等愚昧,沒有想到這些,只有請陛下可憐可憐我們,指明一條生路。”《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守信等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太祖終於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人的一生,像白駒過隙那樣短暫。每個人都不過是想多積攢些金錢,多置買一些良田美宅,然後遺留給自己的子孫。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日把酒相歡,幸福快樂一生。朕同你們君臣之間,也可以兩無猜疑,大家相安無事,這樣不是很好嗎?!”

眾將領答謝說:“陛下能這樣考慮,對我們來說是起死回生的恩惠啊!”《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守信等謝曰:“陛下念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明日,遂皆稱疾請罷。太祖許之,慰撫賜齎甚厚。”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將領紛紛上表聲稱自己有病,要求解除現任的軍職。太祖欣然同意,免去他們的禁軍職務,給予他們優厚的賞賜,讓他們改任沒有實權的虛銜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釋”即解除之義。

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級將領們主動交出兵權。與漢高祖、明太祖大肆殺戮功臣相比較,宋太祖此舉被視為寬和的典範。

這也開啟了宋朝數百年重文輕武的國家體制。宋太祖的做法後來一直為其後輩沿用,三軍統帥通常是一個文官,武官比文官低一等。這種做法雖然成功地預防了軍隊可能的政變,但卻大大削弱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若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宋朝遠勝秦漢,與盛唐也可相媲美。相對而言,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史學家陳寅恪曾有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然而宋朝的軍事實力始終薄弱,屢屢被經濟文化落後的遼、西夏、金、蒙古所擊敗。這種國富兵弱的格局,最終導致了大宋皇朝覆滅於蒙元,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令人感到可惜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