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科举同样经历着现你高考所有的事情,户籍和地域一样也不少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宋朝为了规避五代时期,武将拥兵自重篡位夺权之利害,大量使用文人进行进行管理国家,宋朝是中国将科举发扬光大,而且是五千年来文人地位最高的朝代,没有之一。因为宋祖立下"不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因此在宋朝进士做官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所以有宋一代,科举对社会和闾阎社里的影响之大,高考都不可同日而语。

宋朝科举同样经历着现你高考所有的事情,户籍和地域一样也不少

考上进士不仅社会地位高,而且免除徭役,待遇更高,生活水平急剧提高;所以每个男儿生下来的使命基本就是以登科为目标的,所以当时人们的心态跟我们一样,为了能考中,能所不用其极。

乞神拜佛样样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现在每逢高考,考生的父母都会去拜神、拜神树等等,祈福自己的孩子能高考顺利;其实当时宋朝时拜佛求神更甚,因为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科举情况,所以很多将自己的前途交给命运,尤其是屡次不第,相信自己就是被命运主宰,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开始求得心里上慰籍。

宋朝科举同样经历着现你高考所有的事情,户籍和地域一样也不少

梓潼大庙

首先"拜神",在宋朝可以说拜各种神,只要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逢凶化吉的就要拜,比如拜"梓潼",这种神以前只是巴蜀之地的神灵信仰,但到了南宋时期已经是全国范围了。

宋朝科举同样经历着现你高考所有的事情,户籍和地域一样也不少

其次"拜孔",孔子为儒家先祖,所考内容大部分出自经书,所以拜孔子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为了自己的前途,祭拜自己的先师,为自己求得好成绩。

其实在宋朝为了应对一级一级的考试,所拜之物甚多,与我们现在高考风气不分左右。

户籍从古就有优越性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高考对于考生来说重要性不用多说,但并不是你考的好就能有好的归宿,因为每个省份的高考名额都不一样,比如每次高考都讨论最苦的省份--河南省,考生人数最多,因为本省高校少而且知名度低,外地的名校在河南的找人名额又最少,同样的学校,河南考生要高于其他省份几十上百分才能考上,每每想起都让人郁闷不已。

宋朝科举同样经历着现你高考所有的事情,户籍和地域一样也不少

但在北宋时期,都城汴京所做地区,乡试名额最多,导致很多非开封考生都冒名来开封考试以求得乡试名额(因为只有乡试过了,才有机会参加殿试,有当官的机会),惹得开封学子很是不爽。于是有钱人就开始在开封买房地产(购买田地),凡是购买田地就可以在开封参加考试。当然还有人为了得到开封考试机会,甚至认亲改户籍,反正为了能有更大的机会得到进士的机会,无所不用其极。

宋朝科举同样经历着现你高考所有的事情,户籍和地域一样也不少

当然宋朝政府也看到当时的情况,为了最大程度公平起见,也通过各种措施打击乱改户籍之人。比如加大处罚力度,发现就会受到肉刑,并取消功名;还有就是必须在开封住够一定的年限才能参加考试等等措施,但收效不大。

考试卷也分版本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现在高考为了照顾不同地区的学校水平,考试卷分有比如北京卷、上海卷,还有非常有名的江苏卷。这也是经过全国统一试卷调整为分区域的卷子,以示公平;但这种公平性到底是否正确,到现在其实一直存在争论;

宋朝科举同样经历着现你高考所有的事情,户籍和地域一样也不少

南北榜不公,学子抗议

其实在宋朝时期,南北也是分试卷考试的,因为北方人受到原来的经学影响至深,所以北方考的是经学,南方人比较开放,诗赋最好,南方靠的就是诗赋。但是因为在宋朝科举成绩南方人直接碾压北方考生,有人统计过北宋有记载的进士有9630人,南方进士达到了惊人的9164人,占比95%;所以为了限制南方人考生,宰相寇准、司马光等人不惜通过各种刁难来限制南方考试,比如司马光就认为诗赋让人浮华,只有经学才是治世之本,科举考试时应该经学和诗赋一起考,这样才公平,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因为经学学习周期太长,而南方又没有学习经学的氛围,所以这种方法暗地里还是为了减少南方考生。甚至为了限制南方进士官员晋升,使用了说不耻的地域黑--搬出所谓的祖宗家法"不相南人"。

不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管国内还是国外,想从平民飞黄腾达都是不公平的,但所有人都在努力达到公平,因为这是人类使命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