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時代:超級鉅艦,二戰日本航母巡禮!

航母技術產生於一戰末期,但卻是在二戰時期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並取代了有攻無防的戰列艦成為海軍的主力戰艦。

航母時代:超級鉅艦,二戰日本航母巡禮!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日本就已自主研發並建造了先進的航母及艦載戰鬥機,隨後又不斷建造了大中小型配套、攻擊與護航兼顧的各類航母,組成了號稱世界最強的帝國海軍聯合艦隊。

1910年,尤金・埃利駕駛柯蒂斯雙翼機從“伯明翰”號巡洋艦甲板起飛,航母的概念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兩年後,英國海軍“競技神”號巡洋艦就專門搭載了一個水上飛機發射平臺,成為第一支海軍航空兵部隊。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航母艦載機開始嶄露頭角。

1918年,英國海軍改裝了“暴怒”號巡洋艦,前後甲板主炮被改裝成起降平臺,呈前甲板起飛、後甲板降落的模式。同年,英國海軍“百眼巨人”號進入改裝階段,直通甲板航母開始浮現。

1922年,美國海軍也改裝建成了“蘭利”號,英美開啟了航母時代,到了1920年前後,幾個海上強國都走上了航母發展道路,其中就有日本的身影。由於美、英奉行的是“鉅艦大炮主義”的傳統思想,僅將航母當作海軍的一種輔助兵力使用。因此,日本的航母性能質量遠超美、英,可用於偵察、防空、轟炸、魚雷攻擊、校正艦炮射擊等。

在尤金・埃利實現巡洋艦起降後,日本海軍嗅到了航母的戰鬥力,沒過多久就籌備成立海軍航空技術委員會,專門研究如何在大型軍艦上使用飛機。當時日本海軍也是走“水上飛機上艦”的道路,利用水上飛機實現早期海軍航空兵的建設。

航母時代:超級鉅艦,二戰日本航母巡禮!

1914年,日本海軍改造了“若宮丸”號,可攜帶4架水上飛機,與英美一樣,水上飛機由改裝後的軍艦攜帶,起飛和降落都由吊車收納。“若宮丸”服役後就對當時仍然處於德國控制下的中國膠州灣進行了空襲,水上飛機不僅被用於偵察,還可在飛行員兩側的空間放置炸彈。這次作戰使得日本海軍對艦載機打擊的新式作戰理念產生了濃厚興趣,立刻在橫須賀建立了正式的海軍航空隊,利用“若宮丸”進行訓練。

排水量5000多噸的“若宮丸”號在1919年被進一步改裝升級,前甲板安裝近20米的滑跑甲板,飛機從艦上的停機區準備好後就進入滑跑甲板,這個改裝極大提升了“若宮丸”號艦載機的出勤速率,也為後續航母的建造積累了經驗。

同時,日本邀請英國專家來幫助水上飛機航母的改裝,從英國獲得了一些航母建造的經驗。1918年,日本海軍開始醞釀直接建造一艘真正的航母,而不是通過改裝其他商船實現航母的建造。日本海軍在八六艦隊案中通過了新航母建造計劃,這就是被認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直通甲板航母,被命名為“鳳翔”號。

航母時代:超級鉅艦,二戰日本航母巡禮!

“鳳翔”號在建造過程中經歷了多次方案修改,日本海軍的設計人員在“鳳翔”號開工後不斷對比英美的改裝航母方案,尤其是英國皇家海軍在1918年開工的“競技神”號航母給日本工程師留下了深刻印象。

“競技神”號是英國第一艘專門設計的航母,直通甲板設計,艦首全封閉,艦島位於右舷,同時整合了煙囪、艦橋和桅杆,滿載排水量1.3萬噸,載機20架。現代航母的佈局已經在“競技神”號上勾勒出來,從中可以看出英國在當時不愧為老牌海軍強國,就算是近幾年開工建造的2萬噸左右輕型航母、兩棲攻擊艦等都採用類似的佈局。

嗅覺靈敏的日本海軍借鑑了“競技神”號的設計和美國“蘭利”號的經驗,總結出直通式飛行甲板最有利艦載機起降,艦島和煙囪轉移到甲板右側,排水量在1萬噸左右,可攜帶艦載機20~24架。

航母時代:超級鉅艦,二戰日本航母巡禮!

1921年“鳳翔”號下水,趕在了英國“競技神”號的前面,技術參數與當初的計劃相差不大,艦載機使用三菱的十式戰鬥機。1923年,英國試飛員完成首次著艦,之後日本飛行員也著艦成功。由此,日本海軍開始了長達百年的航母情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一共開工建造了35艘各種型號的航母,如果算上未開工的,數量可達到45艘之多。

經過“鳳翔”的建造與使用經驗後,日本海軍開始注意到航母的作戰潛力,謀劃建造更大的航母建造。

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五大海軍強國簽訂了《華盛頓條約》,對戰列艦艦種進行了限制,美英的配額都達到50萬噸以上,日本為31萬噸,因此在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建造上日本受到了較大的限制。如標準排水量近3萬噸的“加賀”級戰列艦,以及同樣噸位的“天城”級戰列巡洋艦都被納入條約限制。

但是《華盛頓條約》對航母的限制卻沒那麼嚴格,日本分配到的額度為8.1萬噸,此時日本也僅有“鳳翔”號航母,在航母的建造上大有文章可作。更重要的是,條約還規定了日本和美國可以使用戰列艦艦體建造兩艘3萬噸以上的航母,“赤城”號和“天城”號就成了改裝目標。

“赤城”號是日本帝國海軍航母發展中最重要的一型艦,原屬於“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作為八八艦隊主力使用。改裝後“赤城”號滿排超過4萬噸,具備進一步升級的潛力,自1928年編入第一航空戰隊後,“赤城”號就開始馬不停蹄地訓練艦載機和艦上人員。

航母時代:超級鉅艦,二戰日本航母巡禮!

1935年,“赤城”號接受大規模改造,1938年再次入役,艦載機配備為12架九六式戰鬥機、19架俯衝式轟炸機以及35架九六式魚雷攻擊機。此時日本海軍航母已經形成戰鬥機、俯衝式轟炸機和艦載魚雷機3種機型合作的局面。

“赤城”號的同級艦“天城”號就沒有那麼幸運,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中,因其龍骨變形,只能報廢處理。1942年前,“赤城”號參與的戰鬥遍及印度洋和太平洋,南征北戰,最終止步於中途島,前後14年有餘。二戰中最大的航母“信濃”號排水量達7.1噸

與“赤城”號航母一樣,“加賀”號也是《華盛頓條約》之後日本戰列巡洋艦改航母計劃的首批產物,噸位都達到4萬噸以上。這並不是說日本航母發展一下子從“鳳翔”號的1萬噸跳到4萬噸,而是“天城”級和“加賀”級戰列巡洋艦實在過於龐大,造就了“赤城”號、“加賀”號龐大的艦體。1928年,日本海軍在獲得“赤城”“加賀”後實力大增,機動部隊的頂樑柱基本形成,同時根據《華盛頓條約》日本分配的8.1萬噸航母總噸位限制,日本海軍開工建造“龍驤”號航母。

“龍驤”號其實是《華盛頓條約》中未受限制的1萬噸排水量以下的航母,日本海軍的意圖很明顯,雖然條約限制了主力艦的8.1萬噸配額,但是1萬噸以下的輕型航母卻沒有限制,“龍驤”號孕育而生。建造過程中,《倫敦海軍條約》專門對排水量不到1萬噸的輕型航母進行了限制,於是“龍驤”號的排水量最終被納入主力艦計算。這一改動使得艦體規模也發生變化,本來日本海軍想鑽個條約空子,現在為了符合《倫敦海軍條約》,不得不再次修改“龍驤”號艦體設計,最終在“青葉”級巡洋艦嬌小的身軀上搭建了雙層機庫,可搭載36架艦載機,一度還面臨快速機動時可能傾覆的風險。

1933年“龍驤”號服役後,大日本帝國海軍正式擁有了“鳳翔”“赤城”“加賀”和“龍驤”4艘航母,重輕搭配,開始四處摩拳擦掌。

1934年,日本吳海軍船廠動工建造新一級“蒼龍”號航母,設計參數定位在載機70架,對外公佈的排水量卻僅為1萬噸。“蒼龍”號在建造任務下達前同樣遭遇了方案變更的問題,《華盛頓條約》的限制使得日本在建造完“龍驤”號後僅剩2.1萬噸的配額,兩艘“蒼龍”級各分1萬噸,但要在如此小的艦體上實現70架的載機,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航母時代:超級鉅艦,二戰日本航母巡禮!

於是“蒼龍”號儘可能堆砌艦上武器,力求小艦辦大事,這樣做的後果只會導致穩定性變差。同年3月,日本海軍一艘魚雷艇由於設計問題導致傾覆,次年再次發生設計事故,“龍驤”號航母艦橋損毀,由此引起了日本海軍的高度重視。在無視《華盛頓條約》的前提下,“蒼龍”號的甲板和上層建築重新進行了規劃,同時充分汲取了“赤城”“加賀”的使用經驗,造就了更加完善的“蒼龍”號。

從設計上看,“蒼龍”號的進步不僅在於拋開了條約的限制,還增加了許多新的艦載機輔助起降技術,比如首次安裝了阻攔索和著艦引導標誌,右舷艦島的設計更加成熟,煙囪放置在艦體中部,並向下彎曲,有利於抑制煙囪對飛行甲板的干擾。在艦載機使用方面,“蒼龍”號的全通式甲板和雙層機庫設計已經成為日本航母的設計標準,前中後3部升降機也能夠滿足艦載機出勤的需求。在日本航母設計上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蒼龍”號的同級艦“飛龍”號的艦島採用了左舷設計,其目的在於日本海軍認為兩艘航母將一起作戰,左右舷佈局的雙航母編隊有利於艦載機的起降。

航母時代:超級鉅艦,二戰日本航母巡禮!

日本海軍在短短十多年內對航母建造和使用進行了大量的摸索,邊研發邊總結經驗。1938年,日本海軍的大型航母已經達到6艘,分別為“鳳翔”“赤城”“加賀”“龍驤”和兩艘“蒼龍”級,為了全面超越美國海軍,1937年日本海軍謀劃建造號稱當時最先進的“瑞鶴”級航母。鑑於日本已經正式擺脫了軍備條約的限制,“瑞鶴”級航母可謂是集成了日本20年來建造與使用航母的經驗,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航母的巔峰之作。首艦“瑞鶴”號載機數量達到84架,航速34節,這是驅逐艦才有的高速特點,18節續航力為9700海里,滿載排水量3.2萬噸,作戰能力與“赤城”號相當。

在防護能力上,“瑞鶴”號考慮防禦水平轟炸和俯衝轟炸的打擊,九六式高炮配備了12門,還有8門高射機槍,彈艙等重要部位均使用了裝甲防護,因此整體抗打擊能力要超過前級艦“飛龍”號。島式上層建築全部改為右舷配置。姊妹艦“翔鶴”號1938年動工建造,裝備更先進的零式戰鬥機18架、九九式艦載轟炸機27架和九七式艦載攻擊機27架。1941年,日本海軍大型航母的數量達到8艘,加上兩艘1.3萬噸的“祥鳳”級輕型航母,航母數量為10艘,超過美國海軍。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對大中型航母仍然戀戀不忘,1941年7月,川崎重工神戶造船廠開工建造了“大鳳”號航母,排水量3.7萬噸,艦載機60架左右。“大鳳”號的建造代表著日本航母設計已經進入新的階段,除了保持艦載機數量外,還特別增強了航母的抗打擊能力,甲板可抵禦500公斤級炸彈的打擊,煙囪和艦橋為一體化設計。防空方面使用了100毫米高炮和22座25毫米口徑火炮,火力是日系航母中首屈一指的。

航母時代:超級鉅艦,二戰日本航母巡禮!

隨著中途島海戰的失敗,1942年6月,日本海軍在“大和”級戰列艦3號艦的基礎上建造了二戰中最大的航母“信濃”號,1944年10月完工,排水量達到7.1萬噸。“信濃”號在抗打擊方面比“大鳳”號有了進一步提升,但就是防護能力如此強大的“信濃”號,服役僅17個小時後就被擊沉,美國“射水魚”號發射的4條魚雷命中“信濃”號右舷致其沉沒。同時,新一批航母“雲龍”級開工建造,排水量2萬噸,載機約50架,計劃數量達到15艘。此時的日本造船業資源匱乏,15艘僅開工了6艘,最終建成3艘,分別為“雲龍”“天城”和“葛城”號。

日本海軍在建造重型航母的同時,也積極囤積大量的輕型航母,尤其是那些能夠在戰時快速改裝成航母的潛水母艦、給油艦、民用船舶等備受日本海軍重視。鑑於《倫敦海軍條約》的進一步限制,日本海軍雖然無視條約的存在,但在設計中仍然受到條約的束縛,於是造出一系列能夠在戰時快速改裝的儲備艦。建造過程中預留了改裝的空間,比如艦橋、機庫空間以及升降機位置等,一旦爆發全面戰爭,3個月內就可以改裝成航母使用。此類艦型中比較典型的要數“祥鳳”級航母,排水量1.1萬噸,由於不屬於航母型軍艦,其建造過程中不受條約限制,1940年被改裝成輕型航母。同級艦還有“瑞鳳”號和“龍鳳”號,艦載機數量不大,零式戰鬥機18架、九七式艦載攻擊機9架,主要擔任艦隊防空和護航任務。

與“祥鳳”級航母類似的還有“千歲”級航母,建造時為水上飛機母艦,排水量1.3萬噸。同級艦還有“千代田”號,載機方案與“祥鳳”級相當。在商船改裝的航母中,日本海軍打造了“飛鷹”型、“大鷹”型輕型航母,一共4個型號,數量達到7艘。以“飛鷹”型為例,排水量2.4萬噸,載機也接近60架,但航速僅為25節,裝甲防護較差,一旦遭遇打擊容易受重創,甚至沉沒。後續改造的“雲鷹”“衝鷹”“神鷹”和“海鷹”號由於郵輪平臺限制,載機就更少了,戰鬥力非常有限。

二戰結束前,日本在航母領域一直處在世界前列,即使當時受到國際公約限制,日本也絞盡腦汁發展航母產業。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軍隊被解散,軍事機構也被撤銷,日本的航母產業停滯不前,但是日本的航母情節被傳承了下來,直到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