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2018年12月29日,著名香港導演林嶺東在家中猝死,終年63歲。

各界無不沉痛和緬懷。

王晶、周潤發、余文樂、舒淇、譚詠麟等合作過的明星都在第一時間發文懷念。

對於一向愛看港產電影的我也是惋惜不已。

從此,香港電影市場又少了一位大師。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林嶺東導演的一生足夠精彩,他拍攝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有初出茅廬的《陰陽錯》、搞笑大場面的《最佳拍檔4千里救差婆》、一鳴驚人的《監獄風雲》、寫實犀利的《學校風雲》、追求刺激《俠盜高飛》、明星雲集的《雙龍會》、另類武俠的《新火燒紅蓮寺》...

林嶺東是香港類型電影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暴力美學曾是他的標籤。

他的電影凌厲、直接,早年對於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思考走得比大多數香港電影更加深入。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林嶺東,祖籍潮州,在香港出生,1973年於聖伯多祿中學畢業後,進入無線電視藝員培訓班.

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與周潤發、任達華等為同學。

他曾在《民間傳奇》中飾演閒角,翌年獲王天林賞識,當上助理製片。

1976年他任職編導,曾參與電劇集《民間傳奇之江山美人》、《大報復》、《家變》等製作。

1978年他轉往佳視,拍攝了警匪片《急先鋒》。

林嶺東其後移民加拿大,在當地約克大學學習電影製作,於1982年返港後當上電影導演,首部執導電影是譚詠麟主演的《陰陽錯》。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數年後,林嶺東開始嘗試多種不同類型電影。

包括為人熟悉的風雲三部曲《龍虎風雲》、《監獄風雲》、《學校風雲》。

其中1987年執導兼編劇的《龍虎風雲》,更獲得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周潤發亦憑此片贏得最佳男主角。

1989年林執導的《伴我闖天涯》,亦獲得第二十六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

1996年他赴美執導《硬闖100%危險》,翌年回港拍《高度戒備》再創高峰,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1999年編導《目露兇光》再獲第三十六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及第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2012年,林嶺東與徐克及杜琪峰聯合執導《鐵三角》,2014年再執導拍攝電影《迷城》。

翌年在亞洲電影節獲頒最高獎項——終身成就獎。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林嶺東除了熟知的一面外,亦曾與5位電影人好友包括徐克、泰迪羅賓、黃志強、章國明和施南生合組樂隊。

更於1985年的年三十晚在無線電視以“猛虎樂隊”身份公開演出。

林嶺東的電影風格可以追溯好萊塢三四十年代黑色電影的傳統。

他把它處理成一出殘酷社會現實逼迫下的人性悲劇,尤其在社會背景的表現上要比吳宇森的電影深刻和複雜。

偏重男人為衝破不良社會、權利的壓迫,為尊嚴、公義及女性的愛而付出沉痛代價。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但他與吳宇森標榜“暴力美學”不同,林嶺東在類型片的框架裡,用放大的“現實暴力”探討了社會問題。

三部《風雲》影片,林嶺東都是藉助警匪片的敘事框架展開。

值得思考的是,常見的警匪對峙,在林嶺東的影片中變成了警察面對匪徒的無能為力,或者警察與匪徒有意無意地結成“同盟”關係。

不約而同地,以兩個團體的力量共同向孱弱的個體施暴。

而在林嶺東構築的警察和匪徒兩個世界裡,警察比匪徒更讓人厭惡。

因為匪徒還憑藉“江湖道義”給人一絲溫暖,

而警察憑藉著合法的權力,其行為則更為驕橫和殘暴。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在這裡,就來聊一聊林嶺東導演從影以來最具影響力的一部作品。

林嶺東的影片有自己獨特的累積式敘事方法,矛盾和衝突呈臺階式遞進,一級更比一級高,最後將主人公逼向懸崖之巔。

他口碑的典範之作應該是《監獄風雲》。

這部影片裡,在累積的效應下,林嶺東沉穩敘事,

一步一步地構置矛盾衝突,直至營造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生死一戰。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無論是美國的好萊塢,還是東方的香港,監獄裡的故事向來是製片商的熱衷的題材。

在眾多監獄影片中不乏經典,這部80年代的港片《監獄風雲》堪稱華語監獄題材電影的代表作。

《監獄風雲》不像《肖申克的救贖》那樣主題深刻,

也不像《綠色奇蹟》那樣充滿對人性的拷問,更不似《逃獄三王》的黑色幽默風格。

這部電影靠的是寫實的監獄生活和主人公情感變化來喚起觀眾的共鳴。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相信許多人對於20年前的電影《監獄風雲》仍有印象,

影片主演是如日中天的周潤發和崛起中的梁家輝。

這部港影史上的佳作,至今都被仍為是林嶺東的代表作之一。

《監獄風雲》之所以賣座,正因為他極具寫實的風格,在吳宇森浪漫主義警匪片橫行的當年,獨創出了與之截然不同的味道。

而它和麥氏兄弟的《省港旗兵》相比,又多了人物友情關係的描述。

這正是林嶺東風格特色之一,而另外一個特色,在於無處不在的對於社會問題的追思與探尋,臻化於境,頗具神韻。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要想寫出一個不落俗套的故事,那就必須要標新立異。

監獄片題材,在西方電影中,已有開創先河的作品。

作為中西文化陣地的香港來說,那時候,這類影片幾乎還沒有。80年代的香港電影,影片類型真可謂是百花齊放。

當時,導演林嶺東為了尋找突破口,於是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結果,此片入圍了當年的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影片。

在香港繁華髮展的背景下,刺探描繪了監獄這個不為人知的環境下,講述著情與義的故事。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監獄風雲》的雛形,始於1986年。

當時作為“新藝城電影公司”新科導演的林嶺東,只能接拍一些小成本電影餬口。

或是遵囑開工的傀儡,默默無聞,並沒有一部能代表自己特色的作品。

哥哥南燕向林嶺東建議拍攝一部講述監獄與犯人的電影,經過一番思索之後,兩人一拍既合。

劇本與故事大綱則交給了哥哥南燕完成。

南燕根據獄中朋友的經歷以及自己的創作加工,在泰國完成了初稿。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有刀光劍影和腥風血雨。

監獄也是個小江湖,這裡彙集了社會上的三教九流,既有黑幫老大,又有街頭混混,既有狡猾奸詐的小人,也有正直老實的普通人。

電影裡的監獄,感覺就是個小社會。外面有的,裡面也不差。

這部題材在當時不太入流的影片,在上映當年迅速成為一匹票房黑馬。

令人欣喜而欣慰的是,一個狹隘且有限的空間監獄題材電影,也可以有攝人眼球的跌宕起伏的劇情。

這是我們喜歡看林嶺東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監獄風雲》亦成為了監獄題材電影的開山之作。

自7年之後好萊塢才有了描寫越獄題材的《肖申克的救贖》。

1990年朱延平執導了同類型電影《火燒島》,雖然大火,但也無法達到《監獄風雲》的這種效果。

鄧衍成與梁鴻發如法炮製出的《黑獄斷腸歌》只是依葫蘆畫瓢,連後來南燕參與編劇的其他幾部監獄電影與之相比都要遜色許多。

林嶺東曾笑談《監獄風雲》的成功是一個偶然,但可以從中看出他和南燕創造出這部劇本的誠意和心血。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監獄風雲》的成功,首先在於他將監獄中的黑幕鬥爭展現的淋漓盡致,是因為其多次探訪監獄友人從中吸收真實素材所致。

一些真實的橋段,譬如橘子點菸,議員察訪,監獄循例檢查違禁品,都有證可考。

其次是因為編劇南燕頗懂得把握一部商業電影的關鍵因素,在當時武俠片與警匪片追根問底的“友誼決勝”之下。

林嶺東雖保底走老路,但在汙濁的環境下表現出主角純真的友情,形成鮮明對照,玩出新意的同時,也能頗讓人信服。

《監獄風雲》的成功,其實是和許多人都密不可分的。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監獄風雲》中的各人物刻畫的有血有肉,可以堪稱港片電影中的經典。

監獄是個小社會,也是個小江湖。

電影豐富了這個小社會中的生活,在殘酷的生存法則中加入了浪漫寫意的情調,

讓本來殘酷的監獄生活變成了具有浪漫色彩和俠義精神的江湖故事。

在表面風平浪靜監獄生活背後隱藏著的是弱肉強食的生存規則。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電影中有這樣一句深刻的臺詞,阿正對阿耀說:

“這個地方有很多大象、老虎、獅子…..而我是猴子,你是綿羊,如果我們不像被他們吃掉,就要學聰明點。”

阿正的這句話道出了監獄的生存之道,在這個小江湖中生存是唯一的目的,為了生存要麼選擇寄附強者的屋簷下,做忠實的鷹犬,

要麼就要學會圓滑處世,在幫派林立的監獄中找尋一個生存的夾縫。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阿正是一個性格開朗隨和的人,在這個小江湖中,他是特殊的一個。

他不參與幫派的爭鬥,也不會隨意受到別人的欺負,他聰明的頭腦和圓滑的口才是他的生存之道。

然而這種平靜的生活卻因阿耀的出現被打破,阿耀是個心直口快沒有半點心機的老實人,阿耀的樸實打動了阿正這跟老油條,

兩人從開始的對立到漸漸成了好朋友,好兄弟。

他和阿耀的情誼也成了激烈的監獄打鬥戲中電影調劑觀眾情感的工具。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監獄風雲》第一集中,阿正一出場,從動作和語言上觀眾便可看出他是一個在監獄許久的“老油條”。

通過對行政官員的冷嘲熱諷以及軟威脅,遞煙的情節,令人會心一笑,

林嶺東還刻意將煙的情節性放大,似乎帶有監獄犯人渴望捉住最後一點利益權利的意味。

另外阿正在阿耀受到黑社會份子欺壓的時候,敢於挺身而出充當和事佬,“監獄橋王”的形象一下子便豐滿起來。

而阿耀的“不諳世事”亦通過”香菸“與“剪刀”這兩件事徹底劃分為矛盾的對立點。

阿正雖心懷芥蒂,但最終因為正義與同情站在了阿耀一方,

大咪則心存報復,和殺手雄同坐一條船。

這幾處劇情的發展對影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80年代的香港影壇是屬於動作和槍戰片的。

“槍戰之王”吳宇森電影中的古典俠義精神也被移植到《監獄風雲》中。

阿正和阿耀的感情是俠義精神最好的體現

為了兄弟,阿正可以不惜得罪黑幫大佬和兇橫的獄卒,

為了兄弟,阿正也放下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和阿耀一起拼命,兩人在獄中經歷過苦難的日子,也享受過美好的時光。

當阿耀即將出獄時,他腦海中閃回著曾經的那些片段,和阿正一起掏糞,一起出外勞務,一起關禁閉...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他們是港片中真正的朋友,正是那種所謂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朋友。

電影對阿耀出獄時的表現做了詳細的刻畫,當他見到父親和戀人來迎接他時,有說不出的興奮。

但當他聽到囚車上的阿正喊他的名字時,他內心更加的激動。

三年的牢獄生活對阿耀來說是人生中的一段噩夢,但在這個噩夢中他交到了一個可以真正患難與共的朋友,或留戀、或不捨...

分別前阿耀和阿正那幾句樸實的對白將電影的氣氛推向最高潮。

雖然影片沒有大篇幅的渲染兄弟情誼,但細微處見真情,林嶺東對細節的掌控足以使這部殘酷的牢獄電影充滿溫情。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說到底,還是林嶺東對於細節的考究有著“稻草蓋珍珠”的微妙功效。

黃光亮飾演的傻標不肯與大咪同流合汙,在善與惡間雜,人物的命運無形中也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而打死大傻一幕,便讓大傻充當起了出頭鳥,一下子便可展現殺手雄的心毒手狠。

影片刻畫的最出彩之處,一方面在於以主觀的方向知道黑獄內幕,客觀上又不受到觀眾控制,緊張感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另一個方面,殺手雄與大咪使出的手段越毒,結尾死的越慘,容易使觀眾的情緒達到一個制高點。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但續集《監獄風雲2》其實走的是老路,無需多贅言,沒什麼好說的。

但在1999年鄭偉文執導的《監獄風雲之少年犯》中,南燕似乎有意突破瓶頸,將渴望光明的背水一戰換成了青少年改過自新的掙扎。

這種成人社會的矛盾也被過激的流入進青少年的成長動盪中。

當然要說對於劇情設計和高潮的控制,就明顯不如《監獄風雲》了。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監獄風雲》還難得的對與監獄生活來了一番解構式的嘲諷。

譬如犯人在聽文藝匯演之時大打出手,臺上唱著本片經典主題曲《友誼之光》,下面正進行著血腥鬥毆,

“監獄和平”的假象一下子被打破,真友誼與假友誼的分界點被明顯劃分出。

更能反襯出阿正與阿耀友情的純真彌堅。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當然如果細究,電影還是不夠寫實,或許真正的監獄生活要遠比電影中的更加殘酷。

囚犯的生活是沒得選擇的,既要面對獄卒的叫罵,又要面對其他犯人威脅勒索。

一個像阿耀這樣的人在真實監獄中很難生存,看來林嶺東還是個奉行著浪漫情懷和古典俠義精神的人。

電影中真正吸引觀眾的並不是殘酷的監獄生活,而是電影中那些浪漫化的情感元素。

其中新年夜裡阿正和獄友們伴著歌曲《甜蜜蜜》跳舞的片段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殘酷的監獄生活背後我們終於看到了一絲溫馨,一絲甜蜜。

這種人文情懷的宣洩成了電影點睛之筆,滿足了觀眾在電影過程中的情感訴求。

而那熟悉的旋律《友誼之光》,讓今時再看這部電影時更多了幾分懷舊的氣息。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也許通透地看完了影片,你才會對這首歌的內容產生真正強烈的共鳴,也會感嘆於肥姐瑪麗亞對歌曲的處理是多麼飽滿和精到。

“人生於世上有幾個知己,多少友誼能長存。今日別離共你雙雙兩握手,友誼常在你我心裡”

這首歌在1988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評選中名列第一。

這首歌的原唱是黃寶欣,這個嗓音甜美的歌手現在也悄無音訊了。

她還有一首流傳的歌是依照《哈巴涅拉舞曲》填詞的《卡門》,就是《滿漢全席》裡面袁詠儀在歌廳裡唱的那首歌。

其實黃寶欣的《友誼之光》也是根據另一首歌填詞而成的,那就是著名的《綠島小夜曲》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隨著巨星隕落和後繼乏人,十年前,寶麗金被環球公司收購,寶麗金時代永遠成為了歷史,昔日香港音樂的輝煌也只有保留在人們的記憶。

現在,凋敝的香港歌壇還有誰在唱歌,在唱什麼歌我已經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了。

也許是因為我已經OUT得落伍了。

我只知道像《友誼之光》《滄海一聲笑》這樣的歌曲才能算絕唱了。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總的來說,《監獄風雲》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的原因,首先在於以狹隘且有限的題材下,表現出“小世界”的瞬息萬變。

“監獄”本就像濃縮了人間百態的一個小社會,或者說是江湖。

它有著中國人傳統文化的遺風,對不同人物的審時度勢,由監獄當中的等級分明便可看出。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梁家輝飾演的阿耀正是弱勢力的代表,被欺壓的對象,

作為新人的他一切髒活累活都攬下,其實正是監獄這個最低層的人物。

而張耀揚飾演的典獄長殺手雄與徐錦江飾演的鬼見愁則是崇尚暴政專政的臣子,也是社會上的偽君子。

他可以不顧一切的利用栽贓嫁禍以及暴力手段來維持監獄“暫時的和平”,保住自己的烏紗大帽。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而何家駒飾演的大咪以及群黨則完全是利用依附前者苟且偷生的爪牙,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遭人唾棄的一類群體,所以兩者被安排為大小BOSS,是合情合理的。

周潤發飾演的阿正則可以被視為中產階級的代表,他與上層與下層都僅有一線之隔,但卻極不穩定。

他可以諂媚獄警求得一時平安,也告誡新人“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當自己權益受到侵害之時,他只有收回讖語反戈一擊。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黃光亮與的角色正是不明就裡的群眾代表,屬於不同立場,作風卻又獨立,關係容易相互滲透。

另外獄長的角色完全不同於殺手雄,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其實作為監獄最高官,無疑影射了以良好姿態對待民眾的“政府形象”,只不過下面的人善心惡用。

在香港處於殖民時期的動盪日子裡,港人骨子裡依然有著中國人所崇尚的傳統精神——反抗壓迫,與惡勢力做不屈不撓的鬥爭。

故結尾處除掉殺手雄,令人大快人心,正中觀眾的心懷。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毫無疑問,《監獄風雲》絕對是林嶺東導演從影生涯以來拍的最棒的一部作品。

雖然已經離開,香港仍然是他的,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雖然他已經離開,但他的影響力、他的作品仍會在觀眾心中流傳下去。

香港仍然是他的,港片仍然是他的,我們仍然是他的。

謹以此文悼念林嶺東導演過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