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一年亲身体验,皇艺走下神坛

本期分享人:Xiao

Xiao:一年亲身体验,皇艺走下神坛


汉艺2016届学员

RCA 室内设计 MA

原专业:雕塑


Xiao同学,是汉艺2016届学员,雕塑转学特别“吃老本”的建筑,之前汉艺的老师还专门以其作品集为例,写过文章《放弃四年积累从零开始,转专业的人如何凸显自己独特的申请优势?》,希望能够给想要转专业学设计,却一直担心自己能力的同学一个成功学长案例,给大家一些勇气和信心。

如今Xiao同学入学RCA已近1年,最近我们在聊天的时候回忆起整个转专业申请以及在皇艺的学习体验,他笑着说:以前在美院觉得艺术家很有才,跳出艺术看建筑觉得很多建筑师也很有才,后来汉艺老师给我看了一些自己很感兴趣的编程的东西,看那个结构都觉得思路可以跳脱出来。

现在到了皇艺,在伦敦可以接触到更为优质的资源,更是觉得跳出一个圈子看世界你会觉得很有意思。以前学艺术觉得抽根烟画个画就很厉害,说难听点有点太自以为是了。

周三的艺术留学知识共享栏目,Xiao同学本人更具力量的个人分享,希望能够带给你更不一样的艺术留学和皇艺学习体验。


一:兜兜转转式留学


雕塑转建筑,是别人问我留学经历时经常被问到为什么的地方,就业、兴趣以及等等都是我当时的纠结点,但回头来看,其实做选择的时候,其实很简单:

从附中读书便在学画画,到了国美也一直画画,那时候赚钱这些都不会考虑那么多,但是逐渐觉得,大家都想做出更满意的作品,但做出来的东西你总觉得相似或眼熟,而年纪的增长也让我必须考虑下现实,借着出国的机会换个专业其实也不错。一直觉得建筑挺有意思,当时我们学校国美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的王澍成为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近水楼台去看了他们的毕业展,

临近毕业反而没有那么放不开了,决定也痛快了很多。


Xiao:一年亲身体验,皇艺走下神坛


当然,决定好做,申请不易,而且还是转专业。我的经历比很多同学可能还多一些波折,到皇艺的这条路走得也是兜兜转转,很多阴差阳错的命运使然,也有很多人的引导和帮助,这个过程本以为很多槽可以吐,很多苦可以诉,没想到节点明确,三点就可以总结:

德国—试试。最开始想去德国学建筑,结果APS审核给搞成了纯艺术,建筑申请就走了水,只好去汉堡美院从本科一年级学设计,同学中很多都是职场人、家庭主妇等等已经就职,但因为兴趣重学设计的人,周围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只有我是一心扑在学习上,这种情况下课程安排对我而言太慢。1年后回国,决定重新申请。

汉艺—作品集。刚到汉艺时,目标其实还是美国,后来因为GRE的问题,很遗憾错过美国院校,一年多的创作时间,和建筑学部混的超级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不只是作品集,聊聊人生,聊聊什么是套路,竞争优势又是什么,这个的价值并不低于一本作品集。

临近申请,大家心里都毛毛的,老师会请我们吃卤煮,有早申请或者遇到问题,他也会陪我们熬到一两点,聊一聊,抽根烟,一起离开。也是这样的氛围,当时一起的同学都有很好的出路,UCL、AA的offer都很平常了。

Xiao:一年亲身体验,皇艺走下神坛


皇艺—室内设计。但你们应该也发现了,我在皇艺的专业是室内设计,虽然和建筑设计是同一分支,但差别很大,这个的发生其实很乌龙——我的作品集确实是建筑作品集,

但皇艺建筑的面试却经历了“学校放我鸽子——我没有看到学校说更改面试时间的邮件”后,被安排在我交了室内设计保证金之后,也就算了。


二:一个更现实的皇艺


真的到了皇艺,有种QS常年霸主走下神坛的感觉:

犀牛课,几百号人就提供几十个名额,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早被抢完了,在汉艺有问题就跑到办公室和左老师实时交流的情况,只能是回忆了;工坊全靠抢,全然没有在国内“想做这个东西和工坊老师说一声就好”的轻松,一位学姐甚至研究了哪个电梯下去到工坊最快;突然来了灵感,兴奋想要赶紧做出来,结果手边材料不全,超级不爽。好不容易做出来了,因为不熟悉还要重做,还记得一次和两三个组员合作,一个楼梯做了三四个模型,这都是时间和材料成本啊......


之前时间去剑桥玩,我们还开玩笑说皇艺这个“皇家”是不是自封的,交着近三十万的学费,这些问题确实有点儿折腾人。

但对我而言,这三十万是值的,皇艺优势是两年,给你补基础,还给你时间去飘,而且毕竟我们也算是一个“没有睡眠”的专业,还是在课程安排比较合理的情况下。

  • 汉艺到皇艺,学习一脉相承


在皇艺学习,和汉艺时候一脉相承,但对自主性的要求会更高一些很多时候干什么,怎么做,去哪里找,他不会教你,就正正常常的教你做张图的老师根本没有,这些在汉艺的时候,老师们还会给很多意见和建议,但到了皇艺,毕竟是研究生,这样的“关怀”就基本没了。

皇艺和汉艺的学习,其实质量要求是一样的,皇艺难度会更高。比如说我到皇艺的第一个项目,便是跟着二年级一起研究一个元素,比如窗户、梯子、天花板、地面都可以,三四个小组一起创作,然后出一个小册子,用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进行入门。


Xiao:一年亲身体验,皇艺走下神坛


  • 大家嘴上都很佛系,心里都在battle


皇艺扩招的消息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建筑有100多人,我们有50多人,而且中国人特别多,本以为教学质量会下降,但我们专业还没有这种情况,大家都很努力,而中国学生是更努力。

班上各种央美、清华的同学,交着比本地学生多十倍的学费,大家都是表面笑嘻嘻,都是要强的人。以前没有限制,通宵很正常,现在有了门禁,但很多晚上十二点,班上三分之二的人都在,需要保安赶着走。


Xiao:一年亲身体验,皇艺走下神坛


  • 老师标签——狡猾、上心


狡猾这个词,在这里偏向于褒义,但却很令人崩溃——我们一周有两次tutorial,周一和周四,每次老师周一会把周四的内容说完,周四把下周一的内容讲完,然后和你说后续创作内容,他不会和你说你没周末,但周五是写论文的课程,就只有周末做(围笑)。再比如说最近是假期,但我们项目的final review安排在下学期开学,客观上你是有假期的,但事实是没有的,很多同学是带着模型回国的。

吐槽归吐槽,认真讲我们系的老师还是挺好的。在汉艺做作品集的时候,老师其实和我聊过皇艺系主任更换的事情,每个系主任的特点也说了很多,所以来这儿之后,对于老师和学习倒没有太过惊讶的地方,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老师是分开的,我们现在一年级是由一个资历比较老的老师管理,外聘一些设计师,日本人、墨西哥人、英国人都有,各有风格,二年级则根据方向去选择老师。你可以感受到所有老师在室内设计这个方向上的探索,将室内设计打造成独立专业的愿景。


Xiao:一年亲身体验,皇艺走下神坛


三:最后一些经验谈


关于选校,专业好不好适不适合,老实说我并不相信太多网络信息,作为门面,官网上的作品基本都是好的,所以我当时申请也是作品集创作中,在汉艺和所有建筑学部老师们不断交流,分析案例才能了解的,

所以与其在网上看各种褒贬不一的评价,无法分辨特色在那儿的学生作品,和专门的作品集辅导老师交流是更高效的方式。

而作品集创作上的建议,我的作品集其实不纯艺、不建筑也不室内,有逻辑的脑洞很自成一派。当然我一开始是觉得很建筑的,但是有次一位学建筑的同学看了我的作品集说了一句“你不是学建筑的吧”,瞬间觉得自己漏了怯,这种感觉就像我看街头画画的人一看就不是学院派应该类似。但这份作品集,在面试的时候得到的评价是:可以看得出你的潜力。

所以很多人问我怎么申请到皇艺的时候,我都会说是作品集创作的时候,老师给我引导的路比较对,这是事实,不是虚夸,有时候老师说你可以往这个方向试试,我做了,也达到了一个预期,也就成了。所以比起说具体皇艺作品集该怎么注重排版,怎么注重面试,我更愿意说作品集创作选一个合适的好老师,跟上他,其实就会比较顺利。


Xiao:一年亲身体验,皇艺走下神坛


后记:留学三件套


如果让我说到皇艺必带的三件物品,超简单:护照、身份证、机票。

伦敦生活很方便,各种东西都很好买,像材料虽然买起来比较贵,要多走一些路,但是从国内带全也不现实,所以大家生活的时候少浪一浪,材料钱也就出来了。但是对于一些用顺手的东西,比如说笔、工具刀这些还是可以带过来,省去不少磨合时间。另外你如果有自己做饭的打算,调味料可以带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