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過去了,我很懷念他

2018年過去了,我很懷念他

2018年,

買國債的,成為了贏家,

買個貨幣基金,如銀華日利,也跑贏了幾乎所有資產。

而全球股票資產似乎都陷入了低迷,難怪聽人說今年空倉策略就擊敗了絕大多數股票投資者。

A股市場領跌全球,滬深300指數年內下跌25%,萬得全A指數下跌28%。

比特幣成為了最大的輸家,年內下跌74%,而一年之前它還以年度漲幅1300%+成為2017年最炙手可熱的資產,甚至還因此帶火了區塊鏈技術。

說說行業

2018年,家電跌得最慘,下跌31%

其次是房地產,下跌27%,

再次是醫藥板塊,下跌26%,

而食品飲料下跌也超過20%,

銀行相對抗跌,下跌10%。

5大板塊全部收跌,這是2011年和2008年後的頭一遭,難怪人們常常把2018年拿出來和2011或2008年比較,但無論是哪種,明年再出現全部板塊皆墨的機會,微乎其微。如2008年後的2009年,各板塊迎來大爆發,2011年後的2012年,除卻2011年跌的較少的食品飲料,其他板塊也都紛紛反彈。

說了市場後,說說個人,

2018年1月末,與我討論股票的人眾多,當問及今年開局股票如何時,我的回答大約是,沒想到漲這麼快,一個月把一年的活給幹了。可惜好景不長,接下來的11個月,市場翻臉比翻書還快,分分鐘教你做人。

從市值角度看,2018年,是我自2013年以來的第一次年度虧損,個人持倉A股和港股總體市值縮減18%,也算是與2018這個年份交相輝映了一番。

但今年的我,對自己的策略沒有半點的猶豫,沒有絲毫的慌張,沒有任何的懷疑。有的,只是經過了一年,確認手中的持股組合變得更加具有價值了,組合估值的下降幅度遠遠超過了市值下降的幅度,便是實錘。

由於歷史原因,2018年初,個人持倉還相對偏分散一些,而趁著幾乎整年的低迷行情,一些心儀的標的隨大勢一同回落,正好進行了調倉,將A股和港股的持倉標的集中到15只以內,個人對這個組合充滿信心,未來將長期耐心持有。

我喜歡估值下降,特別是在企業基本面良好的情況下,這往往意味著擠走不切實際的預期夾帶的

水份,讓股價更加健康,當風不再吹,鳥依然在飛,而豬會跌落地面。

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2018年,加倉了格力、平安和萬科,買回了茅臺和洋河,建倉了騰訊、美的和融創,繼續持有銀行股和基建股,涉足了新的行業傳媒和賭場,承認了自己不懂醫藥,未來要投醫藥,也會等到估值合適時買醫藥的指數。

現有的倉位,有低估值的防禦板塊,有合理估值的優秀公司,進可攻退可守,是一個充滿自由現金流預期的組合,我很滿意,對未來數年的價值回報充滿信心。

2018年,就這樣過去了,我很懷念他,

常識卻告訴我,對2019年也許可以多一份期待。

但我對2020、2030、2040更加期待。

於投資而言,我的座右銘:

遠望方覺風浪小,凌空乃知海波平。

不信你看。

100年前,道瓊斯工業指數是82點,今天23000點。

59年前,德國DAX指數是400點,今天是11000點。

48年前,日經225指數是2000點,今天是20000點。

50年前,恆生指數是100點,今天26000點。

34年前,富時100指數是1000點,今天是6700點。

28年前,上證綜指是100點,今天2500點。

13年前,萬得全A指數是700點,今天是3200點。

這些全球性有代表性的指數,在漫長的歲月裡都經歷了崩盤,暴跌。

但只要把時間拉長了看,風浪很小,海波很平。

那些短期吸引眼球的事件,任你曾經是驚濤駭浪,是風起雲湧,是萬人空巷,是忐忑不安,卻都化作歷史中一粒粒平靜的塵埃,叫人記不得了。

世界很糟嗎?

不,世界很美好。

200年來,

以美元現金為例,每1美元,貶值為0.051美元,年化收益率為-1.4%

黃金可以跑贏通脹,但優勢很弱,每1美元黃金,增長為3美元,年化收益率為0.5%

長期債券,每1美元增值為1642美元,年化收益率3.5%,

GDP,從1美元增長為1859美元,年化增速3.6%,

股市,從1美元增值為1033484美元,整整100萬倍。年化收益率6.7%。

股市的回報秒殺所有其他大類資產。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把房產加入這個圖,會是什麼情況。

在後來我還真的找到了,房產的回報略高於黃金,但低於債券。

結合上文可知,黃金是可以抗通脹的,經過兩百年,每1美元黃金非但沒有貶值,還增長為3美元。而房產收益略高於黃金說明,在美國,房價是一個抗通脹的資產,卻不是一個大幅跑贏其他資產的資產。但這並不妨礙,在某20年左右的短期內,房產的收益水平秒殺其他各類資產,雄霸一方,上圖中也表現的很明顯。所以20年領先,不代表永遠領先,因為20年,在歷史中,只是一個短期階段。

那麼為什麼,從下而上的排序,是現金、黃金、房產、債券、GDP、股票呢?

有沒有可能這只是一個巧合?

200年啊,也沒這麼巧,筆者經過分析,發現從原理上,這個排序幾乎是肯定的,而且在未來200年依然不會發現質的改變,前提是全球依然是市場經濟體制,依然是資本主義社會(或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首先,資產分為有息資產和無息資產。

通俗地說,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就是有息資產,反之不能產生現金流的是無息資產。

比如:

股票(股權)、債券、房產,GDP這些就是有息資產。

現金、黃金白銀,這些就是無息資產。

理論上,無息資產必然跑不過有息資產,就好比一塊土地很肥沃,每年可以長出莊家作物,而另一塊土地很貧瘠,什麼都種不了。在其他條件一樣的情況下,肯定是能長出作物來的土地回報更高。

於是現金排名墊底,

而黃金雖然也是無息的,你買一噸黃金,埋在地底下,十年後挖出來,它還是一噸黃金,本質上毫無變化,你唯一賺錢的機會,只能既期待於有人願意出更高的價格從你手上把它買走,你的命運就完全掌握在市場先生的手上了,而黃金至少比現金多了一些工業用途和消費使用性。所以在無息資產中,黃金略勝現金。

在有息資產裡,

房產的息,來自於房產出租期間獲得的現金流。

債券的息,來自於債券約定債息的現金流。

股票的息,來自於公司存續期間獲得的自由現金流。

GDP的息,來自於勞動獲得的現金流。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好處都被股票佔去了,因為勞動者的剩餘價值,都被市(zi)場(ben)經(zhu)濟(yi)的代表,股份制公司給佔有了,公司的高ROE怎麼來的,利用資本創造價值後,支付勞動者酬勞,支出債券融資成本,支付房租後,得到的公司自由現金流。

看明白了一段,應該就理解,在市(zi)場(ben)經(zhu)濟(yi)的食物鏈中,誰在頂端,誰在底端。過去200年不就是市(zi)場(ben)經(zhu)濟(yi)大發展的兩百年麼。

透過現象看本質,西格爾教授的圖,看似是數據,其實是本質。

它告訴你一個真理,只要市場基本的制度不發生大變化,全球化不可扭轉的當下,股權思維,是完爆現金思維的。

拿著現金安全,拿著房產安全,拿著債券安全,還是拿著可以創造現金流的股權安全,這是個問題,但顯然,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1626年,荷蘭人花了24美元從印第安人手上買下了曼哈頓,這22.3平方公里的土地到1964年價值125億美元,人們一定覺得這筆投資荷蘭人賺大了,印第安人虧大了。

而如果這338年裡,印第安人拿著24美元去投資了股票獲得歷史平均的6.5%的收益率,則1964年可以增長到421億美元,可以買回3個半曼哈頓。

同一張圖,多年後回頭看,悟出了新的東西,

2018年過去了,我很懷念他,因為我想明白了很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