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剧,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源涌向了城镇。不过,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目前仍存在不少贫困地区,又该如何摘掉“贫困”的帽子呢?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扶贫基金会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自2013年起发起名为“百美村宿”的创新公益项目,将乡村旅游与扶贫紧密结合,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和人才,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而这一次,我们前往的是韩徐庄村和姜庄村两个贫困村。

韩徐庄村位于濮阳市范县陈庄镇北部,距离县城20公里,南邻黄河,省道S013横穿东西境内,与省道S208相连,汤台铁路与濮台公路距韩徐庄村约3公里,占尽地利优势。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同时,源源不断的黄河水滋润着陈庄四万亩荷花园,已成为黄河以北地区最大的莲藕种植基地,每年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为贫困群众铺就一条脱贫致富路。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扶贫基金会正是立足于荷花传统文化根基,突出地域特色,以“入住民宿、体验民宿、休闲观光”为目标,将美丽乡村打造成旅游目的地。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就意味着,民宿成了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

对民宿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民宿源于日本,乃是游客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换句话说,民宿并不追求所谓的“高大上”,而是注重“小而美”。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从这个维度来看,入住韩徐庄村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较于城市民宿的设计感,乡村民宿更亲近自然,以白色为主,以原木风为基调,温馨而又素雅,在简约中感受朴素的美感,享一方宁静。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与民宿相搭配的,还有一间手工坊,有专门的老师来教村民插花或是制作手工艺品,通过自己的手艺,换取一定的酬劳。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小小手工坊,处乡野之间,与自然融合,尽是小清新的色调,离生活很近,离喧嚣很远。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既然来到韩徐庄村,就得体验一下当地的民俗。

有一种黄河风情,叫做“打夯号子”。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打夯,亦即建住宅时对地基以人力方式用石头等硬物进行夯实,防止房屋建造后因墙底松软导致的墙体塌陷或裂纹。

打夯的形式有多种:有三个人打的木夯,有五人打的石夯,还有八个人一起打的碾磙夯。

使用石夯工作时需要五个人合作,由一个人以双手捉住夯把,站在中间,另外四个人各抓一根麻辫子,分别站在四角,有节奏地同时用力提拉或者放松麻辫子;捉夯把的一边配合四个人的动作,一边掌控夯头运动的姿态和方向。

有道是“光练不说假把式”,打夯还得配上号子,一人领唱,大家应和,共同唱响催人奋进的“劳动者之歌”。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冬日。暖阳。乡野。

走在乡间小道上,身心早已远离钢铁森林,一切都是那么祥和,暂别纷纷扰扰,回归最纯真的模样。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姜庄村则位于台前县夹河乡政府东南部,处于两省、四市、三县的交叉处,区位优势同样显著。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村姜氏族人为正宗姜子牙嫡系传人,传到今天已经有97代。每年春节前后,全国各地的姜氏族人都会到村里的祠堂进行祭拜。

姜庄村不仅仅是充满人文气息的古村落,还成了黄河岸边的最后一个村庄,村内现存百余座土坯房,原始古朴,冬暖夏凉,堪称一大奇观。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保留古村落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对房屋内部及部分结构进行改造,打造出兼具品质与特色的民宿,无疑给乡村旅游打了一剂强心针。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黄河渡。古道边。老村落。

时间就像流水,也许会冲走绝大多数事物,但有一种坚守,不畏浮云,不惧风雨,任四季流转,始终岿然不动。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北宋著名画家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

诚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可能像竹林七贤一样,遁迹山林,终日与山水为伍,但也可以偶尔给心灵放个假,闲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聆听内心的声音!

当扶贫遇上乡村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