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上早教班?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冤枉錢!

很多孩子一兩歲的寶爸寶媽會問我:需要送寶寶去早教機構嗎?什麼樣的早教機構比較好?

總之,一提起“早教”這個詞,大部分父母會馬上聯想到“早教機構”,彷彿“早教”只能在“早教機構”中才能進行。

早教=上早教班?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冤枉錢!

而事實上,早教包含的內容遠遠不止於此,可以說,生活即教育。寶寶從出生後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視為早教的一部分——父母的言傳身教、家庭環境、鄰里關係等都會影響寶寶的發展。所以當我們說起早教的時候,不應該侷限於早教機構。

還有很多父母因為寶寶在早教機構中的表現不理想,而質疑寶寶的能力或者發育不正常。比如有一位媽媽說:我家寶寶去上早教課跟著老師沒做幾分鐘就想走開。老師批評他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規則。她很著急地問我,怎麼才能讓寶寶集中注意力更久?

其實一兩歲寶寶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或者不能長時間跟著集體做活動,是很正常的現象。在這一階段中,,他們最喜歡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感興趣的事物。如果父母不理解這一點,老師的一些負面評語就會讓他們非常焦慮。

有的家長還對孩子感到失望,甚至流露出非常眀顯的消極情緒。殊不知父母的消極情緒,反而會影響寶寶的學習,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令孩子喪失興趣、學習倦怠,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早教=上早教班?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冤枉錢!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早教沒有意義,有一部分父母存在另一個極端:即崇尚所謂的“放養”——撒手不管,直到孩子上了小學,出現各種問題才急了。

有媽媽在網上向我求助:自己一貫踐行快樂教育,學前對孩子沒有任何輔導,結果孩子上了小學跟不上,天天被老師差評,自己每晚都忍不住對孩子咆哮。這種情況就是走向了父母毫不作為的極端。

早教不等於“早點教”,也不等於送孩子上早教班。但父母不能完全放手不管,讓孩子“野蠻生長”。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們必須首先搞清楚,什麼是早教,為什麼要進行早教,早教應遵循的兒童成長規律是什麼?然後再來解決什麼樣的早教是好的早教這個問題。

早教=上早教班?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冤枉錢!

大腦的可塑性決定了早教的必要性

腦科學發現嬰幼兒的大腦極具可塑性,早教是什麼?早教其實就是給嬰幼兒提供各種條件,促進其健康發展,包括生理上、認知上以及社會化和情感上的全面發展。

為什麼早教那麼重要?因為嬰幼兒期間大腦發有飛速,並且極具可塑性。

大腦是我們發展的總指揮官,我們的生理發直要靠大腦分泌的各種激素調整,智力發展要靠大腦有效快速地處理信息,就算人際互動也要靠大腦來判斷別人的意圖、情緒處理和表達自己的情感,等等。

腦科學研究發現,在人生的頭三年,嬰幼兒大腦的發育突飛猛進。大腦的基本單位是神經細胞,神經細胞之間的間隙叫突觸,信息通過突觸從一個神經細胞傳到另一個神經細胞。嬰兒剛出生時就像個小接收器,通過看、聽、聞、嘗、觸摸等接收外界的信息,當他們兩三歲時,大腦突觸的數量是成人的兩倍

越來越多的突觸是寶寶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如果我們把神經細胞和它們之間的突觸想象成一個交通網,那麼突觸越多,代表神經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路”越多。

早教=上早教班?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冤枉錢!

嬰幼兒的突觸在三四歲達到數量的頂峰,接下來就要根據生活中的各種體驗慢慢修剪,讓信息傳送更準確、更有效、更快速。寶寶通過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小手摸到的(包括被觸摸)信息紛沓而至。這些信息不斷地豐富、調整整個“交通網”的每一條“路”,使其快速有效地處理各種信息。

所以,早教對於寶寶來說很有必要。

早教路上你花了多少冤枉錢

到底如何對寶寶進行早教呢?常見的誤區有:

1、盲目報班

不親自考察、體驗,給寶寶報了“某某在上”的早教班;出於攀比心理,認為貴的早教班一定好,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2、報班後不參與

其實早教班與其說是教孩子,不如說是教家長如何帶孩子、陪孩子、與孩子互動。如果報了早教班,你不去讓老人或保姆去,就失去了報班80%的意義。

3、在家“閉門”早教

在網上買了一堆課和相關育兒書籍,關起門來照本宣科地教寶寶。這樣不僅自己累,效果也不好。

更好的方式是讓寶寶多和其他小朋友、特別是年齡差不多的孩子接觸,在社交活動中培養寶寶的各種能力,同時可以與其他寶爸寶媽多多交流育兒經驗。

早教=上早教班?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冤枉錢!

早教,需要我們用心投入!相信你的付出不會白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