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哪些像日本大鎧那種有代表性的武士盔甲?

李虹霖


宋明的披掛甲和罩甲
明清布面甲

唐末五代十國到宋代的盔甲最具代表性。

結構如下所示,宋代《武經總要》中的記載:

《畫說中國曆代甲冑》中的復原:

古代盔甲基本都是以宋甲的樣式出現~

劉繼卣畫家畫的《鬧天宮》

放大,能很清楚的看出天兵天降穿的山文甲和千年前宋人記載在《武經總要》中的盔甲結構一樣,盔頂的紅纓,兩邊鳳翅裝飾,肩部的獸首肩吞的也一個不拉,腰間還裹了袍肚。

戴敦邦畫家

《長恨歌》

《畫說三國》

嶽王廟裡的岳飛像,宋代流行衷甲制,在盔甲外面穿一層繡袍


懶人看歷史


有,只能說國人並不注重這方面普及和研究。

太早的就不說了,從唐代開始。

唐十三鎧即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明光甲”一詞的來源,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甲,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關於唐代軍隊的一些史料,中國的盔甲最著名的莫過於明光甲。




(上圖為現代仿製)


到了宋代,由於北方產馬地區的喪失,導致宋朝極度缺乏戰馬,宋朝軍隊只能不斷加厚士兵的鎧甲用於對抗擁有大量騎兵的北方敵國。宋朝步人甲為宋代重步兵的主要裝備。宋步人甲以唐步人甲為基礎發展而來,是一種能覆蓋全身的重型鋼鐵扎甲。多數由1825枚甲葉組成,一般甲片總重量為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 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防護性及重量均不如步人甲。宋朝時身著步人甲的重步兵手持長柄武器組成嚴密的步兵方陣可以有效的抵抗騎兵的衝擊,但重步兵的最大缺點是,缺乏機動性。在勝利時無法有效追擊敵人,失敗時無法及時撤退,以宋金的幾場戰鬥就可以看出。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襬寬大、折有密襉,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釦,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因為火器開始進入戰場,以往的重甲逐漸演變成輕裝化,由於元代主力多為輕騎兵,所以明代除了沿用元代士兵服裝樣式的同時,還繼續採用鎖子甲及鐵盔。明中期後,火槍、火炮、火箭逐漸運用到戰場上以後,以往的鐵甲在面對火槍火炮時往往不能產生有效的防護,所以綿甲在這個時候濃墨重彩的登場了。綿甲在明清時較流行,因為面對早期火器發射的彈丸,綿甲要比鐵鎧甲更有效,也算是凱夫拉的前輩吧





清代由於火器成了戰場中制勝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清代也是多采用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清甲和蒙古甲很相似.元清同樣都是金屬甲,八旗的鎧甲表面是布的,其金屬甲片鑲在裡面,然後以布飾外,即使如此,布表面也有一夥夥像鉚釘一樣的金屬釦子。


其實宋明兩代還有山紋甲,顧名思義,就是鎧甲的鱗片像山字一樣,我不知道說的夠不夠明白,所以我找了一個單純表示這種甲的。



除此之外還有廣州明甲,罩甲等等,但最出名最具時代標誌性的就是以上幾種。

清末由於太平天國和捻軍興起,大量的洋槍洋炮出現在了清末軍隊,所以鎧甲不再盛行,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更是徹底不再穿鎧甲。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那個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威震法國十幾年的北洋海軍裡,海軍陸戰隊無論是搶灘登陸還是跳幫作戰都無鎧甲。袁世凱的北洋陸軍是近代化軍隊的開端,到了1930年國Min政fu與納粹德國合作整編的德械師,德式師,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等等時,中國軍隊才開始大量採購並裝備鋼盔。鋼盔也是從德國的M35型頭盔,從此中國軍隊的鋼盔開始普及化。




@裝逼之神鳩摩智

@黑廝眼鏡娘


青衫素人


所謂日本

大鎧,其實是一種很落後的鎧甲。在日本大概平安時期(794-1185)比較流行,大多數時候用來和蝦夷打仗。放在我國的話,大概南北朝騎兵鎧甲就已經超過了這個水平

具體來講的話,我們要先來說一下日本的鎧甲:

首先,我們平時電視上、博物館裡看到的日本鎧甲,大多數時候都一種叫當世具足的近代鎧甲。這其實是14世紀以後發展起來的,16世紀開始,隨著火器的傳入,鎧甲也日漸成熟。很多看到大眾文化中日本武士的造型,以為這種鎧甲在日本很古老,這就大錯特錯了。真的要比的話,大概可以和我國晚明、清代的鎧甲比一比——這裡就不展開了。

所謂大鎧是一種非常不同的鎧甲:

大鎧的特點是怎樣的呢?

首先是袖子大(下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次是草摺(腰下裙襬一樣的東西)寬大。再有就是身體防護主要依靠不同板盾的組合。袖子大主要是方便射箭;草摺寬鬆則可以方便上下馬。應該說比較符合平安、鎌倉時期作戰的需要。

但是這種大鎧侷限也很多。縱向來講,和日本後來的當世具足比較一下的話,我們會發現,大鎧有以下這些不足:袖子不能做到貼合手臂,太大太重,無法防護肩部;草摺過大。最關鍵的是,身體部分防護不足。造成這些侷限的,根本上是冶金工藝,不過,平安時期日本其實也沒有受到真正的軍事威脅。討伐東北的蝦夷,這些部族還處於剛剛開始鍊鐵的階段,箭簇的穿透力也比較有限。大體,新羅統一之後、元軍進入日本之前,日本列島相對來說比較孤立,軍事技術是比較落後的。

這類大鎧的正面防護水平,大概我國在秦漢時期的鎧甲就可以實現了。一方面這是因為戰國秦漢,我國冶金水平有了很大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因為大鎧的正面防護,實在不是什麼高超的設計:

唐代鎧甲就的設計就要合理許多。從下圖就可以大致看出,沒有過大的袖子,上肢可以靈活彎弓;同時,又有效保護了肩部、胸部等關鍵部位。


在野武將


山文甲和明光鎧,絕對能代表中國




古麗娜渣渣輝


感覺唐代盔甲,是中國軍戎服飾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高峰,唐代盔甲無論從作工,形制,還是審美上都是空前絕後的。唐代中國在政治,經濟,藝術,科技諸多方面將中國傳統文化推至一個巔峰,軍事技術與制度也不能例外。在軍戎服飾裝備上,初唐時代基本沿襲南北朝與隋代風格,而從高宗朝至開元年間,承平日久,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藝術工藝的提高,鎧甲與戎服制造工藝日趨複雜繁複,富於奢華觀賞性,安史之亂後,又因戰亂四起,迴歸簡樸與實用。

根據《唐六典》記載,盛唐時期,鎧甲種類形制共有明光,光要,山文,細鱗,烏錘,鎖子等十三種之多。“細鱗”與“山文”指的是形狀如同魚鱗,與“凸”字型的小型金屬甲片,較之原有長方型的札甲片,“細鱗”與“山文”型甲片製造的鎧甲表面更加細密,穿著動作會更加靈活,也能更有效地對刀斧類劈砍武器進行抵禦。進入永徽年間後,為了防護“陌刀”等雙手持長刀,以及遠程弓弩等大殺傷性兵器的傷害,唐代鎧甲出現了虎頭,龍頭造型的金屬護肩,手臂護甲也在肘部增加了往外張開的傘狀防護,防護軀幹的甲身也於下腹部增加了與護胸相同的金屬或者皮質圓形甲片,在防護腿部的甲片腿裙開叉處,增加了保護下腹部的鶻尾。隨後,高級將領和朝廷儀仗用鎧甲,還在明光鎧的胸腹部金屬圓形防護片上增加了獸頭,虎吞等猛獸頭部造型浮雕,使之更為富麗堂皇,許多現存文物,如陝西禮縣鄭仁泰墓出土唐代武士三彩俑,以及敦煌莫高窟264窟彩塑天王像,其盔甲形制就是為盛唐時期高級將領所成穿形式為藍本。


唐代軍人的頭盔,也隨著鎧甲製造工藝的發展,有了全新的變化。頭盔頂部的裝飾越發複雜華麗,包括鐵珠,紅纓,甚至金屬製造的鳥雀造型。保護頸部的頓項更加寬大,有的向上斜卷,護耳部分增加了金屬製的鳥翅型防護部分,除此之外,還有來自突厥,回鶻等遊牧民族風格的獸頭盔,即虎,熊等猛獸的頭部皮毛做成盔頂,內襯鐵製或者皮革制盔貓,獸尾拖於腦後,1991年河南偃師縣北窯村唐楊堂墓出土一具三彩武士俑,高級將領還會使用表面覆漆的面鎧,用以保護口鼻與兩臉頰,北齊蘭陵王所謂假面破敵傳說,即為高長恭因容貌俊美,怕敵人生輕慢之心,故堅持帶有猙獰造型的面鎧上陣作戰,唐代宮廷軍樂舞“秦王破陣曲”與“蘭陵王”破陣曲,即將戰場征伐故事舞樂化,舞者身穿舞臺化誇張的甲冑服飾,面帶面鎧而舞。在盛唐宮廷儀衛軍事組織中,還盛行穿戴禮儀化的甲冑“絹甲”,以華美的絹帛做原料,內襯數層厚實的帛,表面和普通盔甲一樣,綴有金屬明光鏡,甲釘等附加物,整套絹甲為一體,穿戴時更為合身利索,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喜好浮誇,盔甲以耀眼的金,銀,白,紅等亮色為主,絹甲則更是五彩斑斕,包括湖藍,青綠,嫩黃與深紫等色。盛唐時期,中國鎧甲,頭盔,面鎧與兵器逐漸傳入朝鮮,日本,對後者軍戎服飾影響極大,戰國時代,日本武士甲冑中就流行“唐盔”與各式面鎧。


晴天有時下豬


日本的鎧甲應該是參照中國仿製的,從《中日恩怨2000年》中說的,日本人來中國的時候看見騎馬的人都傻了。再有中國都是輕裝步兵配合戰陣,歐洲沒有陣法兵法,靠的是人高馬大,鎧甲全覆式,所以欺負破爛足輕不要不要的。日本又把中國的陣法學個皮毛,打不過中國,也拿歐洲重裝騎兵沒轍。


悠星陳


古人重實用,也注重美觀,但不會像上面那張圖中出現兩個角之類的狀況!古人頭盔,頭頂會有紅纓那類的,或者其他的布類裝飾品,頭盔表面有一層類似鎏金那樣圖案敷在上面!古人以低調,內涵,實用為主體,而不是張揚性的設計各種奇葩樣式的頭盔!像三國演義中張繡追曹操時的那段,已經很明顯了,頭盔也是有等級的,當兵的和當官的都不一樣,包括主帥頭盔也是不一樣的!


農民看笑話


你是想說板甲吧有的阿,錦衣衛御林軍戰鬥時候用的是板甲,但是由於它出現的時候中國已經進入了火器時代,而板甲對火器防禦不怎麼樣所以並沒有大規模的使用,中國的正規部隊用的都是棉甲


用戶471709936


日本大鎧最主要的特色在頭盔,頭盔上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標誌,所以看起來五花八門,牛角鹿角橫豎撇捺的,看起來很有意思,再則就是面甲,這玩意主要是嚇唬人用的,在中國都不通用,中國軍隊裡士兵和軍官的鎧甲都是制式的,一般不允許自己加什麼標誌性的東西


為何今生不予吾


歷史長河。中國更多的流逝了。日本的很多東西是學的殘片,加些東西上升一下罷了。中國有非常多,所以這個東西就沒有所謂的代表性,而且朝代更替也多。多不錯,時間長了,各種各樣也沒所謂的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