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此詩寫出了相思最高境界,金庸用此詩作為《神鵰俠侶》的結尾

李白此詩寫出了相思最高境界,金庸用此詩作為《神鵰俠侶》的結尾

唐朝詩人李白在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知名度最高的詩人,他的一生寫過上千首詩,其中經典佳作數不勝數,在中國的歷史上只要你有一首經典之作就可以名垂千古,所以詩人李白只能被後人景仰而無法超越,真正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陶淵明、孟浩然等人是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主要以自然田園生活為主題,李白、李商隱等人是浪漫主義詩人代表,大多數詩都從內心抒發出來的感情,語言熱情且有濃厚的情懷。

李白此詩寫出了相思最高境界,金庸用此詩作為《神鵰俠侶》的結尾

都說秋天是個傷感的季節,總讓人想起往事,看到一片落葉會想起故鄉,在深秋的時候秋風蕭瑟容易想起家的溫暖,看著窗外秋雨連綿容易發愁。於是許多佳作都在秋天誕生,比如中秋前後李白寫相思的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因為這首一直在小學教科書裡面,其語句通俗易懂語言簡潔明瞭,連小學生讀起來都很容易上口,所以人人會背誦。除了這首李白還有非常多相思的佳作,有的是對友人的懷念,有的是想念家人而寫的書信,也有在月圓之夜寫下對故鄉的思念。比如《春夜洛城笛》《渡荊門送別》《關山月》《秋風詞》等等都讓人讚不絕口。

李白此詩寫出了相思最高境界,金庸用此詩作為《神鵰俠侶》的結尾

李白有一年秋天寫了一首詩把思念之苦寫的淋漓盡致,這是一首描寫愛情的,寫的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詩人在窗口看著皎潔的明月,轉眼又看到枯樹上憩息的烏鴉,此情此景讓人黯然傷神,想起了往日的溫情和現在的處境讓人無奈,這種心底的傷痛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無法感覺到由多苦,這首詩叫《秋風詞》,後來被後人整編到古琴曲中,是一首以閨怨為內容的琴歌,成為著名的小曲。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李白此詩寫出了相思最高境界,金庸用此詩作為《神鵰俠侶》的結尾

詩的前面一句詩人交代了其時間和背景,秋天的風雖然沒有冬季的那麼冷,但是給人清冷的感覺,皎潔的月亮也是如此,地上的落葉一會被風吹的散開一會又吹到一起去了,早已停息在樹枝的烏鴉被這一陣一陣的秋風掃葉的聲音而驚醒呱呱的叫喚兩聲。後面開始寫詩人內心的心理活動,這樣的場景讓人不禁想起當初和你相見時的情形,但是什麼時候又能與你見上面呢?今天的夜晚現在的孤獨叫我怎麼能承受這種打擊啊!

只有親身體驗過這樣的想念一個人才懂得我現在這種相思的苦楚,一個人的時候想念你的時光太多了有了無數次,這樣孤單而又漫長的夜晚讓我更加無休無止的想念你,早知道你會讓我這般的牽絆著我的心,那我當初沒有認識你該多好啊!

李白此詩寫出了相思最高境界,金庸用此詩作為《神鵰俠侶》的結尾

短短的幾句話道出了多少人的相思之苦,這首詩在著名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成為了結尾語。故事的開始寫了楊過當初救了還在襁褓裡的郭襄後,楊過想盡辦法照顧好她一段時間後送回到黃蓉手裡,這是他們第一次有交集,時間一轉眼就過去16年,郭襄到了豆蔻之年,長成清雅秀麗的少女。“風陵渡口初相遇 一見楊過誤終身”說的就是郭襄第二次見到他並喜歡他。

但是故事的結局是楊過帶著小龍女遠走去山林過清淨日子去了,郭襄心裡清楚日後再也見不到他了,眼淚不自覺的流出,口中唸到“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神鵰俠侶》的故事就此完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