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旗币的趣味

双旗币的趣味

1910年12月29 日,经辛亥革命后,已光复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3日,中华民国政府宣告成立,清朝灭亡,在中国持续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随之结束。民国成立时,由于币制尚未建立,除四川改铸大汉银币,福建改铸中华元宝外,主要的造币厂,大都仍沿用前清钢模铸造银币,以供流通需要。由于币制混乱,临时政府财政部长陈锦涛,于民国元年3月11日呈文大总统孙中山,鼓铸10万元纪念银币以为整顿。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在颁布的"临时大总统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铸纪念币",随后武昌和南京两处造币厂率先铸行了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铜元辅币,以十文面值的为主,在全国大量发行以取代清朝铜元。这就是"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铜元的由来。 无庸置疑,这种铜元的币名很明确,就是"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根据钱币收藏界的一般共识,对一种钱币,应该把可以明确币名或显示钱币最主要特征的一面称为"面",而把其相对的另一面称为"背",据此我们应该把此币最能区别于前朝铜元,并具有鲜明的划时代革命和进步意义的有"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以下简称开国纪念币)字样的一面称为面,而把其对应记值的另一面称为背

双旗币的趣味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是铜元收藏研究中数量很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品类,甚至可以说是民国铜元的主体品种。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是由民国政府发行的一款纪念铜钱,正面“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字样,十文,背面交叉龙旗。铜币当时面值以当十、当二十为主,当五十面值的相当少见,非常珍贵。

民国初期铜元主要指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七年(1918)。其种类有“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及铸有省名的民国铜元等。这一时期新式铜元与清末旧式铜元混合流通,使铜元的混乱程度进一步恶化。

民国中期铜元主要指民国八年(1919)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这一时期国内铜元的混乱局面达到顶点。地区性分割使铜地流通呈明显的区域性,市面上流通的不仅有清代的各类铜元、民国各类铜元,个别地区还流通大面额铜元,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局部地区流通五十文至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额铜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发行有自己的铜元,日伪政权则在他们控制的地区也发行了铜元。因此,这一时期的铜元五花八门,极为混乱。

双旗币的趣味

民国后期铜元主要指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民国中期后几年,各地军阀逐步走向衰落,国民党政府开始了统一币制控制金融的进程。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主要发行纸币,铜元辅币逐渐被镍币所代替。发行的铜元主要有党徽布图分币等。解放前夕,贵州、绥远还发行了地方铜元,但只是昙花一现。 至此,铜元走完了其短暂的历程,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纵观近几年的藏品市场,各类珍奇异石不乏可陈,然而,对于那些本身就现存量极少,在市场上异军突起的明清钱币或者民国货币而言,则更容易受到藏品大咖们的注意和亲睐。同时,随着各地拍场古钱币交易的次数愈加频繁,且因它为大众藏友们带来的价值不菲,使得钱币在各地拍场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

双旗币的趣味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的推动下,近期红色收藏再度升温,特别是向来对重大历史事件高度敏感的金银币收藏市场,短期行情也顺势火爆。清末民初机制铜币历来在集币圈里有很深的收藏底蕴。2015年4月初,一枚民国十五年陆海军大元帅纪念币样币,即张作霖纪念银币以338万元交易出;5月22日,一枚湖南省造民国双旗币以146万元成交;11月21日,一枚四川造币厂民国双旗币以168万元成交;12月12日,一枚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十文以138万元成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