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老人闢謠 硬懟不如迂迴


給老人闢謠 硬懟不如迂迴

“飯前要喝湯”,經過幾個人手勢比劃的傳遞,變成了“吃飯彆著急”……在甘家口社區服務中心前幾天舉辦的闢謠活動中,近百位老人通過親身參與傳話遊戲、分組對壘搶答,明白了謠言誕生的過程,也刷新了許多根深蒂固的錯誤認知。在給老人闢謠這件事上,有專家表示,比起正面硬懟,藉助社區的力量,或是採用迂迴套路,都會是更好的選擇。

溝通成問題 子女闢謠屢碰壁

“注意!喝瓶裝水會致癌!”“每天一杯醋,軟化血管更健康!”……每當看到父母轉發這種“謠言”文章,劉輝一定會叨嘮兩句。為了讓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劉輝還會專門找專家的闢謠言論,再轉回給父母。但大多時候,這樣的闢謠頂多只是換來一句“我是為你好”的囑咐,甚至還有“你怎麼知道你說的就對”之類的反擊。過幾天之後,可能就是下一條謠言的來臨。

闢謠屢屢碰壁,劉輝也曾反思過,是不是找的信息不夠權威?但即使變著方法找各種專家,父母始終聽不進去。後來他終於明白,比起科學嚴謹的長篇大論,老人更愛看的反而是那些“危言聳聽”、視覺衝擊力強的內容。“而且,他們有一種寧可信其有的心理。”

劉輝翻看父母的手機發現,在他們的同學群、朋友群,傳播未經查證信息的人有很多。老人所傳的謠言文章還有一個規律,就是內容上只是隨便找一個噱頭,真正目的在於文章最後的廣告,有些文章甚至還加上了“不轉不是中國人”之類的道德綁架。“現在我最擔心的,是他們被廣告忽悠去買保健品,又不跟我說。”

因為平時工作很忙,劉輝跟老人的溝通也比較少。“彷彿只有給他們闢謠時,我們交流的內容才會多一些。”為了能更好地給爸媽闢謠,劉輝也曾嘗試做出改變,主動給老人推送一些科普文章,但效果並不太好,“後來再問他們的時候,發現他們根本沒看進去。”

給老人闢謠 硬懟不如迂迴

闢謠看環境 大媽更願信社區

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障礙,年過六旬的趙阿姨也深有體會。趙阿姨平時喜歡轉發養生文章,但兒子卻頗有意見。“他總說這些都是謠言,讓我不要信。”

在趙阿姨看來,兒子的這些話只是一種不願交流、打發自己的手段。考慮到自己是為家人的健康著想,即使不受兒子肯定,趙阿姨轉發起來依然“毫不手軟”。直到兩週前,自家所在的甘家口街道舉辦了一場闢謠活動。趙阿姨這才發現,原來自己平時轉的不少信息確實是已被證偽的謠言。“比如生土豆汁並沒有治胃病的作用,我以前真喝過,還覺得肚子疼,早知道沒用我就不受那罪了。”

給老人闢謠 硬懟不如迂迴

社區闢謠活動——承諾不造謠、不傳謠

當天參加活動的有將近一百人,多數都是大爺大媽。大家用遊戲的形式分組搶答,分辨謠言,場面十分熱鬧。活動組織者之一,“北京大媽有話說”自媒體的工作人員表示,現在有很多線上公號都在寫闢謠文章,但對於老人的闢謠效果比較有限。“老人們更信服的,還是以街道、社區為主體來發布信息。”這次在甘家口街道的活動,就是闢謠行為從線上轉移到街道社區的一次嘗試。活動之後,大爺大媽們還共同組建了微信群,誰想求證信息都可以發到群裡,組織者會代為找專業人士解答。

參加完闢謠活動,趙阿姨開始反思之前盲目轉發信息的行為。甘家口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表示,這次闢謠活動是在街道層面開展,受眾還不算多,以後會深入到各個社區。“我們希望先培養一批老人當我們的闢謠代表,再由他們來給同齡人進一步傳播判斷和反思的意識,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給老人闢謠 硬懟不如迂迴

社區闢謠活動現場

建議闢謠要溫和 態度不能太“優越”

目前,網上雖然有不少闢謠平臺,但大多存在於電腦端,對於老人不太接地氣。大爺大媽主要接觸的闢謠途徑,還是微信各家公號推送的小文章。趙阿姨表示,她曾看過一些公號寫的闢謠文章,但裡面一些過於年輕化的語言以及對老年群體的隱含諷刺,都讓她感覺不太舒服。

針對這個問題,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表示,寫闢謠文章一定要兼顧各年齡層的群體,“尤其對老人,一定要有一種尊重的態度,即使為了年輕受眾要用到一些網絡語言,也要儘量保證主體內容能讓老人明白,更不能在闢謠時透露出一種智商優越感。”

範志紅平時也會寫一些健康指導和闢謠文章,她所秉持的理念是做有溫度的科普。“很多老人是為了追求健康才誤信的謠言,所以我們闢謠時,不能光說‘你這個不對’,也要指出‘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這樣才能真正滿足老人們的需求。”

範志紅表示,闢謠經常會犯的一個問題,就是把話說得過於絕對。“比如在食品搭配這一塊,個人體質不同會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西瓜跟螃蟹能不能一起吃的問題,雖然大部分人吃是沒事的,但難保少數人吃了就真的會沒事。所以還是要看個人實際的身體反應。”

對於老人更相信社區這個現象,範志紅認為確實存在,但她也指出,目前很多社區所能提供的服務與老人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比如有社區配備了健康生活指導員,但這些指導員的培訓比較簡單,能力也有限,如果讓他們闢謠也沒什麼權威。”範志紅建議,借鑑先進國家的經驗,社區應該配備專業水平更高的營養指導師,以他們為中心來給老人進行健康指導和闢謠。“而且還要不斷對指導師進行繼續教育,因為謠言的變化是很快的。”

給老人闢謠 硬懟不如迂迴

社區闢謠活動

闢謠有技巧 先順著說再引導

給家裡老人闢謠時間久了,劉輝也總結出了一套井水不犯河水的相處辦法。“我現在也不會太跟他們較真了,只要不是毀身體、不是騙錢的內容,我就不會直接反駁他們。”

這種做法,在專家看來其實有一定的可取性。張昕是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副教授,他認為,子女在家庭群這樣公開場合直接跟老人正面硬懟,是不太明智的。甚至是和老人的私聊中,如果直接指出老人的錯誤,也會傷害老人的自尊,更可能引起反效果:闢謠不成,老人信得更深。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說,老人會相信謠言,很可能因為他處在一種比較掙扎的心理階段。”張昕表示,很多老人都患有難治癒的慢性病,在患病初期,他們會處於一種心理牴觸的狀態,然後會尋求各種方式去改善身體健康。在這個時候,老人非常容易去嘗試謠言中提到的各種辦法,“實際上,這麼做對於緩解心理壓力是有好處的。它能夠抵消一部分恐懼,對自己的未來也能增加控制感。”張昕認為,如果謠言不會帶來危險的後果,子女們也大可隨老人心意,不去管它。

但張昕也指出,如果子女發現謠言確實會給老人的健康帶來損害,一定要第一時間加以制止。而在如何勸說方面,也要講究技巧。“比如老人告訴你,這兩個東西一起吃會有好處,但你發現專家闢過謠,說同時吃會有問題。這時你應該先順著老人的意,告訴他們‘您先別吃,我回家試試’。”在這之後,要定時向老人反饋你的“體驗效果”,第一天說味道不好,第二天再說腸胃有反應,可能就是吃那些東西鬧的。“有了個人體驗做鋪墊,這時再找一些權威的闢謠文章給老人看,老人們會更容易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