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紀伯倫拍賣行—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弘治篇(二)

這一部分展出了幾件龍紋盤,總結瓷器上龍的形象,元朝的龍表現的是很兇猛的,腦袋小脖子細身子長,看起來讓人害怕的感覺,永樂、宣德時期的龍也很兇猛,但是身子粗了腦袋也大些了。到了明中期,龍的形象都是閉著嘴,眼睛在一條線上,像架著一副眼鏡兒一樣,所以也叫眼鏡龍,視覺上看起來很溫順,不讓人害怕,這是明中期龍的特點。這時期的瓷器用雲龍紋、龍穿花、龍穿纏枝蓮紋樣的特別多,弘治正德時期的典型時期。

香港紀伯倫拍賣行—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弘治篇(二)

青花朵雲礬紅彩龍紋盤

明弘治

高4.3釐米 口徑22.2釐米 足徑1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礬紅彩裝飾。內底繪一條翻騰於雲間的龍。外壁繪收尾相逐的四條龍,間以“壬”字形朵雲,近口沿處繪龜背錦紋邊飾。無款識。

香港紀伯倫拍賣行—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弘治篇(二)

青花海水礬紅彩龍紋盤

明弘治

高4.4釐米 口徑19.9釐米 足徑12.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內底和外壁均以青花礬紅彩廟會翻騰於海水中的龍。內底繪一條龍,外壁平均分佈九條龍。紅色龍身在深藍色海水映襯下愈顯醒目。無款識。

香港紀伯倫拍賣行—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弘治篇(二)


青花海水龍紋盤

明弘治

高4釐米 口徑20釐米 足徑12.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內底青花雙圈內繪騰龍出水圖。外壁近口沿處繪變形幾何紋邊飾,腹部繪九條龍騰舞於海浪之間。無款識。

香港紀伯倫拍賣行—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弘治篇(二)

青花梅樹圖高足碗

明弘治

高11.4釐米 口徑16.3釐米 足徑4.5釐米

2000年江西省景德鎮市御窯遺址出土,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藏

碗撇口、深弧壁、瘦底,底下承以外撇中空高足。內、外和高足內均施白釉。內、外青花裝飾。內、外壁近口沿處和高足近底處均畫絃線兩道。外壁和內底青花雙圈內均繪梅樹圖。歲寒三友是明代御窯瓷器上常見紋飾之一,松、竹、梅經常同時被描繪在一件器物上。此件高足碗僅以梅花一種圖案為飾,在明代御窯瓷器上並不常見。

香港紀伯倫拍賣行—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弘治篇(二)

青花朵雲礬紅彩五魚高足碗

明弘治

高11.9釐米 口徑16.1釐米 足徑4.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香港紀伯倫拍賣行—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弘治篇(二)

該展櫃背景圖所展示的弘治青花朵雲礬紅彩五魚紋高足碗碗心與碗底圖

碗撇口、深弧壁、瘦底,底下承以中空高足。通體以青花礬紅彩裝飾,主題紋樣為外壁四條魚與碗心一條魚組成的五魚圖,以青花繪朵雲、海水紋,以礬紅彩繪魚紋。無款識。

此碗造型規整,做工精細,色彩搭配巧妙,五條紅魚在潔白的釉面襯托下,猶如在幽深寧靜的碧水中暢遊,別有一番情趣。

香港紀伯倫拍賣行—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弘治篇(二)

青花蓮池游龍紋碗

明弘治

高7釐米 口徑16釐米 足徑6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外青花裝飾。內壁近口沿處繪海水紋邊飾,內底青花雙圈內和外壁均繪蓮池游龍紋。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圈款。

明代景德鎮御窯瓷器上的蓮池游龍紋始見於宣德朝御窯瓷器,流行於弘治朝御窯瓷器。此碗造型規整、釉面潔白瑩潤、青花色澤柔和淡雅。所繪龍紋線條纖細、舒展自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香港紀伯倫拍賣行—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弘治篇(二)

青花人物故事圖三足筒式爐

明弘治

高12.2釐米 口徑19.4釐米 底徑12.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爐敞口、圓唇、直壁微斜、平底,底下承以三足。胎體略顯薄。通體青花裝飾。內壁近口沿處畫青花絃線兩道。外壁近口沿處繪回紋邊飾,其下凸起一道絃線,腹部繪通景人物故事圖,上、下均畫青花雙絃線。三足之足端均無釉,露出較純淨的胎體。外底周邊施白釉,中心無釉,散佈近圓形的支燒痕跡。

該爐造型與傳統做法有一定區別,爐外壁飾以文人畫風格的圖案,體現出其作為日常陳設器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