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好企業的祕籍:好企業都看過這篇文章!

眾所周知,企業文化實際上是一種老闆文化、一種領導力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和建設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集體人格、群體意識和行為習慣,是一種集體思維方式的集合。這種行為方式一旦形成或沉澱,就會滲透到企業員工的骨髓深處,融入到血脈當中,成為企業上下共同遵守和自覺踐行的價值理念。譬如華為的狼性文化、海爾真誠到永遠的質量文化、阿里的客戶就是衣食父母文化、騰訊的正直進取合作創新文化等等,都是一種價值觀、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基因。  

大家知道,沃爾瑪的前身是什麼嗎?它最初卻是一個小賣部,後來通過方式的改變而逐漸成為全球連鎖的大型超市的。沃爾瑪創始人老沃爾瑪有一次在自家超市的門口看到一位打著空手從沃爾瑪超市出來的老太太於是他就問這位老太太:“老人家,這裡沒有你喜歡的東西嗎?”老太太回答說:“我想給我的孫子買個機械玩具,這個超市沒有。”老沃爾瑪立即說:“怎麼會沒有呢?這個超市什麼都有的,我帶你去找吧!”於是他帶著老太太重新進入了超市,經過老沃爾瑪的指引,老太太終於買到了心儀的商品。後來,老沃瑪在企業中推行了一種叫“不能讓顧客空手離開超市”的文化,同時告誡店員:“不要關在辦公室裡想市場,一定要深入到市場中,瞭解顧客,為顧客排憂解難。”正是因為從此沃爾瑪上下形成了這樣的一種企業文化和行為習慣,才造就了全球的大超市。當年海爾公司在創業的時候,八十年代,張瑞敏剛走馬上任就面臨著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一次,公司生產了一批冰箱,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冰箱可還是一種奢侈品啊!但這批冰箱都存在一些小毛病,一些同志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小毛病不至於影響到冰箱的使用,張瑞敏知道後,舌戰群芳,將必須確保每一臺冰箱沒有質量問題的理念給大家耐心講清楚,並帶頭用鐵錘砸碎了這批有問題的冰箱。這一砸雖然在短期內損失了冰箱,但卻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市場,砸出了一片新天地,從此海爾這個名稱就成了家喻戶曉的符號。  

這就是文化,這就是底蘊。文化不是寫在紙上、掛在牆了供人們看的,文化是將理念真正化著一種自覺的行動而不斷踐行的行為。反觀世界上一些曾經好的企業,由於忽視了文化的鍛造和建設,忽略了文化對人的影響和薰陶,不是沒有建立起先進的企業文化就是背離了自己良好的價值觀而最終導致企業走向破產,正所謂:“成也文化,敗也文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的意思,我們講某個人有文化,其實並不是說他的學識和智慧如何?也不是說他的地位和財富如何?而更多的是看他的行為習慣如何?好的習慣鑄就好的文化、壞的習慣則形成壞的文化。文化是一種根植於一個人內心深入的涵養和底色,是一種高度的自覺,它與學識無關、與資歷無關、與環境無關、與技能高低無關。當年前蘇聯在選拔宇航員時,20多位候選人,為什麼單單選上了加加林呢?這裡面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就是加加林每當在進入宇航艙時都會將自己的鞋子脫掉,穿著乾淨的襪子進去,這一細節被選拔者注意到了,認為加加林是個細心的人。像進入太空這種事情,如不注意細節,哪怕一小點失誤都會鑄成大錯,而加加林是個細心的人,能夠保障宇航安全,於是加加林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這其實就是文化,這是一種細節決定成敗的文化。  

對於企業來講,文化是一種企業價值觀,是企業從上至下所形成的一種思想的高度統一和自覺,這種思想統一和自覺是自願的、自發的、主動的、潛移默化的。譬如:綠地的背影文化,就是一種榜樣力文化,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別人眼中的背影,都是別人眼中的風景,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別人的榜樣、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這樣,一個個的小背影最終組成了一個企業的大背影,那就是一種自覺、一種擔當、一種根植於企業內在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