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有了養老機器人,子女也得常回家看看

機器人對老人在技術層面的幫助,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子女、家屬和陪護人員。

據報道,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出現了一些主打“養老”概念的機器人。

這些養老機器人,主要定位是養老服務,包括移動輔助、衛生保潔、行動助力、安防保護、洗澡清潔、健康體檢等多項功能,是適合在老年人家中和養老院使用的服務型機器人。

考慮到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2.4億,這些養老機器人能極大地契合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因而也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近些年,技術進步的速度常常讓人吃驚。我看過一個視頻,展示的是一家美國高科技公司的輪椅。它可以從床邊一直把主人帶到湖邊釣魚,中間要上下幾次樓梯。這項技術就是目前無人駕駛汽車的延伸,從邏輯上說,未來總有實現的可能。

然而,這個層面的“機器人”更多是機器。人類的野心要大得多,希望機器人能夠解決養老的最核心問題,那就是陪伴和緩解老年人的孤獨。這個方向的應用,聊天功能是第一步。

這次機器人大會展出了一款可以陪老年人聊天的機器人,但它還沒說幾句話就應答出來,回了一句:“主人,請說中國話。”

這表明,在這個核心問題上,機器人還有很大的技術突破空間。機器人可以儲存不亞於任何個人的語言庫,也可以根據提問者做出合理的回應,它甚至能夠更進一步,根據使用者的興趣偏好,發展出一種類似“感情”的東西。如果一個機器人能夠掌握主人的語言習慣,就能分析它的思維,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成為最理解他的那個“人”。

這是我們能想得到的最高級的機器人,它幾乎能提供一種“類人”的交流,表面上看,它似乎擁有了人性。但從本質上來說,這樣的機器在和人之間,仍然存在一條鴻溝。這條鴻溝不是認知意義上的,而是人的“存在”意義上的。

到目前為止,人性仍然是我們最難理解的系統。最高級的機器人可以部分模仿人性留下的軌跡,這也註定它永遠是面向過去的。它能做出遠超出人類能力的總結,也能對未來進行某種“預測”,但這樣的預測,永遠不能取代人對未來的直覺。

一個根本的原因是,人類有很多靠自己的語言都無法表達的感受。這種感覺,就算是靠模仿起家的機器人,也無法表達。

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的機器人當然可以為人類提供很多技術性的幫助,但要真正成為“夥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雖然無法真正消除老年帶來的孤獨,但是機器人對人在技術層面的幫助,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子女、家屬和陪護人員。對子女來說,他們完全可以專注於父母的精神需求,定期回家看望父母。至於那些事務性工作,就交給機器人代勞了。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也能成為家庭成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