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教育漫談(八):對孔孟學說誤讀的辨析之君臣關係

國學教育漫談(八):對孔孟學說誤讀的辨析之君臣關係

那些詆譭孔老夫子的人大多都離不開說孔孟學說是為了維護奴隸主統治,妄想以“禮”強化了等級制度。這裡不乏有一些別有用心人的歪曲,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對孔孟老人家的思想做出故意的錯誤解讀來滿足自己的卑鄙私慾。當然也不乏一些心不明眼不亮的人,對於孔夫孟老人家的存在著誤解。我就當是所有人都是後一種情況吧,特此對一些社會上流行的錯誤進行一下正確講法的普及工作。在下才疏學淺,一些錯誤和疏漏在所難免,也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正。

我在本文中反反覆覆強調“孔孟學說”“孔孟思想”這個概念,儘量不用“儒家思想”特別是不用“孔孟之道”這個詞就是為了同後世對孔孟思想的歪曲區別開來。仁愛是孔子思想本位也是其邏輯起點,我們在理解孔孟的諸多論述之中,要牢記住這個起點和這個本位,那麼就找到了解讀的鑰匙。也就不會鬧出什麼誤讀了。

現在我們就說說孔老夫子所說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可以說這個句子是被世人誤讀最多的一個句子了。因為這句話,他老人家被認為是等級制度的鼓吹者,今天我身邊還有很多文化很高的人一提及此句子就嘴裡發出輕蔑的聲音並對孔老夫子一臉的不屑。我在前面說到誤讀者不是出自別有用心,就是出自心不明眼不亮。前一種人,咱不說也罷。我只想和後一種人探討一下這個句子的意思。

我們首先看看這句話的出處: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篇》)

好了,看清楚什麼意思了吧,簡單來說就是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這裡首先是對為君為父者提出了要求。要求他們什麼?守道。君之道是什麼?是“正”,父之道是什麼?是“慈”。 “正” “慈”就是仁愛的具體體現。

我們暫時不討論父子,還是先說君臣關係

孔老夫子還說到為政以正。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篇》)

季康子向孔子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說:“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呢?” 這也是強調統治者的表率作用。統治者做出表率,然後人人都正其位,安其事,才能叫“正治”。否則,君臣失位,長幼失序,倫理失常,社會豈不是要動盪?無論是春秋戰國還是後世,所有的社會問題,哪一次不是不是統治者失正的原因?所以這句話放到今天也有著現實意義。現在的社會,百姓是“公民”,官員是“公僕”,這就是民主社會的“位”。所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放到今天講,每個人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履行自己的義務,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先履行了自己的義務,然後享受自己的權利。這樣的社會難道不正是是我們今天努力建設的公正和諧的社會嗎?

孔子還提到“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就是用道義奉事君主,如果行不通,遇到了無道昏君,咱大不了不幹了。後世腐儒卻說什麼“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你讓我死,你無道,我憑什麼死?你無道,我不跟你玩了。怎麼,在你的國家容不下我,我走,惹不起總躲得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老夫子不是說說而已,還給我們做出了榜樣。當魯國國君沒有依禮向大夫們分送祭祀的膰肉時,孔子毫不客氣,掛冠而去。 那可是魯國的大司寇啊!這才是我們的孔老夫子。

對君主要“忠”,但怎麼才是“忠”?“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是忠嗎,那是沒有是非觀念的混蛋。真正的“忠”,應該“勿欺也,而犯之”,不能陽奉陰違,欺騙國君,對於國君的錯誤,要敢於當面勸諫,不怕觸犯他。

好吧,馬老師強調:“臣臣父父子子” 是孔老夫子在強調統治者和做父親的表率作用而不是強調什麼等級觀念。由這句話後來引申出的“三綱五常”的“三綱”,絕不是後世傳說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教子亡子不敢不亡”的迂腐言論,是強調國君應該為臣子做出領導和表率作用。

鄙人淺陋,悟性不足,從《論語》裡讀不出孔子有任何等級思想。孔子的“仁”的思想和“禮”的精神,都特別強調個人的社會角色以及其社會責任。沒有盡到這種社會責任,其社會角色會受到質疑,甚至會失掉其合法性。對此,孔子還有相關的論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也就是說忠君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君使臣以禮”。國君依禮來對待臣子,臣子才會忠心地侍奉君主。那如果國君不依禮來對待臣子呢,臣子有什麼必要去忠於君主?你也就不是我的君了。

到了孟老夫子,就更明確了,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看,這裡君主和臣子的關係是怎樣的完全由國君的行為而定,在這裡君主和臣子是對等關係。你不行君道憑什麼要我行臣道?根本不存在什麼“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的說法。更利索一點,“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萬章下》)賢臣可以放逐昏君,可以“易位”,君主失道,君主的身份就沒有了合法性。乾脆,“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對於不仁不義之君,咱乾脆宰了他,為什麼?他不仁不義,他不再是我的君主了,殺了他不是犯上弒君。武王伐紂是正義行為!

我們的孔孟兩位老夫子講的多麼明白,思想有是多麼開明!所以專制主義者就怕了。鑑於孔孟學說的巨大影響,不便明著打壓,於是便進行篡改。一改二改的就成了腐朽的封建禮教了。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教子亡子不敢不亡”,可笑的是竟然有人聽有人信。鄙人不才,暫替孔孟兩位老夫子代言:有昏君叫你死,願意死是你自己的事,孔孟兩位老夫子可是從來沒有這麼教育你啊,這個鍋孔孟學說不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