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政府网站刊发省级机关干部回乡见闻:长安过年遐想

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2017年3月8日(作者 李鹏)题:长安过年遐想

寒冬清晨,天微亮,临近年关岁末的长安区,街上的汽车和行人相比以往少了许多。我出了小区门口,伸手拦了一辆出租车上赶往单位,出租车司机略带抱怨又不失乐观地和我畅聊了一路。

一上车,出租车司机就抱怨“最近这段时间出租车生意不太好,长安区的大学生都放寒假了,有时候一个白班跑下来都不够交份子钱。每年的寒暑假,长安区大概都是这样:大学一放假,不少学生都回家了;中小学幼儿园一放假,好多陪读的家长和孩子也回到了农村,打车坐公交车的人明显少了许多。”随后一笑说到“学生和家长少了,私家车少了,路上倒是通畅了不少”。说到自己的孩子,他又说“虽然上小学、初中是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了,但村里的学校前些年撤并,村里现在没有学校了。为了让孩子上学,他前几年在城里租的房子,租了两年后,发现房租越来越贵,于是又赶紧攒钱在区里学校附近贷款买了学区房。教育的支出比以前还多了,但为了孩子, 怎么都值得”。说到房贷,他比较了每个月的房租和房贷,说“租人家的房子不便宜,水电、物业、买菜等,一个月下来也要花不少钱;买房子虽然房贷每个月比原来租房子多花几百块,但还完房贷,以后至少还能给自己留一套房子”。

聊的是生活琐事,谈的是日常话题,说的是亲身感受,涉及到教育的诸多方面,让我感触颇深。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到“人人心中有一本教育学,人人心中有一个教育梦,人人心中有一套度量衡”。教育红头文件上的具体政策措施,无论是学校布局调整或撤并、学区划分,还是高校的新校区建设等在文本上体现为文字描述或者具体数字的差异;但对老百姓来讲,他们更关心今年或者明年甚至是当下,轮到自己孩子上学的时候,自己家附近有没有学校可以上或是能不能上到理想的学校。老百姓的感受和理解未必权威,未必全面,但因为关涉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是他们对红头文件最真实的感受和最直接的理解,是老百姓衡量教育政策好与坏的尺子。

与出租车司机的聊天中,几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在我的大脑中渐渐清晰地勾勒出一幅有机联系的画卷,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方面,对于教育而言: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教育既有教书育人的本体功能,更涵盖着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带动脱贫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文化交流等社会功能。教育政策的制定出台,看似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实际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即将启动的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还是“全面改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四个一流”建设等各项工作,既是教育系统的工作目标任务,也关涉到社会民生、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时,应虚心听取和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得争取各级部门、社会和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心系群众、贴近群众,主动倾听群众的心声,设身处地的考虑群众需求,以问题为导向,把群众的所盼所想,转变为我们的工作动力,融入到我们的工作思路中,体现到我们的政策措施中,落实到我们的工作实际中,让老百姓有更好获得感。

另一方面,对于农村来讲,学校历来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场所。各大高校的新校区入驻长安,带动了就业,发展了经济,繁荣了文化,提供了人才,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给曾经的郊县带来了更多活力,为长安区甚至西安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和可能性,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压力。这种方方面面的影响可以说显而易见。还应该注意到,农村学校撤并后,不少村组没有了学校,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并将孩子带到城里上学,某种程度上间接叠加到农村空心化,乡村公共文化式微,对于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影响也应该引起各方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提出陕西处于“追赶超越”阶段,要求全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锐意改革创新,拓展发展思路。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也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要运用“系统化思维”,要跳出“城墙思维”,要“站在秦岭看陕西”。当前,“十三五”教育规划已发布,“大西安”建设正当时,面对“追赶超越”的要求,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更理解了“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大教育格局,更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更坚定了我为“中国梦”“教育梦”作出自己贡献的信心,同时也更加发自内心的认识到立足岗位,尽心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最好的为人民服务。(作者为陕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三处主任科员)

(信息采集:薛晓强 审核:刁巧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