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與生俱來,不過是認知差異


你以為的與生俱來,不過是認知差異



自古以來,我們都以為領導力是某些人天生具備的氣質和天賦,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貼上標籤,

“這個孩子長大了有本事,從小就喜歡當孩子王!”

“這個孩子太老實,不是個當領導的料!”事實真的如此嗎?領導力真的是天生的嗎?

西方文化認為,領導力不過是一系列的工具而已,它是一種可以複製和學習的能力。

西方人更注重邏輯性,在西方的工廠裡經常會運用到六希格瑪原理:

第一步,發現問題;第二步,分析問題;第三步,解決問題;第四步,反饋。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根本差距就在於,我們太過於依賴於個別能幹的聰明人,組織的力量往往被忽略;

很多企業經常會出現,某個員工被培養幾年後,能力俱佳,要麼被獵頭挖走,要麼自己尋求到創業商機離開公司,而公司因為某個人的離開,則陷入了短期或者長期的混亂。

這種“非他不可”的用人模式,不應該再成為我們的標準和原則。

而西方人更擅長於把事情做成標準化,有清晰明瞭的步驟,這樣一來,有了步驟,大部分人在步驟指導下,都可以把事情完成甚至做得完美。

在我們的固有觀念裡,領導力與執行力往往是分不開的。比如一些打雞血類的培訓,可以讓員工在短期內變得充滿激情,並提高工作效率;而西方人則認為,員工缺乏執行力,多半是因為領導缺乏領導力。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個體作為一個新生的群體,越來越被大家所認同。

愛學習的個體,大多都擁有一顆好奇和不斷探索的心,會給自己一份嘗試新可能的勇氣,他們更加認識到,這個世界是動態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都學著去做遊戲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風險就是,你什麼都沒有做就老了。

正因為如此,個人的能力被無形的放大,十年前怕被老闆炒魷魚的時代離我們也越來越遠了。

平臺與自媒體的公開化,讓每個個體都能擁有自己的品牌,每個人都可以是終端。


你以為的與生俱來,不過是認知差異


那麼,在互聯網時代,領導者又應該如何組織工作?

為什麼遊戲總是讓人慾罷不能?

持續不斷的任務和通關的那種快感,會刺激我們不斷的想要突破下一個任務,這種成就感往往能彌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挫敗感。

所有的遊戲中,都會有宏大的目標、清晰明確的原則、排名得到即使反饋、自願原則,我們雖然不推崇遊戲,卻推崇這種遊戲的規則,如果把這些規則運用到公司,員工的積極性就會被大大的激發。

以上為樊登老師《可複製的領導力》第一課筆記,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