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说清无数中国家庭盛行“棍棒教育”的本质 好文!

1

我还看到一篇教育学博士写的文章《怎样打孩子》,所支招术为:

第一,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

第二,不能用手打,要用棍子打;

第三,打之前要用语言交流,说明为什么打,打几下;

第四,要心怀大爱地去打。

想想啊,一个成年人怀着一腔爱,提着棍子,没有愤怒,心平气和地计着数打一个孩子——这要有多变态才能做到呢!一件事,如果大前提是错误的,没有一个小手段值得肯定,这正如有人写《做小偷的十大技巧》,写得再好,也是在露丑露怯,应该受到鄙视和唾弃。

我猜测,这位博士也是童年家暴的受害者,童年创伤深入骨髓,不平等感和自卑感成为植入他体内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至于成年后,尤其取得一定成就后,潜意识出于对不平等和自卑的反抗,必须要想办法拔高自身,甚至是缺陷的部分也努力美化为优点。童年屈辱被粉饰为方式特别的父爱母爱,家暴伤痕于是演绎成他心目中值得炫耀的纹身。即使从事了教育研究,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也褪不去严厉教育的底色,走不出粗暴教育的框架。这种情况非常多,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都表现得很典型,当他们回首成长经历时,会忽略那些真正助他们成功的要素,却特别喜欢拿儿时挨打受骂来说事,并会真正地热爱上严厉教育——这真是个很有趣又令人感叹的现象。

一篇文章说清无数中国家庭盛行“棍棒教育”的本质 好文!

2

学问和生活不接轨很多行业都存在,在儿童教育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科技已进入到21世纪,不少人的教育意识还停留在荒蛮时代。现在,棍棒教育的支持者动不动就用“中国传统教育”来说事,这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歪曲和糟蹋。

事实上,“不打不成才”之类的说法,不过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恶俗说法,是以讹传讹的“谣言”。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圣贤说过孩子应该打。恰恰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上善若水”,提倡的做法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即家人之间提意见,应该和颜悦色地说,而不要声色俱厉地批评。

“棍棒教育”不过是一种精神底层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登不了大雅之堂。可以这样定义:打骂孩子是无能教育和无耻教育。

一篇文章说清无数中国家庭盛行“棍棒教育”的本质 好文!


近年有人把“虎妈”、“狼爸”式的严厉教育当作中国传统教育来炒作,这除了给中国传统教育抹黑,坑一小部分糊涂家长,伤害一部分孩子,对人类进步没有任何正面贡献。低俗的街头杂耍即便搬进最有名的剧院,也不可能真正赢得观众,粗陋的表演只配得到片刻稀疏的掌声,被抛弃是必然的结果。不美的东西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放不下严厉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潜意识放不下莫名的恨意。这就是为什么从小经历了打骂教育的的人,往往正是棍棒教育的支持者,经常严厉对待孩子的老师或家长,他们自以为在“教育”孩子,其实也只是在发泄自己从童年积淀的恨意。

像一位网友说的:有些人小时候常挨打,痛恨父母打自己,长大了发誓绝对不打孩子,可做父母后还是会打小孩。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正常生活是怎样的。推翻父母不难,但修补父母刻在自己童年里的缺陷,非常不易。


一篇文章说清无数中国家庭盛行“棍棒教育”的本质 好文!

3

所以,根本地说,所谓“严厉教育”,其实和教育无关,不过是成年人某种性格缺陷的遮羞布而已。振振有词地宣扬棍棒教育的人,往往是道德伪君子,道德伪善甚至把他们自己都骗了,这使得他们在对孩子施行各种惩罚时心安理得。

比如有位家长,他听到自己年仅3岁的孩子说了一句脏话,抬手就给孩子一个嘴巴子,其理由是要把孩子的坏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只能说,道德伪君子往往就这样,是道德洁癖的重症患者,在面对孩子时,内心既不诚实又苛刻。

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看这件事,一句脏话和一个耳光相比,到底哪一个更令人难以忍受?一个懵懂顽皮的孩子和一个恃强凌弱的成人,哪一个更让人生厌?孩子随口说句脏话和成年人随意打人,谁的道德素养更差?一位哲学家说过,“虚伪和粗暴总是结伴而行”,这句话值得所有粗暴教育的倡导者扪心自问。

一篇文章说清无数中国家庭盛行“棍棒教育”的本质 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