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說清無數中國家庭盛行“棍棒教育”的本質 好文!

1

我還看到一篇教育學博士寫的文章《怎樣打孩子》,所支招術為:

第一,打孩子不能帶有憤怒;

第二,不能用手打,要用棍子打;

第三,打之前要用語言交流,說明為什麼打,打幾下;

第四,要心懷大愛地去打。

想想啊,一個成年人懷著一腔愛,提著棍子,沒有憤怒,心平氣和地計著數打一個孩子——這要有多變態才能做到呢!一件事,如果大前提是錯誤的,沒有一個小手段值得肯定,這正如有人寫《做小偷的十大技巧》,寫得再好,也是在露醜露怯,應該受到鄙視和唾棄。

我猜測,這位博士也是童年家暴的受害者,童年創傷深入骨髓,不平等感和自卑感成為植入他體內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至於成年後,尤其取得一定成就後,潛意識出於對不平等和自卑的反抗,必須要想辦法拔高自身,甚至是缺陷的部分也努力美化為優點。童年屈辱被粉飾為方式特別的父愛母愛,家暴傷痕於是演繹成他心目中值得炫耀的紋身。即使從事了教育研究,學習了很多專業知識,也褪不去嚴厲教育的底色,走不出粗暴教育的框架。這種情況非常多,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都表現得很典型,當他們回首成長經歷時,會忽略那些真正助他們成功的要素,卻特別喜歡拿兒時挨打受罵來說事,並會真正地熱愛上嚴厲教育——這真是個很有趣又令人感嘆的現象。

一篇文章說清無數中國家庭盛行“棍棒教育”的本質 好文!

2

學問和生活不接軌很多行業都存在,在兒童教育方面顯得尤為突出。科技已進入到21世紀,不少人的教育意識還停留在荒蠻時代。現在,棍棒教育的支持者動不動就用“中國傳統教育”來說事,這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歪曲和糟蹋。

事實上,“不打不成才”之類的說法,不過是流傳於民間的一種惡俗說法,是以訛傳訛的“謠言”。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沒有一位聖賢說過孩子應該打。恰恰相反,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是“上善若水”,提倡的做法是“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即家人之間提意見,應該和顏悅色地說,而不要聲色俱厲地批評。

“棍棒教育”不過是一種精神底層的認識,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登不了大雅之堂。可以這樣定義:打罵孩子是無能教育和無恥教育。

一篇文章說清無數中國家庭盛行“棍棒教育”的本質 好文!


近年有人把“虎媽”、“狼爸”式的嚴厲教育當作中國傳統教育來炒作,這除了給中國傳統教育抹黑,坑一小部分糊塗家長,傷害一部分孩子,對人類進步沒有任何正面貢獻。低俗的街頭雜耍即便搬進最有名的劇院,也不可能真正贏得觀眾,粗陋的表演只配得到片刻稀疏的掌聲,被拋棄是必然的結果。不美的東西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

放不下嚴厲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潛意識放不下莫名的恨意。這就是為什麼從小經歷了打罵教育的的人,往往正是棍棒教育的支持者,經常嚴厲對待孩子的老師或家長,他們自以為在“教育”孩子,其實也只是在發洩自己從童年積澱的恨意。

像一位網友說的:有些人小時候常捱打,痛恨父母打自己,長大了發誓絕對不打孩子,可做父母后還是會打小孩。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正常生活是怎樣的。推翻父母不難,但修補父母刻在自己童年裡的缺陷,非常不易。


一篇文章說清無數中國家庭盛行“棍棒教育”的本質 好文!

3

所以,根本地說,所謂“嚴厲教育”,其實和教育無關,不過是成年人某種性格缺陷的遮羞布而已。振振有詞地宣揚棍棒教育的人,往往是道德偽君子,道德偽善甚至把他們自己都騙了,這使得他們在對孩子施行各種懲罰時心安理得。

比如有位家長,他聽到自己年僅3歲的孩子說了一句髒話,抬手就給孩子一個嘴巴子,其理由是要把孩子的壞毛病扼殺在萌芽狀態。只能說,道德偽君子往往就這樣,是道德潔癖的重症患者,在面對孩子時,內心既不誠實又苛刻。

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看這件事,一句髒話和一個耳光相比,到底哪一個更令人難以忍受?一個懵懂頑皮的孩子和一個恃強凌弱的成人,哪一個更讓人生厭?孩子隨口說句髒話和成年人隨意打人,誰的道德素養更差?一位哲學家說過,“虛偽和粗暴總是結伴而行”,這句話值得所有粗暴教育的倡導者捫心自問。

一篇文章說清無數中國家庭盛行“棍棒教育”的本質 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