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阐述“棍棒教育”:该打就得打,让孩子感受敬和畏

李玫瑾教授阐述“棍棒教育”:该打就得打,让孩子感受敬和畏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更多家长都采用温柔的方法教育孩子,大多都是口头教育,之前的“棍帮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也被摒弃,只要是父母采取了粗暴的教育方法,就会听到一大批来自社会谴责的声音,“你为什么要打孩子”、“打孩子是犯法的”等等。

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都在告诉家长,打骂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正是这种层出不穷的温柔的教育法,让更多家庭的“好孩子”变成了“熊孩子”,家长无计可施,但却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李玫瑾教授阐述“棍棒教育”:该打就得打,让孩子感受敬和畏

熊孩子高空扔15个啤酒瓶被爸妈暴打。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个熊孩子淘气,从28楼向楼下连续扔了15个啤酒瓶,所幸的是没有人受伤。此事一出,很多网友都认为,这孩子的家长肯定也会包庇孩子,以“孩子小不懂事”为借口处理这件事。但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处理方式让大家倍感意外,他们并没有偏袒自己的儿子,而是马上在业主群里公开向业主们道歉,做出了检讨,并且还发出了打孩子的照片,并表示孩子已经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教育。

李玫瑾教授阐述“棍棒教育”:该打就得打,让孩子感受敬和畏

孩子父母的做法,并没有受到大众的指责,而是叫好声一片,大家都认为这对父母的处理方式得当,熊孩子就要受到惩罚,不然不长记性。

李玫瑾教授阐述“棍棒教育”,让孩子懂得敬和畏!

李玫瑾在一档节目中明确地表示:孩子该打就要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能只给予爱,还要让孩子懂得敬和畏,当孩子触碰了底线,父母就要对孩子进行严惩,让他一次长记性,知道了害怕和畏惧,这才是最好的保护孩子的方式。李玫瑾教授回忆:自己小时候就受到过这种“棍棒教育”,被父母追着满院子打,但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并没有影响她的心理健康发展,因为一个家庭中,也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先有“怕”,后有“敬”。李玫瑾教授所表达的,不是支持父母可以随意地打骂孩子,但也并非不能打,而是要视情况而定,当孩子犯了“大错”触及底线时,“棍棒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