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名醫教您如何治好這種腸炎

江蘇名醫教您如何治好這種腸炎

江蘇名醫沈洪教授,主任醫師,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臨床、科研二十餘載,擅長脾胃病的辨治,學驗俱豐,現將沈老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經驗總結如下。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不清楚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中醫屬“腸闢”範疇,本病病位在大腸,以脾腎虧虛為本,溼熱為標,脾腎本虛,邪滯腸道,氣血不調,傳化失司,腸絡受損,血敗肉腐為本病主要病機,本虛標實,寒熱錯雜則是其發病特點。

病因病機

辨證論治

江蘇名醫教您如何治好這種腸炎

溼熱內蘊型

臨床症見腹痛、下痢膿血,肛門灼熱,瀉而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處方:白頭翁15克,炙甘草12克,黃柏、黃連、黃芩、檳榔、當歸、木香各6克,大黃3克。

脾腎陽虛型

臨床症見晨起腹瀉、腹痛、腸鳴,便急,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處方:黨參12克,白朮、肉豆蔻、補骨脂、訶子、白芍、當歸各7克,甘草、炮姜、木香各5克,肉桂、五味子、吳茱萸各3克,大棗10枚。

脾虛溼盛型

臨床症見大便時溏時瀉,水谷不化兼有粘液,稍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處方:茯苓、白朮、山藥各15克,黨參、扁豆、陳皮、炮姜各10克,木香、砂仁各6克。

肝鬱脾虛型

臨床症見腹痛即瀉,瀉後痛減,常因抑鬱惱怒、情緒緊張或激動而發作,大便夾膿血,胸脅脹滿,煩躁易怒,噯氣食少,腸鳴腹脹,頭痛時作,舌淡紅,脈弦細。

處方:山藥、薏苡仁各15克,茯苓12克,防風、白朮、白芍、陳皮各9克,柴胡、煨姜、甘草各6克,白及粉3克。

以上處方用法均為: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病案舉例

徐某,女,33歲,以“黏液膿血便間作8月餘,加重3天”為主訴來診,患者在外院查腸鏡示:潰瘍性結腸炎,直乙狀結腸炎。曾用地塞米松灌腸、柳氮磺吡啶口服等治療,療效不佳。來診時患者大便夾有膿血,日行3~5次,腹部隱痛,以左下腹為主,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滑。辨證為溼熱蘊腸,絡脈受損,治宜清腸化溼,涼血和血。處方:炒谷芽、炒麥芽各20克,白芍、地榆、茜草、仙鶴草、紫草、馬齒莧各15克,黃芩、白及各10克,木香6克,黃連、炙甘草各3 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暫不停用柳氮磺吡啶,用藥2周後複診,患者仍有脘腹隱痛,大便夾有鮮血,日行3~4次,舌紅苔薄黃,脈右關細弱,左脈細弦,此乃腸道溼熱未清,兼有脾虛之象,治以健脾清腸,於原方中加入健脾之品以扶正祛邪,處方:仙鶴草20克,黃芪、炒白芍、茜草、地榆各15克,炒枳殼、丹皮、白及各10克,木香6克,炙甘草3克,黃連2克。2周後再診時患者大便成形,日行1~2次,無膿血,時有腹脹,舌紅苔薄黃,脈細弦,上方去黃連繼進,以善其後。

“南方名醫”是《醫藥星期三》報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醫藥星期三》報是全國郵發的,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的,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開設有“中華醫藥””中醫精粹“”民族醫藥“”藥膳食療“等中醫專版。全國郵發代號47-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