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名城简史:洛邑、新郑和新绛

西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就反客为主留在镐京不走了,于是中原诸侯联合起来,打退了犬戎,立幽王太子姬宜臼为天子,这就是周平王。可是等诸侯各自回到封地之后,犬戎又打了回来,攻占了周朝西边大片土地。平王担心镐京早晚失守,公元前770年把国都搬到了洛邑。因镐京在西,洛邑在东,所以平王迁都洛邑之前的周朝,史称西周;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史称东周。洛邑从此摆脱陪都的身份,一跃升为正式的国都,又称王城。

春秋战国名城简史:洛邑、新郑和新绛

经考古勘探,平王时期王城位于今天洛阳市西南部,北墙4城米公保存最为完好,全长2890米,墙外有大约5米深的护城壕沟;西墙部分在涧河以西,南面濒临洛河,估计全城面积大约10平方公里。城内有宫殿区、手工业区等。洛邑虽然成为了名义上的都城,但实际上全然没有全国政治中心的显赫地位。因为平王迁都之后,周王室日渐衰弱,诸侯羽翼越来越丰,为扩大地盘,他们不停地兵戈相斗,周王徒具虚名无力掌控局势。周襄王三年,王子带政变,攻克了东周王城,并对其加以严重破坏。襄王平乱之后,只好在东周故都的西面重建新都。

春秋战国名城简史:洛邑、新郑和新绛

新都北倚群山,南系洛水之流,西跨涧河,“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城墙夯土而制,北墙宽8~10米,残高0.8~1.5米;南墙宽14米,残高4米;西墙宽5米左右,残高1.5米;史称“东周王城”。整座王城“中枢严立,左右对称”,对后世宫城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周敬王时期,王子朝又一次发动政变。虽然敬王平定了这场叛乱,但周围仍遍布王子朝的余党,于是敬王十一年,他在成周古城的东面又重新构建了新都,大概地理位置是北到郏鄏山,南达洛河,东到偃师寺里碑,西离今天的白马寺3里左右。当时南北长约9里,东西宽约6里,所以有“九六城”之称。

春秋战国名城简史:洛邑、新郑和新绛

虽然东周几易其都,但始终没出洛阳范围。在其遗址上除了宫殿区,还有墓葬区,已发现墓葬360多座,车马坑20多座。其中一座长42.6米,宽7.4米,葬车26辆、马60多匹;其中一辆车由六马牵引,被认为是“天子之乘”。在这里还陆续发掘出冶炼器械的遗址、烧制陶器的窑场、骨制品作坊,说明当时手工业已经很发达了另外,还发现由至少3个庭院组成的大型院落残址,另有排水管、水渠、水池和窖仓等,据推测可能是一处具有园苑的宫殿区。新郑曾为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的都城,位于今天距河南郑州市南40公里处的新郑市区周围,城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平面略似牛角形,城垣均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周长20公里,墙基宽40~60米,顶宽3~5米,高10~16米,呈牛角状,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

春秋战国名城简史:洛邑、新郑和新绛

周宣王时封他的弟弟姬友于郑,于今陕西省华县一带,这就是郑桓公。宣王的儿子幽王执政时,作为朝廷司徒的桓公面对幽王的残暴和荒15淫,嗅出了西周王朝潜伏的危机,便将自己的家眷、奴隶和财富、商人等分别迁居到位于中原的虢(今荥阳市西北)、郐(今新密市东南)等10个城邑里。公元前771年,犬戎联军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杀了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掘执掌了郑的大权,这就是郑武公。郑武公先后攻灭了郐和虢,建立了新的郑国,把国都建在溱水(今黄水河)和淆水(今双洎河相交汇的地方。

春秋战国名城简史:洛邑、新郑和新绛

为了区别于原来建在陕西省华山一带的郑国,后来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新郑”。郑国在新郑传22世,历395年。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后,韩国从阳翟(今禹州)迁至新郑,仍把原来的郑国古城作为都城,韩国在新郑传9世,历145年。新郑故城中部有一道南北向的隔墙,把城区分为西城区和东城区两部分。西城区是郑、韩两国的宫城和贵族居住区,面积约7400余亩,考古发掘有北宫、西宫、周庙、大宫遗址,还有郑庄公望母台、郑国国君授印台等遗址;地下窖藏“凌阴井”为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地下冷库。

春秋战国名城简史:洛邑、新郑和新绛

东城区是郑、韩两国平民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区,经挖掘发现,新郑城内各种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达10万多平方米,制骨作坊遗址面积7万多平方米;战国时期的铸铁作坊遗址面积4万多平方米此处还有制陶、制玉作坊遗址,出土了大批铁器和陶范。尽管屡遭盗墓者光顾,有的遗址甚至被钻成了“筛子眼”,但在数十年的考古发掘中,仍出土精美青铜器达上万件之多,编钟数十套。拥有这样大规模制造业的古城,当时该是怎样的繁华:宏伟的宫殿、密集的民居、宽阔的道路、热闹的市场…2000多年前,郑国的时候,新郑有6万人军队,韩国的时候有10万人,老百姓的人数是军队的几倍。总之,这是个几十万人的大城市。

春秋战国名城简史:洛邑、新郑和新绛

2002年9月,文物考古专家在郑韩故城发现了18座郑国贵族陪葬车马坑、3000多座墓葬,埋葬有20多位郑国国君,属郑国公族墓地。这些车马坑距今近2800年,比秦始皇兵马俑坑早500多年。新郑春秋墓葬群和大型车马坑的发掘,填补了郑国王陵墓地的空白由此可以确定郑国国君墓地是聚公族而葬的,是典型的集中公墓制。处于大国争霸的夹缝中,又无山河之险的郑韩,历经一次次这样那样的危机,但是新郑作为国都能够在血雨腥风的春秋战国时代延续500多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春秋战国名城简史:洛邑、新郑和新绛

西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的儿子燮改其为晋,命都城名为翼,又称绛。后来曲沃武公谋取了晋的政权,“更号曰晋武公”,仍将绛作为都城,改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为别都,史称“下国”或“新城”。到了晋景公在位期间,由于疆域不断拓展,于公元前585年从绛迁都于新田(今山西侯马),从此,晋国人称原来的都城绛为故绛,而把新迁的都城新田称为新绛。新绛这座新建的都城从晋景公迁都于此始,到“韩、赵、魏”三家分晋止,经历了9代国君,有着200多年繁荣的历史,战国后逐渐荒废。

春秋战国名城简史:洛邑、新郑和新绛

新绛城址位于今侯马市境内汾河与浍河交汇处的三角洲上,面积约33平方公里,由三个内城和几个小城堡组成。三个内城互相连接,构成一个“品”字形状。城址内分布着多座小城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居住遗址、墓地等,而在城址里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夯土台基,应为宫殿建筑遗存。从新绛城址内还发现铸造青铜礼器、工具、兵器、货币以及制造陶器、石器、骨器等遗址,其中铸铜遗址分布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还发现东周祭祀坑400多个,分为埋书坑和埋牲坑。埋书坑有43个,坑中出土了5000多件石简,字迹清晰的就有656件,每件字书最多达200多字,最少10个字,反映了三家分晋前晋国贵族间的尔虞我诈,以及盟誓活动等情况,颇有价值,这就是著名的“侯马盟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