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歌載舞,少數人才知道的苗族「蘆笙舞」

在苗族的每個村寨裡

都有一個跳蘆笙舞的中心院壩

在夏秋季節的月明之夜

蘆笙鳴響

全寨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

或隨著輕鬆活潑的蘆笙曲翩翩起舞

或談古論今

盡情地享受著勞動後的歡樂。

載歌載舞,少數人才知道的苗族「蘆笙舞」

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佈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等民族聚居區,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佈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

  • 起源

關於蘆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樸素和美妙的傳說。

相傳盤古開天地之時,大地一片荒涼。那時,苗族祖先是靠狩獵飛禽走獸作衣食的,為了解決捕獲鳥獸的困難,當時一個心靈手巧的小夥子,在林中砍下樹木和竹子,做了支蘆笙模仿鳥獸的鳴叫和動作,吹跳起來以引誘各類鳥獸。

從此,人們每出獵均有所獲,於是蘆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傳。

這類傳說與現今仍流傳著眾多模擬鳥獸鳴叫和形態的蘆笙曲調及舞蹈動作的現象雖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從史料方面進行研討。

文獻中多有涉及;明清以來,更廣見於文獻和志書之中。明人倪輅《南昭野史》有“每孟歲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合唱,並肩舞蹈、終日不倦”的記載。

載歌載舞,少數人才知道的苗族「蘆笙舞」

足見蘆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傳統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並風靡一時了。

而經過科學考證,歷史長河追溯到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經過分析基本可以確定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載歌載舞,少數人才知道的苗族「蘆笙舞」

  • 蘆笙舞種類

第一種群眾性蘆笙舞,苗語叫“究給”,每當節日來臨之時,人們都到蘆笙場上跳蘆笙舞。蘆笙舞由一支龐大的蘆笙隊伴奏,或者由蘆笙隊帶領,群眾圍著蘆笙隊形成圓圈舞蹈。這種蘆笙舞不限人數,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舞蹈動作比較簡單,隨著蘆笙吹奏的樂曲而變化。隨著苗家姑娘的跳動,身上佩戴的銀飾會發出悅耳的聲響,具有濃郁的苗家風情。

第二種是表演性蘆笙舞,苗語中叫“丟撈比給”。這種蘆笙舞是男子競技性的舞蹈,一般在傳統節日裡舉行,舞曲明快,節奏強烈,技術性比較高,多數是各村裡的蘆笙能手才能參加比賽。

載歌載舞,少數人才知道的苗族「蘆笙舞」

第三種是風俗性蘆笙舞,這是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方式。姑娘把自己繡的花腰帶一頭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蘆笙上,自己牽著花腰帶的另一頭跟著男青年跳舞。有時一個男青年身後有好幾個姑娘牽著花腰帶,隊形好像孔雀開屏,而有的男青年身後卻空無一人,十分有趣。

苗族人們從兒童時代起就開始學吹蘆笙和跳蘆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眾的蘆笙手和蘆笙隊,都深受群眾的尊敬和愛戴。在過去,青年小夥子會不會吹蘆笙,能不能跳蘆笙舞甚至都成為姑娘們擇偶的重要條件之一。

且苗家人創造了蘆笙,至今仍保存著蘆笙,人人愛吹蘆笙、愛跳蘆笙舞。視笙音為苗音。蘆笙音量高、響度大、人們往往描述為“笙聲沸天”、“蘆震山嶽”、“幾十裡以外都聽得見”,可以說它是世界上古今音量最高,響應最大,響聲最遠的樂器。迄今,三大方言的苗族,無論居住何處,仍以蘆笙作為本民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態。

而如今苗族的蘆笙舞已經從單一的律動發展成豐富多彩的律動,已發展為集歌、舞、樂為一體的文化形態,它是獨特而豐厚的歷史文化結晶,是中國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推移,苗族的蘆笙舞還會持續的發展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