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苗家人的不可或缺之物

蘆笙這種音色優美的民族樂器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苗族人民特別喜愛的古老樂器之一。同時也是苗族文化的一種象徵,苗族蘆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詞、曲、舞三者融為一體,保持了苗族歷史文化藝術的原始性、古樸性。蘆笙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民族樂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戀愛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因此,蘆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聖的、珍貴的,家家離不開它。

蘆笙:苗家人的不可或缺之物

作為苗族人民常年使用的樂器蘆笙,源於禾杆笛,後逐步演變成為苗家成熟的吹奏樂器蘆笙。在《苗族簡史》裡記載:苗族最早的樂器就是蘆笙,蘆笙曲調是苗族最早的音樂之一。

蘆笙的製作技藝是一門非常講究的手工活,它對手工藝人的要求相當高:既要通曉木工活、銅料的冶煉,還要熟悉專業的音律知識。通常他們使用的工具也不盡相同:有的從市場購買現成工具,有的根據需要自己製作順手工具。這些各種不同規格大小的工具大致可分為:大小刨、刀具、宰子、斧子、錘子、砧墩等等。

蘆笙:苗家人的不可或缺之物

傳統制作蘆笙的三大工藝流程為:1、製作蘆笙鬥,2、製作發音簧片,3、製作發音管。

一、製作蘆笙鬥。製作蘆笙斗的最佳木料叫杉木,屬於亞熱帶樹種。成型的杉木木材紋理順直,質地鬆軟,結構較細,耐腐力強。在王傑峰生活的家鄉天星鎮附近的山上,就有很多這樣的杉木,這為他製作笙鬥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蘆笙:苗家人的不可或缺之物

砍下大小合適的杉木,在通風處晾乾幾天後,王傑鋒用斧子將杉木削成笙鬥形狀。這期間的工藝主要根據自身的經驗掌握笙斗的對稱,然後再將其拋光刮圓,用木沙布將笙鬥反覆打磨,使其外表光滑平整。完整的笙鬥製作好後,就用刀具將它豎剖為兩半,這十分考驗製作人的水平。

二、製作發音簧片。製作笙斗的發音簧片,是直接關乎到笙斗的發音環節。其中,製作土爐、冶煉黃銅、製作簧片,每一道工序都極其嚴格。

製作土爐一般都是從山上挖來了白善泥和石英砂,將兩者按照合適的比例調勻,再壘成一個土爐子,這看似很原始的辦法,用來冶煉銅水卻非常奏效。

同時準備好冶煉黃銅的坩堝、磨具和鉛錠。在冶煉的土爐製作完成後,點火將木炭引燃,大火逐漸將木炭一點點燒紅,土爐的溫度也隨之提高,這時候,將平時收集的黃銅料放進坩堝裡,開始黃銅的冶煉工作。過去為了保證溫度的高溫恆定,工匠們還得用盡力氣拉風箱,一小口坩堝的銅水往往要耗費大量人工。如今有了電風機,大約經過50分鐘左右,黃銅在坩堝中就逐漸軟化、變紅,化為銅水。

蘆笙:苗家人的不可或缺之物

趁著銅水的高溫,將一定比例的鉛放入融化。青煙冒起,銅鉛合為一體,再將銅鉛水倒入事先準備好的磨具中,慢慢冷卻凝固成長方形的大塊銅板。王傑鋒告訴攝製組,加了鉛的黃銅在製作簧片時將更加富有彈性和韌性,從而使蘆笙的音色更響亮、音質更加優美。

銅板製作成功後,開始鍛打和製作的工序。首先要用宰子將銅板切成條形狀,然後將銅條放在砧墩上,用小錘反覆鍛打,將銅條錘平、錘勻,這道功夫講究的是耐心和細緻。

三、製作發音管。挑好竹子做好了竹管,就開始安裝發音簧片。一般來說常用的蘆笙為6管,最短的一管稍粗,要安裝2塊發音簧片。王傑鋒根據簧片的大小規格,在每一根竹管上進行開槽,使得簧片準確、穩妥的安裝在竹管的槽內,並反覆吹奏,為了精確,甚至要使用校音器對發音管進行校音。

蘆笙:苗家人的不可或缺之物

由於蘆笙製作技藝歷來都由師傅親手教授,無文字資料留存,且技藝考究,傳承比較困難。現在能熟練製作蘆笙的藝人已越來越少,精湛技藝後繼乏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