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筷子,也有设计之道

中国筷子,也有设计之道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

筷子,这个早在中国文字发明之前就已经普及的常用食具,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国传统设计的“活化石”。


中国筷子,也有设计之道



它的发明、制作、改变、演化,贯穿了一系列中国式样的独特设计元素。



01


筷子的长度在二十三到二十五厘米之间,这个长度与人的前臂(肘关节至腕关节)长度相当,粗细直径在六毫米左右;前段的三分之一是细长的圆柱形,尾端的三分之二是正方形。


中国筷子,也有设计之道



尾端的正方形设计是使筷子摆放在饭碗和桌子上牢固、不会轻易的滚落;其次是在夹食物时能增加手与筷子的摩擦力,能避免筷子滑落,方便使用;基本的动作是单手持筷,以夹、拨、捞、划、挑、切、搅等技巧为主。

古代常吃的一种食物是羹食,它是把菜和肉,甚至米放在一起乱炖,炖成比较稀的汤汁。这时候用手就不太合适,要用筷子捞里面的肉和菜。所以在先秦时,筷子又称“梜”。


中国筷子,也有设计之道



但中国筷子的标准造型,在西汉定型。

在造型设计上,筷子始终贯穿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衡中求变”与“对称美”的思想。

方与圆、粗与细、大与小、动与静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使用时的一动一静,无不是“衡中求变”和“阴阳结合”思想的体现。


中国筷子,也有设计之道



这种美,体现在筷子上,就是一双筷子两只,而每一只筷子上纹理及图案或许是无序的,但是这些纹案经过对称都会展现出平稳的秩序感。

当然,不同的材质,也造就了不同式样的筷子,以不同的美感。

02


比如:

汉代时,筷子开始普遍使用,称“箸”,材质也多以竹木为主。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称:“箸,从竹者声。” 说明“箸”是用竹木制成的。汉晋时期,人们常用的吃饭用具“木箸”还开始流入西域。


中国筷子,也有设计之道



唐代时,由于国力丰厚,筷子也开始华丽起来,唐玄宗带头用起了金筷子,玉筷子也流行起来,称为“玉筋”,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写到“玉筋”。


中国筷子,也有设计之道



明代时,“筷”的称呼才开始兴起。这源自于江南一带,据说当时江南一代有一些避讳的风俗,比如船家在划船,避讳说“箸”(住),因为这是说“停”的意思。


中国筷子,也有设计之道



于是他们反过来,将“箸”称为“快”,寄托了“行船畅快无阻”的愿望。因为多用竹子做成,后来加了个竹字头,成了“筷”。


中国筷子,也有设计之道



不过,明代时,“筷”还是流传于民间的用法,未能动摇“箸”的正统位置。到了清朝,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筷”的说法也开始扩散开来。不过,清《康熙字典》也仅收录“箸”而不收录“筷”。


中国筷子,也有设计之道



然而民间潮流难挡,在清代中期成书的小说《红楼梦》中,从凤姐到贾母都说“筷子”,曹雪芹虽然也用“箸”,但用得最多的还是“筷子”。


中国筷子,也有设计之道



03

现代西方文化,虽然让中国人看见了西餐文化,但依然阻挡不了中国人使用筷子的文化传承。

而这种传承甚至影响了不少西方设计师,打开了西方设计师的脑洞。

比如日本设计师日本箸的百年制造老厂——兵左衙门。采用的传统的纯天然的漆树漆制作的筷子,防水防腐防虫,安全环保。


中国筷子,也有设计之道


日式筷子


比如一对美国夫妇设计的一款“重力筷子”,重力筷子一头粗一头细,粗的那头很重,把细的那头悬空了,这样一来,夹菜的一端无法接触桌子,自然也就不会污染了。巧妙的纹路设计,也让筷子不至于轻易掉落。


中国筷子,也有设计之道


美国夫妇软重力筷子


事实上,纵观筷子的设计特征,其与当今的简约主义可谓不谋而合。

不长不短的两根棍子,不仅能担任插、挑、夹、搅等多项功能,还能成为各种文化和工艺的载体。

直到今天,它的工艺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依然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