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大臣为中国争来300多平方公里土地,最后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晚清时期,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经常被西方列强欺凌。而在这其中,双方也签订了大量不平等的条约。为此,我们赔了大量的白银,割让了大片的领土。不过,在此期间,依然有不少有骨气的中国官员,顶着巨大的压力,冒死为国家和民族争取了一些利益。而清末名臣吴大澂,就是其中的代表。

吴大澂出生于1835年的江苏吴县。1867年,也就是同治六年,吴大澂考中了进士,被授予编修,随即,朝廷便派他担任了陕甘学政。在任期间,山西一带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吴大澂亲自赶赴灾区进行勘察。在治理灾害期间,吴大澂事必躬亲,灾民也得到了很好的安抚。

晚清大臣为中国争来300多平方公里土地,最后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由于吴大澂政绩突出,因此他受到了左宗棠、曾国荃等人的器重。第二年的时候,吴大澂便被授予了河北道一职。1880年,朝廷又授予他三品官衔,命其跟随吉林将军铭安,去办理宁古塔、三姓、珲春等东北地区的防务问题。在职期间,吴大澂任劳任怨,办理了许多实事。自此吴大澂在军政两届,都有着很高的威望。

在吴大澂为官期间,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早在道光皇帝年间,中国便开始了屈辱的近代史。对西方国家割地、赔款似乎成了家常便饭。而到了咸丰年间,沙俄也开始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占领了我国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

晚清大臣为中国争来300多平方公里土地,最后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不过沙俄的野心,似乎并没有得到满足。在尝到了甜头之后,沙俄在东北地区依旧兴风作浪,在边界上,不停训练军队、偷移界碑,想进一步蚕食我国东北地区的领土。此时,中俄东北边境暗流涌动,时刻都有开战的危险。

在吴大澂调往东北地区之后,他首先做的就是加强了边境的巡逻。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沙俄方面偷移界碑和突然袭击。其次,吴大澂加紧了将士们的军事训练,增加了军队的身体素质。此外,还加强了军事物资的存贮。

晚清大臣为中国争来300多平方公里土地,最后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沙俄在东北边境搞了几次小动作之后,看占不到便宜,便又使出了曾经常用的一招——威胁清廷进行谈判。

1886年, 吴大澂代表清朝政府,和沙俄在岩杵河进行了正式划分边界的会谈。在这次谈判当中, 中方着重要求的,便是解决补立“土”字界碑和归还黑顶子地区的问题。当然了,对于蛮横无理的沙俄来说,当然不会轻易同意。吴大澂在谈判当中,义正严辞地指出,按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要在海口量准中国里20 里处立土字碑,这就意味着,黑顶子地区其实归中方所有。俄方当然对此表示不同意。

晚清大臣为中国争来300多平方公里土地,最后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面对着沙俄的胡搅蛮缠,吴大澂始终据理力争,对沙俄的问题进行了再三辩驳,最后,在我们的坚持下,终于推翻了俄方的无理要求,收回了被沙俄非法强占的黑顶子。这一地区,其实现在就位于吉林省珲春市东南部的敬信镇,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值得一提的是,这片地区是三国交界,紧靠入海口,其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晚清大臣为中国争来300多平方公里土地,最后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在签订完这次协议之后,吴大澂带人来到了界碑树立的地方。看着这3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吴大澂感慨万千,当即就在此处写下了“龙虎”二字,其中的意思就是这里为龙盘虎踞,龙虎可永远守护着这一方国土。

在此之后,吴大澂被调往了湖南,担任湖南巡抚。甲午战争爆发以后,吴大澂依然选择了投笔从戎。不过,由于国力衰微,而他也已年过六旬,因此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战果。不久便被清廷革职,并永不录用。在离职前,吴大澂还对国家积弱、外敌入侵的问题痛心疾首。回到故乡以后,由于生活贫困,他被迫以卖自己的字画、古董为生,4年后他在贫病交加中黯然离世。

晚清大臣为中国争来300多平方公里土地,最后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凭借着在谈判中尉中国争取了3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吴大澂就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可是,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吴大澂所做的努力,犹如杯水车薪。中国依然还在受着外强的欺凌,而清政府也在衰落中,逐渐走向了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