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你是軍人,你的父親、祖父是軍人,你的兒子、孫子也註定是軍人。”我忘記這句話是好多年前在哪裡看到的,不過正是因為這句話,我明白了什麼是職業軍人。回眸歷史,放眼環球,東西方文明都曾孕育過職業軍人這種 特殊的“工種”,那些特殊的家庭世襲著軍人這個職業,一代代成員或開疆擴土,或保家衛國,用令人慨嘆的事蹟傳承著榮譽感,讓自己和所屬家庭成為英雄或偶像!

隨著時代洪流不斷滾滾向前,特別是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和觀念的革新,職業軍人漸漸淹沒於歷史之中,成為僅供人們追憶的往昔。今天,鬍子選擇幾夥近現代世界歷史中比較著名的職業軍人,做以簡要介紹,以供諸位追憶感慨:

一、不羈的俄羅斯哥薩克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油畫《扎波羅熱哥薩克給土耳其蘇丹的回信》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哥薩克不是一個民族,而是若干生活於南俄草原的俄語族群統稱。哥薩克本意是突厥語“自由的人”,而我本人更傾向於選擇“盲流子”這個意譯。這個解釋能便於中國人理解哥薩克人在俄羅斯和烏克蘭社會里的大致印象——貧窮、粗野但不乏機靈,酷愛自由,敢於反抗!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1649年,反抗波蘭的起義領袖赫梅利尼茨基建立過半國家性質的機構

因為生性勇敢好鬥,加之貧窮等因素,哥薩克自古就是附近國家主要的士兵來源:烏克蘭、波蘭、俄羅斯都有徵用哥薩克人作為士兵的歷史。我們甚至可以說哥薩克人就是戰鬥民族裡的戰鬥機。只不過哥薩克士兵多半不在軍隊裡常年服役,打仗時候集結,打完仗就回家種地、放牧。和純粹的職業軍人還有些區別。但就俄羅斯而言,哥薩克在軍事方面對這個國家的壯大建立過不可磨滅的功勳,歐洲打仗姑且不說,在亞洲,越過烏拉爾山侵佔西伯利亞有他們,和清朝在雅克薩打仗有他們,清末侵佔中國外東北地區有他們……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影片《靜靜的頓河》截圖

直至二戰結束前,一代代的哥薩克人,除身體有問題的以外,基本上所有正常的成年男人都當過士兵,且以當兵為榮!在反映頓河哥薩克的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哥薩克人的村莊裡,成年男人都把沒有領章帽徽的軍裝當作日常服飾,重要集會時,老兵們會在胸前佩戴上各種勳章。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加入納粹軍隊的哥薩克

不過哥薩克士兵勇敢之餘也有很大的瑕疵,一言不合就鬧事兒——友誼第一,立場第二!一戰後沙皇的哥薩克猛將兄們,就支持白匪反抗過蘇維埃政府,這直接導致了蘇聯成立後,哥薩克人大量被官府修理,最終在二戰時,不少哥薩克竟然主動加入德國法西斯隊伍,成為殘害蘇聯人民的幫兇。二戰後,由於種種原因,哥薩克人職業軍人的傳統被基本終結。

二、建軍史早於建國史的德國容克貴族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容克貴族源於普魯士軍事貴族,而普魯士軍事貴族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時的三大騎士團之一——條頓騎士團。這幫人本來是活動於中東十字軍佔領區的“隨軍醫護人員”,後來集體返鄉依附於波蘭王國,成為以打仗為世代主要謀生手段的一幫子職業軍人。其黑十字作為軍旗標誌,一直沿用到第三帝國時期。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普魯士王國的“士兵國王”腓特烈二世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繼承條頓騎士團衣缽的普魯士王國,在腓特烈二世的努力下,軍事力量不斷增強,使得普魯士這個中歐小國,成為敢於同法國叫板的軍國主義強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容克地主階層靠戰爭取得土地,向國王申請並獲得該土地的所有權,成為的既得利益者。容克們,特別是所謂的“作戰容克”採用職業世襲的方式把自身利益和國家利益緊密結合,逐漸在普魯士形成了軍國主義傳統。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鐵血首相:奧托·馮·俾斯麥


在容克貴族的積極參與下,普魯士最終統一德意志全境,後來甚至發動了一戰!二戰時期,德國軍隊裡仍有大批容克貴族出身的世襲職業軍人。二戰後,隨著德國戰敗分裂,容克貴族這一職業軍人才淡出了歷史。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漢斯·馮·塞克特

特別介紹一下漢斯·馮·塞克特,此人為德國上將,被稱為德國國防軍之父。許多德國人姓名之間都有個“馮(von)”,這個馮的意思是“……的”,“屬於……”。有了這個馮,就代表此人祖上是有封地的容克貴族。漢斯·馮·塞克特出生於將軍家庭,從小就被家庭按職業軍人的要求培養,軍事素質相當過硬。

不過這個人最奇特的軍旅經歷卻與中國革命史有關。在他病逝的前幾年,被蔣介石聘請到中國,擔任國民黨政府的軍事顧問。此翁雖年事已高,且身體狀況不佳,但秉承德國人的嚴謹和負責,不僅對中國的國防建設提出了系統、縝密的計劃建議,更針對前幾次圍剿蘇區失敗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制定出全新的作戰方案,最終使蔣介石打贏了第五次圍剿,進而贏得了民國軍人對德國職業軍人的敬仰。

三、死要面子的日本武士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日本武士切腹的場景,站立持刀的就是所謂的“介錯人”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壇浦會戰浮世繪局部

日本武士制度應該源於中國(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胡人就有專職作戰的職業軍人家庭,南朝也出現過所謂的“府兵”)。只是中國的統治者不斷吸取歷史教訓,忌憚職業軍人危及自身安全,沒有讓職業軍人的傳統沿襲下去。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圖左側為影視作品中日本戰國時期甲斐九十萬石大名武田信玄

日本卻比較細緻認真地傳承發展了武士制度。從鎌倉幕府開始,直至明治維新,在天皇之外,形成了以將軍、大名為核心的高級武士到最低級的足輕(步卒)低級武士的統治階級,並逐步完善了以糧食“石”位為級別標準的薪俸管理體系。從豐臣秀吉的時代起,日本還實行了兵農分離制度,武士完全脫離了工農業生產,成為職業軍人,並對平民有砍殺免責等特權。

江戶幕府以後,武士們更加尊崇忠誠、信義、廉恥、尚武、名譽等中國儒家道德規範,然而這些日本武士畢竟不是舞文弄墨的文人,和中國儒家文官將仁德放在首位不同,即便和平時期,日本武士也主要強調赳赳武夫秉承的忠信。忠於自己的領主,重義輕生——為了主人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了家族顏面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為顏面而死當作自己和家庭的無上光榮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影片《花痕》中片桐才助入贅寺井家,繼承世襲俸祿及職位

在日本武士制度裡有兩個特點很有意思:一是如果某家男丁斷絕,可以招贅女婿繼承家業,當然女婿要改成妻子家的姓氏。這對一貫恪守家業“傳男不傳女”的中國人來說是很難接受的,而日本武士卻用這種形式延續著家庭在職業軍人體系裡的地位和俸祿。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二是武士家庭的女子也要識字讀書。和中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不同,日本武士很在意識字和書法,他們讓家庭裡的女孩也要擁有聽說讀寫的能力,以便在其成年出嫁後能夠教育自己的子女,使下一代擁有較好的軍人素養。得益於這種習慣的保持,直到二戰時,日本士兵的識字率和整體素質都要高於中國士兵。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武士們成立新選組,對現代化進程進行頑抗

自江戶幕府創立伊始,許多被消滅的敵對大名手下的武士,就成了無主的、沒有經濟來源保障的浪人,只不過那時浪人的出現並沒有影響武士這種職業軍人制度的基礎。明治維新後,日本廢藩置縣,大規模開展現代化進程,武士制度從法律意義上被廢除了。許多下級武士一夜之間都成了生活沒有著落的浪人,浪人們時常聚眾鬧事發洩不滿。為此,日本政府實施了一些政策,穩定改善浪人的生活,當然這些政策中最簡單的手段是發動一系列對外戰爭,讓血與火消耗掉這些職業軍人的躁動的軀體和靈魂。

四、輸於體制的大清八旗子弟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最後要說的一夥職業軍人是中國的八旗子弟。滿族人和先祖女真人一樣,人數不多,南下時面對人數眾多的對手,只能採用全民皆兵的體制。女真人是猛安謀剋制度,滿族人是八旗制度。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八旗官制


清軍入關後,全民皆兵的情況有所改變,按駐地、分工不同,旗人大致分為保衛中央的京師八旗、鎮守地方的駐防八旗、伺候領導的內務府旗人等。但管理體制還是沿用軍事化管理。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青州滿城——蜈蚣城舊照,在今天山東濰坊,原址已無存

清代,旗人大多聚居:關外的多數住在某某旗屯,北京的住在某某營房,關內駐防的則住在所謂的“滿城”裡。滿城說是城,實際是一個巨大的兵營,當時清政府在西安、青州、荊州、南京、廣州等地都設有八旗駐軍駐防,為避免沾染漢人驕奢之氣,駐軍被圈在滿城裡,儘可能減少與外界接觸。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北京的這所小學原本是清代鑲黃旗官學

滿城、營房等駐地,八旗子弟大體按照職業軍人的要求,每天進行著所謂的軍事操練等工作,接受著國家給予餉銀,享受著與“民人”不同的法律……除了個別年景要外出征戰平叛面臨生死,大多數時間裡不農不商品味著單調人生。旗人家庭絞盡腦汁地把孩子塞進部隊成為“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不是所有的“西丹”青年都能成為官兵,沒當兵的只能靠當兵的親人供養),以保證家族成員能夠過得無憂無慮。

旗人在駐地也能接受教育,凡有八旗駐軍的地方,都設有官學。只是這教育並未普及,不是所有的適齡兒童都能入學,如《吉林外紀》中記載滿學“八旗每佐領每歲額送學生四名”。

史海雜談:近代世界上幾夥著名的職業軍人

扎庫奇牛錄鄉,扎庫奇是第八,牛錄是八旗的基層單位

自清軍入關伊始,清政府圈佔民人的大片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職業軍人的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直至清王朝和八旗軍制一起最終走向衰敗沒落!辛亥革命後,除青州駐防等地的八旗士兵整建制改編為國民政府部隊外,其他大多數八旗子弟則徹底地告別了職業軍人的生活,連同幾百年的體制一起漸漸消失在歷史塵埃之中。

在此特別指出,把八旗子弟和紈絝子弟並列起來是嚴重的錯誤。金啟孮先生在《北京的滿族人》一書中,介紹了民國時期的營房旗人,即建制未消失的八旗子弟的生活。從中不難看出,這些下生起就註定了吃糧當兵的滿族人,遊手是因為只能學習打仗,好閒是因為軍法要求除了打仗不許幹別的。從鴉片戰爭開始,抵禦英法外辱的戰鬥中,八旗士兵還是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的……

所以在世人詬病八旗子弟不思進取只圖安樂的時候,請不要忽視這樣的一個原因,八旗子弟一詞由強悍可畏到只遭側目,輸是輸在體制上,是輸在統治階級的狹隘與無能上,是輸在中華傳統文化的那些糟粕上,與民族血統是沒啥關係的……

圖片均取自互聯網,在此向原作者致以誠摯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