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稅要來了?

從來沒有哪個稅種,像房地產稅這般牽動社會的神經。

2018年4月11日,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指出,將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兼顧稅收調控和籌集財政收入功能,逐步優化稅制結構,深入推進增值稅改革,構建更加公平簡潔的稅收制度,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實施,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自2018年3月以來,這已是房地產稅被官方第六次正式提及,相比往年的原則性表述,2018年關於房地產稅的說法愈發具體。

據悉,目前房地產稅法草案已有大體框架,正向各地徵求意見。

房產稅要來了?

自2011年在上海、重慶兩市啟動試點開徵房產稅,至今已近八年。2019年第一天(1月1日),重慶就打響了房產稅政策調整的第一槍,重慶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公告稱, 2019年主城區個人新購高檔住房是指成交價格達到17630元/平方米及以上的住房。

但是,總還是有不少人不死心,認為不可能在全國範圍內徵收房產稅。

關於房產稅的問題,如果你僅僅站在房地產市場,或者房價走勢來觀察或分析,無論立意和邏輯多麼崇高或嚴謹,都是非常片面的,因為房產稅是中國經濟管理方式需要轉變的產物,而不是單一目的下的一個行業調節工具。

近三十年來,中國解決大部分問題的思路實際上歸結為一個點,就是在經濟增長(發展)中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在財富創造中解決問題,雖然貧富差距在拉大,但貧困人口逐年減少,總體來說大家還都是挺滿意的,無非是你賺得多,他賺得少的問題,心裡不平衡是有的,但還不至於承受不了。

可是問題在於,無論任何經濟體,其增長都是有極限和邊界的,中國經濟完全可以繼續增長,但要獲得這種增長,需要的條件和成本,跟過去幾十年不可同日而語。

那如果無法在短時間內創出持續高增長的條件,解決問題的思路就要改變。尤其是當中國的勞動力優勢逐漸消失,中國需要依靠基礎設施建設優勢,以及社會管理水平優勢,來吸引國際資本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時候,對政府管理能力和民眾素質的真正考驗才剛剛開始。

房產稅要來了?


以前很多人抱怨,為什麼政府的很多政策是一刀切,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一刀切完全可以解決問題。但未來面臨的問題是,一刀切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社會不得不進入到精細化管理階段。

給大家講個例子,比如這次個人所得稅的抵扣問題,可能很多人算不明白,原因很簡單,政府已經在規避那種一刀切的管理模式,開始進入到精細化管理,也就是每一項政策的實施,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考慮到對各種對象的不同實施方式。現在大部分人都在算自己到底能抵扣多少,而不是爭吵5000元的起徵點合不合理的問題。這是一個用精細化管理解決突出問題的最典型辦法。

除了進入到精細化管理,另一個轉變就是從完全傾向於創造財富的管理,開始逐漸意識到到財富分配對社會管理的重要性。但如果要考慮財富分配的問題,首先要研究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幾十年來,中國市場所創造出來的財富到底沉澱到哪裡去了?毫無疑問,幾乎70%以上的財富,都沉澱在了房地產領域。

所以,如果中國的管理模式,要開始向精細化管理,以及注重財富分配的總邏輯轉變,未來大部分政策,都將會基於房地產來展開,房地產依然會成為經濟問題的焦點所在。

房產稅要來了?


那麼中國式房地產存在著什麼樣的歷史背景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數據。最近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公共預算收入約為17.3萬億,同比去年上漲了7.4%,而2017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約為5.2萬億,同比去年增長了40.7%,土地出讓收入佔公共預算收入超過30%,如果從地方財政來看,大部分地方土地收入佔到地方收入的50%,個別城市的土地出讓金佔財政收入達到100%。

其次,國內居民消費信貸佔總的全國信貸之比為 20%,其中有將近 75%是住房貸款,除去房貸和車貸後居民消費信貸佔比僅 5%,遠低於國外成熟市場平均 30%的比例。據《2017中國城鎮住房空置分析》,從住房貸款餘額來看,2017年空置住房佔用的貸款餘額顯著上升,有空置住房的家庭未償抵押貸款佔抵押貸款總額的47.1%,預計規模為10.3萬億元。

第三,據《2017中國城鎮住房空置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家庭住房自有率(居住在自有住房的家庭佔全體家庭的比例)也在逐漸上升,2017年為85.0%,位於全球前列。城鎮家庭多套房住房擁有率為22.1%,相較於2013年和2015年均有所上升。自2011年以來,我國城鎮住房空置率呈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18.4%上升為2017年的21.4%,城鎮空置住房數量增加到6500萬套。與國際相比,我國住房空置率仍處較高水平。

我們詳細來解讀一下。

基於以上三大背景,假設中國大部分地方政府,還要依靠賣地來過日子,那麼就會產生兩個重要的後果,一個就是信貸必須繼續向房地產傾斜,否則開發商買不起地;另一個是,房價必須要持續上漲,否則開發商沒有動力去買地。而這兩個後果,會導致政府管理的巨大難題,如果信貸繼續傾向於房地產,消費貸將持續被房貸擠壓,中國想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優化GDP結構可能就是一廂情願,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將急劇放大,這直接影響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也是基於以上三大背景,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國,已經不存在房子的絕對稀缺,房屋擁有率已經走在全球前列,目前存在的稀缺,僅僅是結構性稀缺,也就是人口聚集,城鎮化速度快的地方,還有一定的稀缺性存在,而大部分城市所謂的需求,已經不是居住需求,而是投資需求,因為空置住房的家庭未償抵押貸款佔抵押貸款總額的47.1%,預計規模為10.3萬億元,也就是說,有接近一半的貸款買來的房子,沒有人住。從這個數據還可以看到,為了炒房,目前中國全部8億城鎮人口,平均每人揹負了至少1.3萬元的信貸。

站在整個國家產業政策的角度,要想讓地方政府持續的發展,財政資源不可或缺,但需要持續性的財政資源,而不是賣地之後的坐吃山空。況且,在當前“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賣地的溢價和持續性都存疑,如果無法找到可循環、可持續的財政來源,優化財富分配的邏輯就是一句空話。

所以持有環節的房產稅一定會來,但房產稅也將是一個精細化的管理稅種,而非一刀切模式。

房產稅要來了?


很多人可能會問,不管怎麼樣,收房產稅都挺難的,我們費了這麼大力氣來推出房產稅,到底目的是什麼,還有沒有其他方式能夠代替房產稅來實現這個目的?

開徵房產稅當然不容易,但是跟不徵房產稅的其他選擇相比,徵收房產稅是相對來說最容易的事情。為什麼?

因為徵收房產稅的目的是為了擺脫土地財政,從房產保有稅中獲得讓地方政府活下去的源源不斷的“差餉”,如果不開徵房產稅,那麼就要進行徹底的結構性改革、產業升級和體制創新才能實現這個目的,而這些改革中的任何一件都比收稅要難得多,所以,開徵房產稅是必然的選擇。

目前,房產稅立法已經正式寫入人大五年規劃,要強調的是,寫入人大五年規劃並不是把十九大制定的時間表又推遲了,五年後才能出來,而是必須在這五年內出來。

我們知道看一個政策的出臺要看它的底層邏輯,而加快推出房產稅的底層邏輯是:打破賣地財政和房價飛漲帶來的資產泡沫風險。

2018年中宣佈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已經實現聯網。在收繳細則方面,重慶和上海作為第一批兩個城市試點,已經8年之久了。據瞭解,還有幾個城市已經在按新房產稅的精神開始進行測試。所以,剩下的問題就是把程序走完,

在中國,當一項改革被認為要加快的時候,其進度往往會快得驚人。

房地產稅肯定是一次居民財富的再分配,是未來兩年內最大的一件事,它將影響千千萬萬房產持有者的實際利益,而且還不是小數,大家都應該關注起來。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金谷華夏基金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