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条山第二坦克基地兴与衰(五)

记忆:中条山第二坦克基地兴与衰(五)


在晋南中条山区,曾经作为重要军事保密工程——中国第二坦克基地的541工程,散落分布在山西南部的中条山脉。40载的含辛茹苦,40年的风风雨雨,历史的风沙吹去了昔日的韶华,荡尽了曾经的辉煌。曾经火红的年代、难忘的歌,在市场化的高歌猛进中烟熄火灭,如同第四世纪冰川来临,变得死一般的沉寂,在大山深处,只留下一抹抹历史的印记。

历史,应当在这里沉思!

——题记

记忆:中条山第二坦克基地兴与衰(五)


541渐成遗迹

七十年代,八个样板戏曾经唱红祖国的大江南北,其中《智取威虎山》里夹皮沟那段戏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身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小火车也不通了”,这是东北剿匪时那个小山村的真实写照。如今,中条山里的541各分指倒和样板戏里的夹皮沟颇有些相似,不同的只是小火车还通着。改名为铁运公司的18分指虽然把以前的蒸汽机车换成了内燃机车,但也只限在翼城和绛县山里的几个厂子钻进钻出拉拉货。山谷里虽然还依旧不时响起的汽笛声,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奔放了。由于效益不好,18分指许多工人都去内蒙古修铁路打工去了。

四分指旁边的特大铁路桥上,枕木还是七十年代建厂时铺的,据说刚建成时,台湾国民党还指示潜伏的特务来炸过。如今桥上的铁栏杆已经所剩无几,铁轨旁边走人的水泥盖板荡然无存,从铁轨枕木下散落的石缝已经可以豁然看到桥下的河滩了。也真难为18分指的火车司机了,每天在这样的路况下行车,胆子也真够大的了。不过比起父辈来还是安全的多了,当年他们的父亲在朝鲜的青川江上开火车,天上还有美国人的飞机扫射和轰炸呢!

记忆:中条山第二坦克基地兴与衰(五)

541张村车站

各分指厂的子弟学校2008年全部划归地方。七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一流的教师,通过政审后来到541各厂子弟学校,那时,541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也是知识分子献身三线报效祖国最为光荣的地方。如今,许多分指的教学楼都已经成了危楼,老师的工资也和厂里的工人们一样被长期拖欠。绛县当地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对541的老师很有一番感触。作为老师,他曾和541子弟学校的老师共同参与了两次高考监考。有一次,高考前一天师生动员,当升国旗时,听到义勇军进行曲,541的老师很快便从闲座着的监考老师中最先站起肃立。如今,地方上老师们的工资都已纳入了地方财政,此时,541各厂子校划归地方也不失为解困之举。

各分指的女职工们不穿高跟鞋已经很久了。家属区的马路历经几十年风雨侵蚀,地面的水泥已经完全剥落了,原来平整的水泥路已经彻底成了石子路,而国家的惠民工程“村村通油路”541却享受不到。

各分指的工人俱乐部作为厂里工人的活动中心,也大都破败不堪。四分指的工人俱乐部是541各厂最大最好的娱乐设施,厂里的大型群众活动、演电影、开职代会、职工文艺演出等都在这里举行。八十年代初,刘晓庆演完《小花》刚在全国出名,就来到中条山里的541慰问演出,当时就是在四分指的俱乐部举行的。俱乐部高大的屋顶全部是木质结构,由于没有钱维修,经过几十年风吹雨打,现在顶棚塌陷,四处漏雨,已经多少年没演过电影了。

记忆:中条山第二坦克基地兴与衰(五)

蜿蜒在山谷里的高大的厂房,四面的玻璃窗已经很难看到一块完整的玻璃。厂房顶上由于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就往车间里漏水。外面下了里面下,外面不下里面还下。车间配电柜上怕出事故蒙上了塑料布,厂房里的机床前放上踩踏的木板。厂长们到车间里来检查工作,即便在厂房里,车间主任也得给打着伞。

七十年代怀着满腔热忱来到中条山里建设三线的老军工已经全部退休了,各分指目前依旧听着军号上班的职工主力基本上是军工二代。他们中间除三分之一下岗或被开除,不得已背井离乡出外讨生活外,剩下的大都仍然坚守在541各个半死不活的厂里。军工第三代八零、九零后们长大后,背负着两代人的梦想和遗憾,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大山。

随着541的各个分指不断陷入困顿,各个分指在职职工锐减,早已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除农村来的协议工外,已经没有人选择来这一无城市文明,二无工资保障的大山里工作了。可以说,再过十几年,也许只要几年,当一代老军工“百年”后,541的军工二代们还会坚守到最后吗?

当他们彻底离开541时,中条山的青山绿水可以作证,这里曾经建过一个特大型兵工基地,这里曾经有数万军工战士、家属子女们抛洒过青春热血、为了最初的理想和信念而埋骨他乡!

但愿后辈的子弟们,还能记得叫她一声——五四一......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