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單方面出借《祭侄文稿》且沒有特殊保護,憑什麼?

這兩天,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祭侄文稿》將在東京博物館展出的消息備受關注。這幅歷經千年的“天下第二行書”,已經有十年沒有展出,此次一露面便是在東京博物館展出,自然會引發爭議。正當大家都在猜測東京博物館方面借出的是什麼“稀世珍寶”時,東京博物館的回應令人更加憤慨。14日,東京博物館表示,東京未和臺灣進行“交換展品”,所有展品都是臺灣單方面送出,並且沒有對《祭侄文稿》做出特殊保護措施。除此之外,東京博物館還表示,可以拍照,只要別開閃光燈就行。


臺灣單方面出借《祭侄文稿》且沒有特殊保護,憑什麼?


在評論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做法前,還是先來了解一下《祭侄文稿》是什麼,有多重要以及代表著什麼。

1、《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創作於唐乾元元年(758年),至今已有1261年曆史。

2、《祭侄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

3、《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而《蘭亭序》的正本失傳已久,目前的都是複製品。可以說《祭侄文稿》算得上是最珍貴的行書墨跡原作。

綜上可以看出,從藝術價值層面來說,《祭侄文稿》可以稱得上是書法藝術造詣的巔峰;從作品內容來說,《祭侄文稿》代表著愛國的熱血以及取義成仁的錚錚氣節;從文物的角度來說,《祭侄文稿》歷經千年,經過歷代收藏家和博物館悉心呵護才得以保存到現在,本身就可以稱之為奇蹟。

那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做法有多令人憤怒?

首先,對於紙質文物,文物界素有“紙壽千年”的說法。這類紙本文物本身就屬極脆弱、極易損的國寶,可謂展一次傷一次,貿然出借,在搬動、運輸過程中都有可能對紙質書畫文物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除此之外,展覽現場的光照、空氣等因素也有可能破壞紙質書畫文物。而根據東京博物館的說法,《祭侄文稿》沒有經過特殊保護。

其次,東京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之間並沒有進行展品交換,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單方面出借。

而此事在臺灣島內也引發了巨大爭議。“夜問打權”主持人黃智賢就在節目中質疑臺北故宮博物院“你憑什麼讓它出去!?”


臺灣單方面出借《祭侄文稿》且沒有特殊保護,憑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