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滯、血瘀、寒凝、痰濁均可誘發冠心病,這些理法方藥不得不知!

冠心病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有人給其冠以“人類健康第一殺手”的名號。同樣的冠心病,其實病因各不相同。今天就看看首屆國醫大師李振華治療冠心病的經驗吧!字字句句皆妙法!



李振華教授在六十餘年的行醫生涯中活人無數,尤其是對疑難雜症的診治見解獨到,療效顯著。現僅將李老對冠心病的認識及治療經驗做一簡要介紹。

一、病因病機

李老認為冠心病是由於人體正氣內虛,加之勞逸不當,或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內傷,致氣血運行失暢,痰濁瘀血痺阻心絡而成。其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為心陰心陽偏虛,標實為痰濁和瘀血阻滯。正如《聖濟總錄·胸痺門》所言:“胸痺短氣者,由臟腑虛弱,陰陽不和,風冷邪氣,攻注胸中。其脈太過與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所以然者,極虛故也。”


氣滯、血瘀、寒凝、痰濁均可誘發冠心病,這些理法方藥不得不知!


二、辨證施治

1、陽脫證

多見於老年人突然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或逐漸心衰之危症。症見心絞痛不止,胸悶氣短,甚至倚息不得臥,大汗出,四肢厥冷,語言無力,甚至神智、視力不清,脈沉細欲絕。本證為心臟陽氣衰竭,血行失暢,血瘀氣閉,氣血難以溫煦四肢,乃陰陽離絕之證。急以峻補陽氣,並加活血通脈,促使氣通血活為先務,可急用王清任《醫林改錯》之“急救回陽湯”。藥用人參、乾薑、白朮、桃仁、紅花、甘草,重用制附子。附子要先煎2~3小時,後加入餘藥,水煎取汁頻服。

2、氣陰兩虛證

本證臨床多見。症見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伴倦怠無力,聲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質絳紅,舌體胖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證屬心氣不足,陰血虧耗,血行瘀滯,治以益氣養陰,活血通脈。宜生脈飲合丹參飲為主方,加茯神、遠志、酸棗仁、節菖蒲。氣虛較甚,損及心陽者,可酌加黃芪、桂枝、薤白、延胡索、檀香以通陽寬胸,理氣活血;陰虛偏重者,可選加龍齒、枸杞子、黃精、山茱萸、元參、女貞子、旱蓮草等。

3、氣虛血瘀證

胸痛多為持續隱痛,兼短暫刺痛,部位固定,每因勞累而誘發或加重,伴心悸、氣短、胸中窒悶、善太息,以深吸氣為快,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舌質淡,舌體胖大或有瘀斑,脈澀或沉細或結代。治以益氣活血,可用歸脾湯酌加桂枝、薤白、丹參、紅花、檀香等。自汗多者可加浮小麥、麻黃根、牡蠣以止汗。

4、氣滯血瘀證

症見心痛如刺,痛有定處,舌暗紅有瘀斑,苔薄,脈弦澀或結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脈止痛,可用逍遙散,酌加香附、枳殼、檀香、丹參、延胡索以行氣活血,加節菖蒲、酸棗仁、遠志、龍齒以強心安神。肝鬱化熱可改用丹梔逍遙散加味。

5、痰溼阻滯證

症見心痛胸悶,精神鬱悶,失眠多夢,脘脅脹痛,口苦嘔惡,納少倦怠,舌苔白膩而幹或黃膩,脈弦滑。治宜豁痰利溼,祛瘀通脈,方用加味溫膽湯加桂枝、薤白、丹參、川芎、蒼白朮、川樸等。


氣滯、血瘀、寒凝、痰濁均可誘發冠心病,這些理法方藥不得不知!


三、典型驗案

案1

張某,女,62歲,退休幹部。2009年3月3日初診。

心前區憋悶疼痛,胸悶氣短,乏力,遇寒或勞累則症狀加重,平時易感冒,口乾咽燥,舌質暗有瘀斑,舌苔白,脈沉細。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辨證:心氣虧虛,脈絡瘀阻。治則:益氣養心,化瘀通脈。

處方:黃芪20g,白乾參10g,寸冬15g,生地15g,五味子10g,丹參15g,桂枝4g,茯神10g,酸棗仁15g,遠志10g,節菖蒲10g,龍齒15g,檀香10g,知母10g,炙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

2009年3月28日二診:服上藥14劑,心痛、胸悶氣短、乏力均較前明顯改善,睡眠不佳,前方去白乾參,加西洋參10g,合歡皮15g,延胡索10g,繼服14劑。

2009年4月14日三診:心前區疼痛未再發作,胸悶氣短乏力亦不明顯,守上方繼服14劑以鞏固療效。

案2

劉某,男,60歲,鄭州市人。2009年5月5日初診。

自述心前區憋悶疼痛,胸悶氣短,動則尤甚,倦怠乏力,行走不到50米就會發作心絞痛。冠脈造影提示:AM90%,OM199%,OM299%,建議放置冠脈支架。本人不願接受,遂來李老處尋求中醫治療。觀其舌質暗紅,脈象沉細。辨證:氣陰兩虛,脈絡瘀阻。治則:益氣養陰,化瘀通脈。

處方:紅參8g,寸冬15g,五味子10g,枸杞子15g,黃精15g,丹參18g,桂枝4g,茯神10g,酸棗仁15g,遠志10g,節菖蒲10g,延胡索10g,檀香10g,薤白10g,炙甘草5g,山楂15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另以紅參、藏紅花、三七磨細粉,裝0號膠囊,每日3次,每次3粒,口服。

2009年5月26日二診:服上藥14劑,心前區疼痛消失,可行走500米左右,但活動後有胸悶。前方改紅參為10g,另加龍齒15g,川芎8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停服膠囊。

2009年7月25日三診:上藥間斷服用40劑,心前區疼痛未發,活動量加大,可從事一般家務勞動。停用中藥煎劑,改服首診之膠囊善後。

氣滯、血瘀、寒凝、痰濁均可誘發冠心病,這些理法方藥不得不知!


案3

李某,男,86歲,2009年7月21日初診。

慢性氣管炎病史20餘年,高血壓、冠心病病史9年,冠脈支架置入四枚。一年前開始出現心前區及後背部發冷,穿衣亦不能緩解,來診時雖天氣炎熱仍身穿毛衣。自述心悸胸痛,呼吸困難,自汗,精神不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辨證:胸陽痺阻,脈絡不通。治則:溫補心陽,宣痺通絡。

處方:白乾參10g,白朮10g,茯苓15g,澤瀉15g,桂枝6g,川樸10g,附子10g,酸棗仁15g,節菖蒲10g,遠志10g,龍齒15g,麻黃根9g,檀香10g,薤白10g,丹參15g,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另以紅參、藏紅花、三七磨細粉,裝0號膠囊,每日3次,每次3粒,口服。

2009年8月1日二診:服上藥10劑,心前區及後背部發冷明顯減輕,已經脫下毛衣,出汗較前減少,仍有心悸、胸悶、氣短,舌脈同前。前方去澤瀉,加黃芪20g,砂仁8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所配膠囊繼服。

2009年8月25日三診:服上藥14劑,心悸、胸悶、氣短均明顯改善,囑其繼服湯藥以鞏固療效。處方:紅參10g,五味子10g,寸冬15g,黃精15g,山茱萸18g,桂枝6g,附子12g,酸棗仁15g,節菖蒲10g,龍齒18g,麻黃根9g,檀香10g,薤白10g,丹參15g,黃芪25g,炙甘草6g。


討論

冠心病患者多年老體弱,氣陰虧虛。陽氣不足,則鼓動無力,使血行遲緩,心脈不暢,胸陽痺阻,故心痛胸悶時作;陰血不足,則血脈失充,氣血不能榮運周身,則氣短乏力。治當益氣養陰,化瘀通脈。臨證之時,當根據正氣的強弱,陰陽氣血的盛衰,氣滯、血瘀、寒凝、痰濁的不同而辨證施治。

案1為氣陰兩虛,氣虛偏重,故方中重用黃芪、白乾參以益氣養心。案2為氣陰兩虛,而血瘀偏重,故方中用紅參、枸杞子、黃精益氣養陰;重用丹參、延胡索、山楂活血化瘀,疏通心脈。案3為心陽虛甚,故重用附子、桂枝溫通心陽,通脈散結。

冠心病患者多因心陽衰竭而致死亡,尤以冬季嚴寒、黎明陰盛之時居多,故李老治療冠心病,既重視活血以通脈,更重視心陽的強弱。李老認為,如心陽強盛,雖心臟功能不全,或血管狹窄,亦可使心臟供血不致衰竭;如心陽衰弱,雖心臟血管狹窄不甚,亦可因心陽虛弱而致氣虛血瘀而促使衰竭。因此在治療冠心病時,李老主張在辨證的基礎上使用助心陽之品,以使心臟鼓動有力,血行通暢。冠心病特別是心肌梗死,雖有氣陰兩虛、氣虛血瘀、痰溼阻滯、氣滯血瘀等不同辨證分型,但在隨證治療時,更需時刻注意心陽。李老在臨證中善用桂枝、薤白、人參、黃芪等,同時注意用檀香、節菖蒲等寬胸利氣,通陽宣痺,促進血液流暢,這在冠心病治療中有助於改善胸悶、氣短、心絞痛以至心衰,常收到非常顯著的效果。李老還強調,在用助陽藥的同時,應注意顧心陰,以達“陰中求陽”、陰陽平衡的目的。

好書介紹


氣滯、血瘀、寒凝、痰濁均可誘發冠心病,這些理法方藥不得不知!


《國醫大師李振華學術傳承集》

本書系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及其弟子所編寫。全書主要分為三部分:上篇學術思想篇,總結李老的學術觀點、養生思想、用藥特色等。中篇臨證經驗篇,結合一些典型案例,介紹李老治療脾胃病及疑難雜症的經驗。下篇跟師感悟篇,收錄傳承人在醫術、醫德、學醫方法等方面的學習體會。本書理論與實踐兼顧,可供中醫臨床人員、碩博士研究生提高理論認識與診治能力參考學習。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國醫大師李振華學術傳承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鄭生,郭文,郭淑雲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