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旅遊+扶貧”建出“四個好”鄉村

——江州區新和鎮創新模式推進鄉村建設側記

趙玉萍

“生活越來越好,村裡就跟城裡一樣!不忙時我們就到這兒來看書、打球,學習一些種植養殖技術,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這個場所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好處。”江州區新和鎮卜花村村民馬慶之說。

走進新和鎮的卜花村、那顏村,乾淨整潔的村級文化活動服務中心讓人眼前一亮,村裡的培訓室、講習所、大榕樹棵堂、多功能活動室、圖書室、棋牌室、舞臺、宣傳欄、球場等應有盡有,讓人耳目一新。

新和鎮交通區位優越,地處中國廣西與越南的邊境,是南寧通往越南陸路通道的樞紐鄉鎮,也是廣西西部通往雲南的重要集鎮,可在1小時內通邊、達海,交通極為便利,素有“中國第一甜鎮”美譽。地理資源豐富,農民人均耕地面積8.7畝,全鎮種有17萬畝甘蔗,人均產蔗28.8噸、產糖3.58噸,是全國人均產蔗最高、產糖最多的鄉鎮。目前,鎮區內具有得天獨厚的黑水河景觀和壯族“三月三”、豐收節民俗民風活動,具有極高的文化旅遊開發價值。蘭山村那畫山岩畫位於廣西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遺產區內,於2016年7月15日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填補了中國巖畫類世界遺產名錄的空白,是古駱越民族的文化結晶和藝術瑰寶。新和鎮圍繞“一根蔗、一條河、一朵花、一頭牛、一座城”為主線,落實以蔗糖文化、生態田園、農牧業為主旅遊重大項目,打造生活“甜蜜”、休閒愜意的甜蜜小鎮。

近年來,新和鎮以鄉村振興為導向,緊緊依託鎮域文化旅遊特色優勢,探索走出了一條“黨建+旅遊+扶貧”助推“四個好”鄉村建設的新路子。尤其是將易地扶貧移民搬遷和拉大鎮域框架相結合、將脫貧致富與文化旅遊產業相結合,從原來的產城分開,結合產業發展,將老鎮區、新鎮區、景區、農業示範區和工業區連成一個整體,達到了產城融合的目標。

江州區新和鎮興和家園扶貧移民安置點位於崇靖高速公路旁,距離新和鎮黑水河景區2公里,安置點佔地面積559.33畝,總投資12億元,建設移民搬遷安置房3000套,為下一步“融合式”旅遊服務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安置點水、路、電、氣以及綠化、亮化等設施建設已經完工,已經有1600多戶貧困戶陸續搬遷入住,新和鎮積極引導廣大群眾依託“黑水河”旅遊景區,大力發展農家樂及景區配套服務等產業,形成了新和鎮一個新的旅遊文化、餐飲娛樂街區,走出了一條“黨建+旅遊+扶貧”的新路子。

新和鎮黨委積極探索“黨建+旅遊+扶貧+’四個好’鄉村建設”發展模式,落實一個好的支書、一個好的村“兩委”班子、一個好的黨員隊伍、一套好的自治管理辦法,大力實施村級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通過懸掛標語、張貼橫幅、上門宣傳、發放宣傳資料、檢查評比等方式,營造人人參與環境治理,共建和諧美麗家園的濃厚氛圍。那顏村那顏屯位於新和鎮西北部,近年來,該村“兩委”班子在黨支部引領下,大力實施“黨建+旅遊+美麗鄉村建設”,先後在那顏屯修建600m²的文化休閒廣場一處,500m²的荷花池一處,硬化村道路2300米,修建排水渠900米,栽植柚木、黃花梨等各類苗木800餘棵,安裝路燈36盞,旅遊公廁一座,民宿32間,對每家農戶免費發放垃圾箱80個,安排公益環保員對垃圾進行統一收集處理,打造美麗鄉村建設。那顏村獲自治區“綠色村屯”、崇左市“四個好”宜居鄉村等榮譽稱號,目前新和鎮被列為江州區整鎮推進“四個好”宜居鄉村試點鄉鎮,全鎮70個自然屯正在穩步推進創建工作。

2018年,新和鎮黨委、政府充分發揮村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在全鎮範圍內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活動10次,參與群眾達6000人次,出動機械車輛12臺次,清理死角520餘處,清運垃圾160多噸,清理水溝68處5200多米,拆除亂搭亂建、佔道經營30戶。新建花壇21個;栽植綠化苗木2萬餘株;設置垃圾傾倒指示牌25處,全鎮完成長320米,寬3米的道磚鋪設,新建文化牆388米,全鎮環境衛生整治達到全覆蓋,鎮域面貌煥然一新。通過環境衛生整治,村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群眾宜居幸福指數得到明顯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