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旅游+扶贫”建出“四个好”乡村

——江州区新和镇创新模式推进乡村建设侧记

赵玉萍

“生活越来越好,村里就跟城里一样!不忙时我们就到这儿来看书、打球,学习一些种植养殖技术,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这个场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江州区新和镇卜花村村民马庆之说。

走进新和镇的卜花村、那颜村,干净整洁的村级文化活动服务中心让人眼前一亮,村里的培训室、讲习所、大榕树棵堂、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棋牌室、舞台、宣传栏、球场等应有尽有,让人耳目一新。

新和镇交通区位优越,地处中国广西与越南的边境,是南宁通往越南陆路通道的枢纽乡镇,也是广西西部通往云南的重要集镇,可在1小时内通边、达海,交通极为便利,素有“中国第一甜镇”美誉。地理资源丰富,农民人均耕地面积8.7亩,全镇种有17万亩甘蔗,人均产蔗28.8吨、产糖3.58吨,是全国人均产蔗最高、产糖最多的乡镇。目前,镇区内具有得天独厚的黑水河景观和壮族“三月三”、丰收节民俗民风活动,具有极高的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兰山村那画山岩画位于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遗产区内,于2016年7月15日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是古骆越民族的文化结晶和艺术瑰宝。新和镇围绕“一根蔗、一条河、一朵花、一头牛、一座城”为主线,落实以蔗糖文化、生态田园、农牧业为主旅游重大项目,打造生活“甜蜜”、休闲惬意的甜蜜小镇。

近年来,新和镇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紧紧依托镇域文化旅游特色优势,探索走出了一条“党建+旅游+扶贫”助推“四个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尤其是将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和拉大镇域框架相结合、将脱贫致富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从原来的产城分开,结合产业发展,将老镇区、新镇区、景区、农业示范区和工业区连成一个整体,达到了产城融合的目标。

江州区新和镇兴和家园扶贫移民安置点位于崇靖高速公路旁,距离新和镇黑水河景区2公里,安置点占地面积559.33亩,总投资12亿元,建设移民搬迁安置房3000套,为下一步“融合式”旅游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安置点水、路、电、气以及绿化、亮化等设施建设已经完工,已经有1600多户贫困户陆续搬迁入住,新和镇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依托“黑水河”旅游景区,大力发展农家乐及景区配套服务等产业,形成了新和镇一个新的旅游文化、餐饮娱乐街区,走出了一条“党建+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新和镇党委积极探索“党建+旅游+扶贫+’四个好’乡村建设”发展模式,落实一个好的支书、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一个好的党员队伍、一套好的自治管理办法,大力实施村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通过悬挂标语、张贴横幅、上门宣传、发放宣传资料、检查评比等方式,营造人人参与环境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家园的浓厚氛围。那颜村那颜屯位于新和镇西北部,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在党支部引领下,大力实施“党建+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在那颜屯修建600m²的文化休闲广场一处,500m²的荷花池一处,硬化村道路2300米,修建排水渠900米,栽植柚木、黄花梨等各类苗木800余棵,安装路灯36盏,旅游公厕一座,民宿32间,对每家农户免费发放垃圾箱80个,安排公益环保员对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打造美丽乡村建设。那颜村获自治区“绿色村屯”、崇左市“四个好”宜居乡村等荣誉称号,目前新和镇被列为江州区整镇推进“四个好”宜居乡村试点乡镇,全镇70个自然屯正在稳步推进创建工作。

2018年,新和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10次,参与群众达6000人次,出动机械车辆12台次,清理死角520余处,清运垃圾160多吨,清理水沟68处5200多米,拆除乱搭乱建、占道经营30户。新建花坛21个;栽植绿化苗木2万余株;设置垃圾倾倒指示牌25处,全镇完成长320米,宽3米的道砖铺设,新建文化墙388米,全镇环境卫生整治达到全覆盖,镇域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环境卫生整治,村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宜居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