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是怎么火起来的,竟然具有这样的偶然性?

狄仁杰是怎么火起来的,竟然具有这样的偶然性?

狄仁杰是怎么火起来的,竟然具有这样的偶然性?

狄仁杰是怎么火起来的,竟然具有这样的偶然性?


狄仁杰,唐代政治家,以清廉公正、断案如神闻名于世。和包公不同,中国戏曲中关于狄仁杰的曲目很少,所以狄仁杰完全是通过电影、电视剧“走红”的。

作为配角的宰相

作为武唐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凡有狄仁杰的电视剧、电影里一般都有武则天。反过来,有武则天的电视剧、电影里一般也少不了狄仁杰。1939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出品、方沛霖执导的电影《武则天》是华语影坛第一部关于武则天的电影,其中就出现了狄仁杰的角色。影片中,徐敬业起兵造反,作为当朝宰相的狄仁杰为武则天出谋划策。所以,狄仁杰是以配角政治家的形象初登荧幕的。1967年,邵逸夫、利孝和成立了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经营免费电视频道的播放,极大地推动了电视在香港的普及。目前能看到的华语电视剧中最早的狄仁杰形象出现于1984年版的《武则天》中。剧中的狄仁杰仍然是政治家、武则天的幕僚。一年后,我国台湾地区跟风拍摄了一部更有名的武后剧《一代女皇》。这部剧随后被引进大陆,在各大电视台联播数十次,造成收视轰动,于是就引出了1995年刘晓庆版的《武则天》。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掀起了第一波“武则天热”。

在武则天的影视世界中,狄仁杰只是一位配角政治家。尽管如此,这时狄仁杰的形象其实更符合史实。官方史书关于狄仁杰参与司法审判的明确记载只有一句:“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一万七千人什么概念?如果全年无休连轴转,平均每天要判决四十六人。这样看来,狄仁杰果真断案入神?可事实并没有那么神奇。狄仁杰并不是大理寺的最高长官大理寺卿。而是大理寺丞,主要负责地方司法案件的复审工作,简言之,就是每天进行书面审理。尽管是个六品职位,但毕竟是46岁的狄仁杰首次调入中央,所以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废寝忘食的工作,由此也获得上级的赏识,很快就离开大理寺调任侍御史,从此与大理寺再无干系。狄仁杰一生为官,两次担任宰相,他不仅是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政权的左右手,还是恢复李唐江山的股之臣。在狄仁杰的政治生涯中,在大理寺的这段复审工作或许只能用平淡无奇来形容。

1986年,太原电视台播出了一部以狄仁杰为主角的电视剧《狄仁杰断案传奇》。他是直接根据著名的汉学家、荷兰人高罗佩的代表作《大唐狄公案》改编完成的。1947年,第二次到荷兰驻日本大使馆工作的高罗佩在东京街头的一家二手书店偶然看到了一部清代公案传奇《狄公案》。高罗佩发现,中国公案传奇与西方侦探小说相比,往往缺少悬疑,破案过程总是有超自然力量的介入,对罪犯如何受到极刑有很详细的描写,这些特征对于西方读者而言都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把《狄公案》翻译成英语之后,他开始尝试按照西方侦探推理小说的方式重写狄公案。从1957年的《迷宫案》开始,到1968年的《黑狐狸》,整个系列包括16部中长篇和8部短篇,全书约130万字,合称为大唐狄公案。对于西方读者而言,这套书既有他们熟悉的福尔摩斯式的悬疑,又有来自东方的神秘感,所以风靡一时,先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西方世界,“Judge Dee”被称为“中国的福尔摩斯”,狄仁杰在海外的知名度远超包青天。

1980年,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读研究生的赵毅衡在北京图书馆读到了《大唐狄公案》的英文原著,并首先撰文向中国读者介绍此书。而后,赵毅衡的同学陈来元、胡明以及陈来元的夫人李惠芳等译者花费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大唐狄公案》这部巨著的翻译。1986年《狄仁杰断案传奇》呈现出来的就是陈来元、胡明译本为基础的“回乡故里”的新狄公。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开篇就解释了只能进行书面审理的大理寺丞狄仁杰为何能够走出大理寺。狄仁杰的朋友好奇的问:“放着京都六品大理寺丞不做,偏要自行外放,到那边远的蓬莱县充个小小的县令?”狄仁杰回答:“久居京都审理大案,仅是一堆堆纸上官司,实在乏味,趁着筋骨未老,四方走走,看看民间真情,练练独处机宜的本事岂不是更有情趣。”离开了大理寺,也就离开了官方史书。剧中五个故事,玉珠串、黄金案、莲花池、断指记、四漆屏均来自高罗佩的小说。同一年,济南电视台也根据《大唐狄公案》的译本拍摄了四集电视剧《狄公案》。也就在那一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根据《四漆屏》拍摄了第一部以狄仁杰为主角的华语电影《血溅画屏》。198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影片《狐狸迷案》甚至把高罗佩的《黑狐狸》搬到了民国时期,讲述了上海大学生被狐狸咬死的离奇故事。《大唐狄公案》在80年代中后期的影响可见一斑。

从这几部作品开始,影视剧中的狄仁杰终于走出了武则天的阴影,开创自己的影视天地,从作为配角的政治家蜕变为作为主角的侦探式法官。狄仁杰的走红其实有些偶然因素,因为《狄公案》并非清公案小说里的佼佼者。如果当初高罗佩在东京街头看到的是《施公案》,那么今天最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法律人物可能就是施世纶了。

因经费不足,1986年的《狄仁杰断案传奇》只拍了14集,10年后又补拍了50集。尽管两次拍的加在一起共64集,前后播出了十几年,但无奈遇到了红遍90年代的包青天。与包青天相比,刚刚从欧洲“回归”的狄仁杰有点水土不服,他真正热起来要等到2004年播出的由梁冠华主演的《神探狄仁杰》。其导演兼编剧钱雁秋完全没有参考高罗佩的小说,而是另起炉灶,自编剧本。从高罗佩的《狄仁杰断案传奇》到钱雁秋的《神探狄仁杰》,从断(审理)到探(侦查),一字之差,狄仁杰已经由“法官”彻底转型为“神探”。也正是这个系列,狄仁杰的形象开始不断地被神话。从宰相到法官再到侦探,尽管有偶然的因素,但也反映了中国影视产业的娱乐化特点。

与《神探狄仁杰》有关的还有所谓的元芳体:元芳,你怎么看?“元芳体”的流行,只能证明很多人根本没有看过这部剧。在100多集的故事中,你很难能后听到“元芳,你怎么看?”,换言之,在《神探狄仁杰》系列中,狄仁杰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只是偶尔说过“元芳,说说你的看法”“依你之见呢。”所以“元芳体”其实就是网友恶搞的产物。不过,李元芳成为网络流行语确反映了《神探狄仁杰》的里程碑意义:狄仁杰正在或者已经超越包青天,成为中国古代法律的最大IP。狄仁杰彻底流行开来,出现了各种版本的作品。比如,《神探狄仁杰前传》《盛世仁杰》《少年神探狄仁杰》等作品。胡适在《三侠五义》序言里曾提到,包公“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 。意思是说,民间传说将各种各样的断案故事都映射到包公身上。按照这种比喻,影视中的狄仁杰也是一个箭垛,而且直径更大。2015年的网剧《名侦探狄仁杰》甚至出现了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的桥段。

真正使狄仁杰格局广阔的要数2010年有徐克执导的《狄仁杰通天帝国》。它完全突破了过去狄仁杰影视作品的推理悬疑的类型,变成了一部集剧情、动作、悬疑、犯罪、古装于一身的带有众多类型元素的商业大片。狄仁杰在这里边简直无所不能,文物兼备,甚至还掌握了高明的易容术,几根

针就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形象,比金庸、古龙的武侠中易容之术更加神户其神,2013上映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续集《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甚至又增加了科幻的元素。比如,深海中的鳖皇的形象显然受到了好莱坞怪兽电影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它的美学实践呈现了更为多元复杂的文化融合,是与武打、武侠、探案、悬疑、魔幻,灾难等中西电影类型的叠加。《深都龙王》片尾海爆出了包括《狄仁杰之黄金卷轴》《狄仁杰之通灵神宫》《狄仁杰之夺命盛宴》《狄仁杰之昆仑金顶》《狄仁杰之九鼎神珠》等在内的23幅概念图,每一幅都是一部电影构思。如果四年拍一部,狄仁杰的故事至少能拍到22世纪。从《通天帝国》到《深都龙王》再到去年上映的《四大天王》,徐克打造的以狄仁杰为主角的电影序列刚刚拉开序幕。文武兼备、风流倜傥的狄仁杰简直就是中国版的“007”。

曾几何时,高罗佩笔下的狄仁杰成了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的窗口,通过陈来元等人的译著,狄仁杰从西方回归故土,并经过一部又一部的影视作品为国人所熟知,狄仁杰所代表的追求正义、大无畏的精神同时获得了东西方观众在心里和价值观上的认同,最后,徐克将中国式的侠骨柔情倾注到狄仁杰的身上并将其再次推向世界。狄仁杰形象的影视进化似乎也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一个时代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