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存款”受青睞,民營銀行創新”求生”

在銀行理財收益率跌至一年半以來新低、互聯網貨基收益率跌入“2”時代之際,收益率高達4%的存款創新產品——“智能存款”,憑藉高收益和高流動性,備受投資者青睞。

目前,已經有近10家民營銀行相繼推出了智能存款產品,微眾銀行“智能存款+”、網商銀行的“定活寶”、富民銀行的“富民寶”、藍海銀行的“藍寶寶”等都是這類產品的代表。

無論是相比一般定期存款還是活期存款,智能存款都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從4%到5.5%不等的“提前支取利率”,讓智能存款這一創新產品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在存款大戰如火如荼的年末,高利息背後有無“潛在風險”備受爭議,也被央行“窗口指導”。

那麼,如何來看待民營銀行這一存款產品創新?智能存款的生命力在哪裡?

高收益“爭議”

作為最近興起的一種網絡銀行攬儲工具,智能存款產品之所以如此受關注,源於其相比於傳統銀行存款有如下三大優勢。

首先是門檻低。這類產品的定期存款期限1年到5年不等,起存金額50~100元,追加沒有限制,門檻相較其他銀行定期存款更低。

其次是收益高。智能存款的推出主力是民營銀行,大部分產品的利率都超過了4%。

最後是流動性好。智能存款支持隨時支取,並且有較高的“提前支取利率”,最高超過4%。而一般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只有活期存款的極低收益。

“智能存款”受青睞,民營銀行創新”求生”

微眾銀行“智能存款+”

相比活期存款,智能存款的利率更高,利率隨著存入時間的長度而上升。比如,某民營銀行給出的智能存款,只要超過1個月,年化收益率就可以達到4%以上。有些產品還可以每日獲得收益,和貨幣基金類似。

相比定期存款,智能存款的流動性更好,只要客戶想取隨時都能取,並且按存入時間的最高檔計息。

以微眾銀行的“智能存款+”為例,該產品為5年期定存產品,但存得越久利率越高。存款時間在1個月內、1-3個月、3-6個月、6個月-1年、1年-5年的智能存款,對應的提前支取利率分別為2.8%、4%、4.3%、4.4%、4.5%。

那麼“智能存款”是如何實現那麼高的“提前支取利率”的呢?

其實,這筆定期存款並沒有消失,而是收益權出現了轉讓。即如果客戶要提前支取存款,銀行會將客戶未到期的定期存款收益權轉讓給第三方機構,從而讓客戶實現“隨存隨取”的模式,實現了“定期存款活期化”。

當資金到期後,銀行將再將部分定期存款利息分給第三方機構。這些機構包括了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信託公司等。

“智能存款”受青睞,民營銀行創新”求生”

網商銀行“定活寶

正是這個較高收益的“提前支取利率”,引來市場對智能存款的一些擔憂:如有無“流動性風險”隱憂,以及監管態度並不明朗。

從流動性風險來看,爭議焦點是銀行在客戶大量提前支取後,是否會出現沒有第三方機構購買。不過,從目前合作的第三方機構來看,一家銀行基本上對應了多家機構,並非不可控。

從兌付風險看,智能存款是銀行法定存款,本金安全有保障。民營銀行擁有“銀行”牌照,本身就是稀缺資源,而民營銀行的負債結構也在越來越多元化,這一層也不必擔心。

實際上,在設計這類產品的時候,不少銀行也用額度來做總體規模的控制。同時,銀行有非常嚴格的“流動性風險”指標,保障這一存款創新產品的高安全性。

不過,據財聯社報道,近期央行對智能存款進行了窗口指導。雖然沒有完全叫停相關業務,但這種存款未來可能會限量限價。

對智能存款的規範也是必然趨勢。在風險提示方面、產品真實結構的披露方面,還有很多待改進。例如,部分民營銀行並未披露其產品是轉讓第三方機構的具體操作,在風險提示方面也並不明顯。

產品創新“求生”

智能存款這一產品創新有怎樣的源動力?

其背後是利率市場化的產品創新。利率市場化的核心,在於存款利率的市場化,存款活期化也是大勢所趨。

據天風證券統計,截至2017年末,上市銀行3個月至1年、1年至5年這兩個期限的存款佔比,相比2016年普遍下滑,3個月以內的短期存款佔比整體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銀行存款呈現活期化的趨勢。

而民營銀行規模小、創新意識足、體系靈活,是利率市場化最好的試驗田之一,智能存款也是民營銀行突破自身發展困境的創新。

從2014年試點啟動至今,四年時間民營銀行已經成立了17家。不過,民營銀行自誕生起,並沒有過得順風順水,相反,一直遭遇困境。

民營銀行最大的困境之一是負債。眾所周知,存貸業務是銀行的基本業務,但是縱觀民營銀行發展的這幾年,由於網點以及品牌知名度等問題,一直都存在存款難題。

在解決負債難題上,民營銀行發展之初,主要依賴股東資金以及同業負債,2016年部分民營銀行的同業負債超過70%。隨著監管對銀行同業負債“不得超過銀行負債總額的三分之一”的政策實施以及嚴格檢查,民營銀行亟需改變對同業負債的高度依賴。

“智能存款”受青睞,民營銀行創新”求生”

例如,2017年微眾銀行同業負債佔比從2016年的85%下降到2017年的61%。不過,在控制同業負債佔比的同時,吸收存款並未出現大幅度的上升。微眾銀行的客戶存款佔比也僅7.27%,較2016年底微降。

輕金融發現,吸收客戶存款的負債佔比下降的並非只有微眾銀行一家:2017年末,網商銀行客戶存款負債佔比為34.22%,同比下降6.31個百分點;溫州民商銀行客戶存款負債佔比為67.94%,同比下降7.7個百分點。

民營銀行設立之初定位於差異化,其業務範圍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得民營銀行在吸收公眾存款上相對困難。尤其是在銀行拉存款普遍困難、競爭激烈的今天,民營銀行拉存款更是“難上加難”。

實際上遠程開戶以及“一行一店”等政策目前並未放開,這使得民營銀行在獲客以及客戶黏性上並不強大。可以說,除了微眾和網商,多數民營銀行都步履艱難,無法招攬客戶、形成規模。

民營銀行要想突破當前的經營模式困境,只有更快、更好地做出改變和創新才能穩健地生存下去,最好的途徑之一是靠產品創新另闢蹊徑。

在產品創新上,民營銀行的特殊模式也決定了其只能更多依賴互聯網,雖然有一定的技術門檻但成本相對傳統線下低。所以,民營銀行也理應有不同於傳統銀行的定價模式。

近幾年,銀行攬儲工具層出不窮。從同業存單、結構性存款,到如今大額存單、協議存款和智能存款,都成為銀行的攬儲工具。智能存款只是創新工具的一種,符合了用戶存款活期化的需求,代表了銀行業的一種發展趨勢。

對於民營銀行來說,“智能存款”這種業務模式一方面可以獲得長期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還可以獲得存款和貸款客戶。民營銀行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規範中前行

雖然智能存款“看起來很美”,然而,發展時間較短,民營銀行品牌知名度不高,非互聯網群體還未享受到這一創新產品,使得目前各家銀行的此類產品銷售規模不大。

作為一款創新與爭議並存的產品,該如何客觀評價智能存款?

“銀行獲得了穩定的負債、消費者獲得了高收益的儲蓄、第三方獲得了息差,皆大歡喜。”談到智能存款時,一位券商分析師如此評價。

就拿提前支取來說,如果消費者存入一筆智能存款,假如市場能接受的3年期資金利率是4.5%,如果在3個月時消費者要支取本息,這筆存款的收益權就會被轉讓給第三方機構,第三方機構支付本金和4%的利息支付給消費者,等到3年到期的時候可以獲得0.5%的利差。

可以看到,智能存款並不是洪水猛獸。對於新興事物,合規和安全性永遠是生命線,但是也不必帶著有色眼鏡和一棒子打死的心態。

作為一款實現了多贏的產品創新,應該給予民營銀行和智能存款更多的發展和創新空間。

“民營銀行還是個孩子,改革也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要確保改革不出問題,就要運用勇氣和智慧,推進並不斷完善差異化監管措施,確保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促進民營銀行的發展。”2016年,原銀監會城市銀行部凌敢曾如是說。

當然,民營銀行“還是個孩子”,並不能當做民營銀行觸碰風險底線的藉口。但是民營銀行的發展還需要市場和監管有“試錯”的容忍度。

在鼓勵民營銀行創新方面,銀保監會也曾表示會推進“一行一策”,好貼近民營銀行發展的訴求,“扶上馬、送一程”。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支持民營銀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穩健發展。

智能存款就是這樣一種大膽而有意義的創新工具。在合規、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期待這一創新產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