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超級隧道”變過山車?解決擁堵難題的終極方案在這

超級隧道、火箭、太陽城、電動車……去火星齊全了,什麼?!你還堵在小區門口

埃隆·馬斯克在洛杉磯遭遇了堵車,於是“任性版“鋼鐵俠有了Boring Company,試圖通過打造一個“超級隧道”網絡來改變交通擁堵的問題,( boring除了“無聊”還有“鑽孔”的意思,長姿勢)。12月18日晚馬斯克邀請了一些客人和媒體成員免費試乘位於洛杉磯的首條隧道。然而,首批幸運兒體驗後的反饋卻是顛簸、頭暈、不舒服。這次試乘儼然變成了一次“真香警告”, 而不是此前馬斯克說的“在城市裡瞬間移動”。更糟的是,馬斯克想解決擁堵的想法有個致命的漏洞。

馬斯克“超級隧道”變過山車?解決擁堵難題的終極方案在這

看到這個隧道,是不是讓你想到地鐵?城際鐵路?更像軌道上用平板拖車拉著一輛Tesla。據說未來是以一個廂式車運送自行車和行人為主——嗯,越聽越像高速地下鐵,或者中低速磁浮列車。(高速磁浮時速400+公里,秒超!)

馬斯克“超級隧道”變過山車?解決擁堵難題的終極方案在這

當然,馬斯克敢想敢做,敢做能做的行事風格再次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如果能進一步改進乘坐體驗,並實現網絡化,“馬斯克過山車”可能有希望成為行人、汽車點對點移動時的快速通道,節省移動時間,提高一些效率。

但是,馬斯克隧道的最大問題是,他並不能真正解決城市的交通擁堵。我們來demo一下,開車到地鐵站,噢不對,是隧道站,搭乘馬斯克擺渡車,到達目的地。聽上去跟P+R的理念沒啥本質區別。但是,這個場景,放到很多已經擁擠不堪的大城市,很難對擁堵狀況有什麼幫助。再想象一下,超級隧道用來運送電動車,出發站附近的交通會變成新的擁堵點,到達站附近等待融入城市交通的車輛排長龍,交通會變成另一堆“jam”。

你以為,美美的場景是這樣的:

馬斯克“超級隧道”變過山車?解決擁堵難題的終極方案在這

實際上,場景可能是這樣的:

馬斯克“超級隧道”變過山車?解決擁堵難題的終極方案在這

至於運人,在沒解決嘔吐問題的情況下,80-120公里的地鐵可能更能讓人接受。雖然擠一點,但還能愉快地吃個雞。東京地鐵是全球最繁忙最高效的地鐵網絡,馬斯克的高速隧道網絡如果要建成這樣,恐怕不是一天。因為它是這樣的:

馬斯克“超級隧道”變過山車?解決擁堵難題的終極方案在這

沒有做過一天城市管理者的馬斯克自然也不太能理解,為什麼居民要投訴抗議他挖隧道,畢竟,他的火箭大部分都是在荒島上測試的。但即使是太平洋中,高速穿梭的沙丁魚們也肯定不是靠特殊的隧道來避免擁堵和碰撞的。

馬斯克“超級隧道”變過山車?解決擁堵難題的終極方案在這

但一個城市,與其說是地理概念,不如說是人與人的社會組織形式,顯示了一種相互作用的方式。馬斯克的單點技術的創新,並不能立刻拿來解決城市性的問題,這是超級隧道的侷限性。

要真正解決“擁堵”這一全球性問題,必須通過系統性的整體方案,從人出發,統一車、路、城,通過系統性的整體方案改變人類未來出行的模式。有一家出行科技創新企業已經給出了答案,他們提出了智能汽車、智捷交通、智慧城市的三智戰略。在華人運通的三智戰略裡,打造“智捷交通”就是構建一個智慧的交通網。

馬斯克“超級隧道”變過山車?解決擁堵難題的終極方案在這

與“超級隧道”不同的是,“智捷交通”能利用現有的交通網絡、道路設施,充分運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移動互聯網等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為交通運輸提供系統性服務。可通過路端感知,雲端決策,車端控制,提前為車輛提供最佳的出行方案,在提升出行效率的同時還能為行車安全提供最佳保障,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從而進一步避免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二次擁堵。這種極具未來感的規劃和技術有一種令人茅塞頓開的感覺。

馬斯克“超級隧道”變過山車?解決擁堵難題的終極方案在這

不要以為“智捷交通”遙不可及,華人運通的“智路”項目已經在江蘇鹽城落地,華人運通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基於車路協同的L4量產智能自動駕駛系統的車輛也已經在封閉道路完成了超過100,000公里的測試。很快就能看到智能車+智能路的現實版,相信這是比超級隧道更接近未來出行的解決模式。

任性地解決一個人的移動痛點,還是解決大多數人的出行問題?答案很明顯。這關乎社會效率,也關乎每個人的最大利益。

電動車、太陽能、火箭、超級隧道,去火星都齊了,快來!……什麼?!你還堵在小區門口?

好吧,你真的應該“三智“一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