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貨節”折扣背後的經濟學

“年貨節”折扣不斷

眼看到了年底,各大電商平臺都瞄準了年前最後一波“撈金”的機會,紛紛推出了年貨節優惠活動。如淘寶和天貓平臺的大部分商品除了價格較以往略有下調以外,用戶還可以領取金額不等的平臺紅包和店鋪優惠券,在此雙重力度的基礎上,用戶還可享受平臺的每滿300減30,每滿200減10的跨店津貼活動;而京東的優惠力度更是一點不亞於淘寶、天貓,主會場針對不同品類的商品,設定了額度不等優惠活動,如部分個護類商品滿199減100,年貨類食品滿299減150等等。各大優惠活動足以讓消費者眼花繚亂。


“年貨節”折扣背後的經濟學

天貓商城優惠活動截圖

“年貨節”折扣背後的經濟學

京東商城優惠活動截圖


仔細觀察近兩年淘寶、天貓的一些優惠活動,會發現今年的優惠與往年相比,跨店滿減算得上是一種別具新意的玩法。不少用戶覺得這種優惠形式變相增大了減免力度,而也有部分用戶覺得這樣的方式會讓他們為了滿減去湊單,而為湊單購買的商品,可能是他們暫時並不需要的,這就會降低購物體驗。

其實,在各種優惠的背後,平臺都在儘可能地實現對用戶的偏好、需求進行細分,實現價格歧視,以剝奪更多的消費者剩餘(消費者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這些商品的實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從而帶來更多的利潤。

背後的經濟學

每次優惠的背後,都有強大的算法作為支撐,而這種表現形式,則有經濟學來加持。

1、摸準消費者購買心理

在各大電商平臺中,店鋪不僅會參加平臺優惠活動,而且也有自身的店鋪活動。比如服飾類店鋪,往往會推出分級折扣,買兩件打的折扣力度更高,而三件的折扣力度則是大於購買兩件的折扣力度。正是商家摸準了消費者購買心理,才會推出這種優惠活動。大部分消費者想購買某件商品時,由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消費者從第一件商品的購買中所獲得的效用是最大的,但隨著購買數量的上升,消費者滿意程度的增加量呈遞減趨勢,甚至為負。商家便是盯準了這一點,才推出分級折扣,刺激消費者購買多件商品,進一步剝奪消費者剩餘。

2、對於不同品類的商品,自然做到了折扣有度

對於消費者而言,不同品類的商品需求價格彈性(度量了需求量對於價格的敏感性)不同。通過彈性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瞭解到,當一件商品價格上升/降低時,對該產品消費者會減少/增加多少購買。當價格彈性的絕對值大於1時,表明商品需求量百分比下跌要大於價格的百分比上漲,即該類商品是富有彈性的,當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時,消費者可能不會選擇購買該商品。而當價格彈性的絕對值小於1時,該商品是缺乏彈性的,當價格上漲時,消費者仍然會為這類商品買單。

根據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需求程度可以將商品大體上分為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等。其中,生活必需品(柴米油鹽等)的需求彈性較小,而奢侈品的需求彈性較大。服裝品類一般屬於耐用品,但隨著而今時尚風向的飛速轉變,服飾也就成了快消品,需求彈性變相增大。於廠商而言,需求彈性較大的商品,價格稍有下降,需求量便會大幅上漲,廠商因降價導致的需求量上漲帶來的收益的增加會高於因價格降低而減少的收益量,因此,對於富有彈性的商品,廠商往往會通過降價策略來提升自身的利潤。對於缺乏彈性的商品,提價會帶來更多的利潤(但廠商一般不會採取提價措施,除非商品具有強壟斷性,否則,某廠商的商品價格上漲,消費者可能會去別的店鋪購買同質商品)。

所以,在常見的一些優惠活動中,對於服飾和鞋類,甚至美妝類等彈性較大的商品,降價幅度會較大,而對於一些實用類的日用品,降價幅度會很小,甚至不降價。

3、能夠採取價格策略,歸根結底在於商傢俱有的壟斷性

店鋪的優惠活動算是商家採取的一種價格策略。於電商平臺的大多數商品來說,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壟斷性,近似於壟斷競爭市場,只不過壟斷程度有所不同。

壟斷性賦予了廠商實行價格歧視的資本。電商平臺的跨店免減以及優惠券活動,都屬於廠商實行價格歧視的行為,且大多是二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中,壟斷廠商按照不同價格出售不同單位的產量,或根據消費者購買的數量不同,收取不同的價格。因此,二級價格歧視不是針對單個消費者定價,而是根據銷售量來制定合理的價格。跨店滿減津貼和不同額度的優惠券無形中對消費者的購買量進行了細分,通過實行優惠活動,廠商成功地剝奪了消費者剩餘,進而轉化為廠商的利潤。

猶如,賭場中莊家永遠不會輸,商場中,廠商永遠不會做賠本的買賣。各種優惠的背後都有為商家做支撐的經濟理論。

“年貨節”折扣背後的經濟學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

廠商通過優惠活動獲得了更多的利潤,消費者通過優惠活動,以比平時更低的價格購買到商品,獲得心理滿足。進一步資源得到合理化配置,買賣雙方都實現了帕累託改進,於社會而言,總福利得到提升。

其實,從微觀層面講,多種優惠形式能為電商帶來更多的生命力,盤活店鋪的銷量,電商平臺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消費能力,而消費則決定了國家經濟的發展的狀況。

2018年不僅全球經濟疲軟,中國經濟也並不景氣。眾所周知,消費、投資、進出口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大馬車”,其中,由於中美貿易戰,進出口額受到了直接影響,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淨出口同比增長為8.2%,較2017年的10.8%有所降低;此外,即便國內多次放出寬鬆信號,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也未能對投資做出大幅刺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9%,較2017年降低了15.3%,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1%,與2017年相比亦是有所降低。從統計數據中不難看出,我國當前的“三駕馬車”都在駛於艱難路段。

正所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投資和進出口主要由企業的運行決定,而消費則更多地是由每個居民決定的。一直以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我國都在強調將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因為,以消費為根基發展起來的經濟更加穩固,能夠經受外界環境帶來的擾動。

即便整體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2017年的增長率有所降低,但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卻是逐年上漲,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也在逐年增加,雙11的電商平臺成交額也在逐年屢創新高,線上消費已然成了消費升級的重要推手。

為應對需求不足和“中等收入陷阱”等問題,新的一年,國家層面為了提升居民消費,也於2019年1月1日全面實施新個稅法。其中,涉及到多個值得注意的點,例如,起徵點提高,增加了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贍養老人、住房貸款利息認貸、住房租金等稅務減免扣除項,無疑對外界釋放出了積極信號。

一方面的政策寬鬆,最終還是在居民消費中得以體現,即便是再冷的經濟嚴寒,都有可能激發“口紅效應”,各大電商平臺發展的背後帶動的又何止“口紅”這單一產業,可見,其在消費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