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节”折扣背后的经济学

“年货节”折扣不断

眼看到了年底,各大电商平台都瞄准了年前最后一波“捞金”的机会,纷纷推出了年货节优惠活动。如淘宝和天猫平台的大部分商品除了价格较以往略有下调以外,用户还可以领取金额不等的平台红包和店铺优惠券,在此双重力度的基础上,用户还可享受平台的每满300减30,每满200减10的跨店津贴活动;而京东的优惠力度更是一点不亚于淘宝、天猫,主会场针对不同品类的商品,设定了额度不等优惠活动,如部分个护类商品满199减100,年货类食品满299减150等等。各大优惠活动足以让消费者眼花缭乱。


“年货节”折扣背后的经济学

天猫商城优惠活动截图

“年货节”折扣背后的经济学

京东商城优惠活动截图


仔细观察近两年淘宝、天猫的一些优惠活动,会发现今年的优惠与往年相比,跨店满减算得上是一种别具新意的玩法。不少用户觉得这种优惠形式变相增大了减免力度,而也有部分用户觉得这样的方式会让他们为了满减去凑单,而为凑单购买的商品,可能是他们暂时并不需要的,这就会降低购物体验。

其实,在各种优惠的背后,平台都在尽可能地实现对用户的偏好、需求进行细分,实现价格歧视,以剥夺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从而带来更多的利润。

背后的经济学

每次优惠的背后,都有强大的算法作为支撑,而这种表现形式,则有经济学来加持。

1、摸准消费者购买心理

在各大电商平台中,店铺不仅会参加平台优惠活动,而且也有自身的店铺活动。比如服饰类店铺,往往会推出分级折扣,买两件打的折扣力度更高,而三件的折扣力度则是大于购买两件的折扣力度。正是商家摸准了消费者购买心理,才会推出这种优惠活动。大部分消费者想购买某件商品时,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从第一件商品的购买中所获得的效用是最大的,但随着购买数量的上升,消费者满意程度的增加量呈递减趋势,甚至为负。商家便是盯准了这一点,才推出分级折扣,刺激消费者购买多件商品,进一步剥夺消费者剩余。

2、对于不同品类的商品,自然做到了折扣有度

对于消费者而言,不同品类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度量了需求量对于价格的敏感性)不同。通过弹性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到,当一件商品价格上升/降低时,对该产品消费者会减少/增加多少购买。当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时,表明商品需求量百分比下跌要大于价格的百分比上涨,即该类商品是富有弹性的,当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时,消费者可能不会选择购买该商品。而当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小于1时,该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仍然会为这类商品买单。

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需求程度可以将商品大体上分为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等。其中,生活必需品(柴米油盐等)的需求弹性较小,而奢侈品的需求弹性较大。服装品类一般属于耐用品,但随着而今时尚风向的飞速转变,服饰也就成了快消品,需求弹性变相增大。于厂商而言,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价格稍有下降,需求量便会大幅上涨,厂商因降价导致的需求量上涨带来的收益的增加会高于因价格降低而减少的收益量,因此,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厂商往往会通过降价策略来提升自身的利润。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提价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厂商一般不会采取提价措施,除非商品具有强垄断性,否则,某厂商的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可能会去别的店铺购买同质商品)。

所以,在常见的一些优惠活动中,对于服饰和鞋类,甚至美妆类等弹性较大的商品,降价幅度会较大,而对于一些实用类的日用品,降价幅度会很小,甚至不降价。

3、能够采取价格策略,归根结底在于商家具有的垄断性

店铺的优惠活动算是商家采取的一种价格策略。于电商平台的大多数商品来说,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垄断性,近似于垄断竞争市场,只不过垄断程度有所不同。

垄断性赋予了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资本。电商平台的跨店免减以及优惠券活动,都属于厂商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且大多是二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中,垄断厂商按照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或根据消费者购买的数量不同,收取不同的价格。因此,二级价格歧视不是针对单个消费者定价,而是根据销售量来制定合理的价格。跨店满减津贴和不同额度的优惠券无形中对消费者的购买量进行了细分,通过实行优惠活动,厂商成功地剥夺了消费者剩余,进而转化为厂商的利润。

犹如,赌场中庄家永远不会输,商场中,厂商永远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各种优惠的背后都有为商家做支撑的经济理论。

“年货节”折扣背后的经济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厂商通过优惠活动获得了更多的利润,消费者通过优惠活动,以比平时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商品,获得心理满足。进一步资源得到合理化配置,买卖双方都实现了帕累托改进,于社会而言,总福利得到提升。

其实,从微观层面讲,多种优惠形式能为电商带来更多的生命力,盘活店铺的销量,电商平台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消费能力,而消费则决定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的状况。

2018年不仅全球经济疲软,中国经济也并不景气。众所周知,消费、投资、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其中,由于中美贸易战,进出口额受到了直接影响,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净出口同比增长为8.2%,较2017年的10.8%有所降低;此外,即便国内多次放出宽松信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未能对投资做出大幅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较2017年降低了15.3%,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1%,与2017年相比亦是有所降低。从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三驾马车”都在驶于艰难路段。

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投资和进出口主要由企业的运行决定,而消费则更多地是由每个居民决定的。一直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都在强调将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因为,以消费为根基发展起来的经济更加稳固,能够经受外界环境带来的扰动。

即便整体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2017年的增长率有所降低,但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却是逐年上涨,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双11的电商平台成交额也在逐年屡创新高,线上消费已然成了消费升级的重要推手。

为应对需求不足和“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新的一年,国家层面为了提升居民消费,也于2019年1月1日全面实施新个税法。其中,涉及到多个值得注意的点,例如,起征点提高,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赡养老人、住房贷款利息认贷、住房租金等税务减免扣除项,无疑对外界释放出了积极信号。

一方面的政策宽松,最终还是在居民消费中得以体现,即便是再冷的经济严寒,都有可能激发“口红效应”,各大电商平台发展的背后带动的又何止“口红”这单一产业,可见,其在消费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