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精髓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從而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證候的過程。所謂“論治”,又叫施治,則是根據辨證分析的結果,來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是診斷疾病的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的體現,辨證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則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對辨證是否正確的實際檢驗。

中醫學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精髓

疾病是機體在一定情況下對於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種反應,其特點是機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受到限制,因而會出現活動能力和勞動能力的降低。而證候則是人體疾病過程中所表現出典型的反應狀態。比如人體表現出:頭痛,發燒,打噴嚏,流眼淚,周身困痛,咳嗽,咽乾等證候。臨床上,中醫就是運用自己的感管直接從這些反應狀態中,獲得病理信息,在通過醫生的分析,綜合,而最後辨析和判斷為某種“證”。這就是辨證的實質。

中醫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證,並通過辨證而進一步認識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種疾病,在中醫臨床上根據不同的致病因素分為風寒和風熱兩種不同性質的證,這就要通過病人機體所出現的症狀來辨別,最後才能確定選用辛溫解表還是辛涼解表的方法,給予適當的治療。辨證論治既區別於見痰治痰,見血治血,見熱退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對症治療方法,又區別於那種不分主次,不分階段,一方一藥對一病的治療方法。

中醫學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精髓

在以前,也包括現在也有,什麼家傳秘方,祖傳秘方,說能治某某病,甚至說能治多種疾病,並且有許多人遍訪秘方,你說這可靠嗎?當然,人有病,家屬和病人心裡肯定會著急,誰都能理解這種心情。所謂祖傳秘方即使有這個療效,我想也不可能對所有人都適用,必定人的體格不同,年齡不同,症狀也不會全部相同,所以我個人認為不太可靠,因為它不符合辨證分析證情,也不符合辨證用藥的理論觀點。

辨證論治,作為指導臨床診斷治療疾病的基本法則,由於它能辨證地看待病和證的關係,既可以看到一種病也可以包括幾種不同的證,又能看到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同一的證,因此在治療上採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方法來處理。“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於發展的時間,地區以及患者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或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表現的證也就不一樣,所以其治法也就不一樣。張仲景的《傷寒論》就是最鮮明的例子。“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因而,也就可以採用同一種方法治療。例如久瀉脫肛和子宮下垂,是不同的疾病,但如果都出現為中氣下陷的證候,則都可採取升提中氣的方法來治療。

中醫學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精髓

中醫治病主要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著眼於“證”的區別,著眼於病機的不同,因為中醫的病和“證”是統一的。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法則,正體現了辨證論治的實質。

中醫治病注重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補陽而不傷陰,滋陰而不傷陽。故其臨床治療大法,諸如扶正祛邪,補虛瀉實,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壯水之主,益火之源等,無不包含辨證觀點。《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和為期”。這就是中醫治療法則的精髓。

中醫學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精髓

總之中醫從人體與外界環境密切聯繫出發,從人體本身是對立統一有機整體出發,來探究疾病的本質,運用動態平衡的理論,通過各種治療手段,使病者重新建立起新的動態平衡,達到促使疾病痊癒的目的。這就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最突出的特點,即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

歡迎大家點評,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