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0005」储备够创业一家上市公司所需的知识

「日记0005」储备够创业一家上市公司所需的知识

老大心在产品上聚焦,企业才有前途

今年整个资本市场非常的惨烈,投资人哀鸿遍地,连带的波及到了一级市场,所以现在普遍的感觉到钱荒,大家都很缺钱。

从投资股市的角度来说,现在的股价很多已经跌到了低点,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说,现在是一个好时机,不管按照巴菲特的理论——目前的股价已经跌到了安全边际以下,可以出手了,还是按照其他大师的理论,目前也处于底部,可以进行进入杀跌了。

然而,当要出手的时候,还是要牢记巴菲特的那几条谆谆教诲: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一定要选择伟大的公司!

哪些是伟大的公司呢?真的很难找,有些行业我们觉得他挺伟大的,但是按照巴菲特的提醒,我们看不懂的,不能投。有些我们觉得能看懂的,但是发现股价还是很贵,没有在安全边际以下,比如说茅台,比如说格力,这些企业我们觉得会买他的产品,也觉得能看懂,况且他们的财报也很不错,但是还是太贵了,时机不对,不能出手。

至于其他的烂公司,就算它再便宜也是不能买的,因为他会给你跌破到无底线,最终还是亏的血本无归,因此一定要买好公司,伟大的公司。

从了解的角度来说,对谁的公司最了解呢?肯定是自己一手做大的公司是最了解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目前来说,我就有一种困惑,一方面,那些便宜的公司不能买,买了就是一个陷阱,另一方面,那些我们觉得能看懂的公司,也不能买,因为太贵了,时机不对。那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你并没有可选择的投资对象,如果我们不是职业投资者,职业的去很多公司分析调研的话,最终并没有多少可投的对象。

恰恰在这时,我们自己的项目开始有了雏形,开始有了轮廓,开始有了愿景。可以这样说,我们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项目,就符合价值投资的那些理念,成长潜力巨大,而且我们希望它能做成一个百年企业。

事实上这套工艺技术已经传承一百多年了,仅仅是在我们的合作伙伴的家族里,就已经传承了一百多年了,从清朝的同治元年到现在。

那如果说这套工艺技术从明朝发明时开始算的话,那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我们要做的这个企业,也要做个百年品牌,这是第二阶段的愿景。第一阶段的愿景,目标就是做到上市,上市之后,才修改成做一个百年品牌的新愿景。

另外,这是属于快速消费品,属于嘴巴股,巴菲特说过,人,都是要吃的,只要盯着嘴巴,就会有消费,只要有消费就会有业绩,就会有价值产生,就能分到利润,就会增值。因此,这是一个大的赛道,新的品类。只是说我们现在还不是股份制有限公司,还不能够上市进行交易,否则的话,我就进行定投,只要有钱我就会买我们自己的股票,而且希望持有50年以上,我觉得到时候,会翻很多很多倍。

我想说明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目前的投资环境下,没有特别好的公司值得投资,或者说有,但是你并不知道,你知道的、你最了解的还是你自己的公司,要问的是你自己愿不愿意投?

我现在想说的是我自己愿意投,我们自己的公司。因为我们看好他,而且很长久的看好他,投资的目的是希望,多拥有多占一些股。将来能够进行保值升值,而且会翻很多倍,没有比这种投资更划算的。

风险呢,风险基本上是自己在里边奋斗可以掌控的。起码要比别人的企业,通过所谓的尽调,你更加的了解他!为什么这么了解这个企业,因为是你一手见证他,从零开始逐渐的成长的,没有人比你们更了解他。

为什么那么自信呢?其中有一条就是团队,目前的团队,主力三个人。老大是负责产品的,老二是负责生产的,管控质量的,老三是负责营销的,这样一个梯队非常的合理,能走远的搭配,能做的很长久。这样的搭配,就是一个产品驱动型的团队。

产品驱动型的企业,跟营销驱动型的企业不一样,营销驱动型的,最典型的就是脑白金,史玉柱是一个营销策划天才,一款脑白金就畅销了,十几二十年,但是往后呢,他会成为一个百年品牌吗?我不看好他。

因为产品驱动型的,那个驱动力来自于广大的消费者心中,而营销驱动型的推动力,是来自于老板(和股东),他们想赚钱,所以他们就投入,只有投入才会有一种推力,促使消费者购买。这个一个是推力,一个是拉力,这个力量没法比,差距非常大。

尤其是当这个推力,你不推的时候,或者推力变小的时候,或者,当你推的时候,它的性价比不高的时候,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时候,你就会减小这个推力,当你减小的时候,它的产出就会变得越来越萎缩,最终可能就消亡了。

所以,站在股市投资的那些分析师眼里看待企业和企业的老大,企业一定是靠产品的,老大心中眼中只有产品,老大要足够聚焦,不会今天哪个赚钱,就去转行到哪里,不会明天去搞金融,后天去玩很多花样,瞎折腾。

不是不要玩营销,而是营销不能作为最主要的事情,因为营销只是一种伎俩。最核心的还是产品,这个最主要的事一定要放在老大心中,放在老大眼里,只有老大亲自抓这件事,这个企业才能够走长远,否则的话是走不长远的,营销做得越好,只能是昙花一现。

虽然我是搞营销的,但是我对营销并不护短,营销在过去就相当于一个医生一样,如果本来就是个健康的身体,医生它能够让这个身体保养得更好,如果本身就是一个病体残躯,医生也无能为力,所以它的作用实际上是很有限的,不要过分的神化他。

我们经常讲四两拨千斤,当你有那个千金(产品)的时候。四两,就是那个营销的技巧,你只有先有千金,然后四两才能起作用,才能去拨千斤。

重点来了,就是我们这个团队在开创一个新品类,老大要把重心都放在产品上,其余的事都分派出去,同时老大在产品上要有独到眼光,要有创新能力,要有研发产品的兴趣和实力,目前我们的老大都具备,这是我们的信心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我们看到老大亲自抓产品的业内著名人士还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腾讯的马化腾,周黑鸭的老板,百果园的老板,等等,凡是重点抓产品研发的,这些企业都错不了,反过来,在渠道上搞很多花样,在营销上给搞很多花样,今天去搞金融区块链,明天去搞别的副业搞很多,这些企业都长久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