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樓市如江湖,

江湖有門派,

掌門、營銷、媒體……

掌門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營銷曾寫過“乾坤大挪移”,

今天“八一八”地產媒體人。

是為“羊鍋說樓”年終特稿。

/ 壹 /

有過無風時的等待,才有馭風時的從容。

2018年,地產媒體人的變動,來得比往年要猛烈一些。臨近年底,媒體人“異動”的消息更是滿天飛。

實錘的是,中國指數院華中分院院長鬍超離職。儘管他否認是媒體人,但被我視為廣義媒體人。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愛喝茶的胡超(左三)

狗年伊始,原《武漢晨報》地產部的一干人,先後離開。

袁軻、徐建生、艾博相約“下海”創業,以千萬級身家的網紅投資大咖“徐SIR”為旗幟,組建“武漢購房薈”,並創辦了“徐SIR侃房”、“小妹買房”4個矩陣式公眾號。

其週刊主編劉燕轉任“熱線房產”主編。

2017年,《武漢晨報》地產部總監盧傲然,辭職來到綠地華中事業部,擔綱品牌負責人,稍後,其老部下李偲也投入其麾下。

曾經活躍在武漢地產圈的媒體人——任潔、秦非、彭芸也都是前“晨報”的骨幹,2018年,他們都齊集“百度房產”。

如果算上早先離職的熊華勇、鄧坤蓉,劉百燕,更早的陳瑩、楊晉文、吳靜和創始人王九凌,“晨報”地產部的核心成員差不多都離開了老東家。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愛板沙的武漢晨報戰隊

/ 貳 /

讓你成熟懂事的那幾年一定很辛苦。

2018年,紙媒人在“遷徙”,門戶的媒體人也沒消停。

春暖花開,“房天下”的後臺主力張純,轉戰“鳳凰房產”,這裡,有她曾經的同事王麗莉——兩年前,王麗莉從“房天下”移師“鳳凰房產”,主政鳳凰武漢。

張純不僅更換了東家,而且從熟悉的後臺轉型到陌生的“前線”,挑戰廣告營銷。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美女天團,鳳凰房產

孫立,曾經也是張純“房天下”的同事,今年,他也加盟“武漢購房薈”,一如既往,像老黃牛一樣辛勤的勞作。

隨後,“房天下”的業務骨幹吳洋和高凡春,先後前往“今日頭條”。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曾經的房天下戰友

丹桂飄香,人稱“千億林”的林子,從“新浪樂居”轉戰到易居中國旗下另一個板塊“房友”;樂居的另一個業務骨幹王冶青,則與一年前離職的王寬“會師”在奧通傳媒,“玩”起了新浪微博、喜馬拉雅。

“新浪樂居”的主筆彭芸轉移到“百度房產”,另一主筆楊佳則加入了“武漢購房薈”。

年初,“億房”的明晶晶離職,來到武漢房地產經紀行業協會;前一年,她的同事“麻辣”主筆崔璇轉戰到“得意房產”。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新浪樂居,不拘一格

/ 叄 /

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愛一個人。

這是武漢樓市“黃金時代”媒體人的真實寫照。

上個世紀90年代未,《長江日報》是武漢樓市的主流媒體,甚至一度是開發商唯一選擇的媒體,它的主編是復旦大學畢業的文藝女青年吳月琴。

這位來自江南水鄉的女子,用娟秀的筆觸,把早年的武漢樓市刻畫得如木三分。開發商都親切的稱她為“吳主編”,特別愛美的她,每天的包包都不重樣。

2007年以後,吳主編就離開了地產圈,目前仍供職長報集團。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影響有影響的人——長江日報,左一楊捷(長報城建記者),左二也是楊傑,左三為吳月琴。

2000年“六一”,《武漢晨報》的“樓市週刊”橫空出世,它是武漢樓市的第一份行業專刊,由王九陵率領李晨曲、王秋萍和吳靜等四人創辦。

“樓市週刊”開創了地產圈媒體的N多個先河:

第一輛看房專車,

第一個樓市論壇,

第一張樓市地圖。

幾年後,嘉禾裝飾錢俊雄搞的“家裝白皮書”,就是從李晨曲當年策劃的“家裝日記”獲得啟發的。

如今,這些“套路”都成為各個媒體的常規手段了。

2001年,一位晨報“最強業務員”的離職,引起日後武漢地產媒體圈的重大變化。她就是明玲,圈裡圈外都親切稱她為明姐。

同一年,晨報記者周彬遒離職,去了萬科。記者進企業,而且是神一樣的萬科,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

幾年後,另一位晨報記者王川也跨入了復地。當時,剛進入武漢的浙金都地產公司總經理卞濤,就是原《錢江晚報》地產部負責人。

去年我結識的當代置業總裁張鵬,早年也是北京某報的地產記者——他在採訪當代置業董事局主席張雷時,受到邀約,張鵬當即答應。

明玲的離職,也是受到時任《楚天都市報》總編輯張勤耘的“呼喚”,在當時武漢最豪華的東方大酒店,設宴款待,親自盛邀。

明姐沒有辜負這份盛情。依託這份全省發行量最大的強勢媒體,帶領一眾團隊,把《家園》週刊以及整個楚報的地產經營,辦得風聲水起,創下了一個又一個新高。

十年後,明姐出版自傳《另起一行》,從中我們看到“洪荒年代”的廣告人,還有武漢樓市早年的故事。

2013年初,明姐退休,可她是一位閒不住的人。兩個月後,她開設微信公眾號“明姐的朋友”,5年來,寫了1300多個她的朋友,平均不到兩天就有一篇推文。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她就是赫赫有名的明姐

/ 肆 /

是平臺成就了個人?還是個人彰顯了平臺?

每個地產媒體人都常常仰望星空捫心自問。

2009年,王九陵從晨報週刊調任《投資時報》,後進入卓爾集團,兩年前,他離職創業。

稍後,李晨曲離職,先去上海發展,幾年後回漢,投身明姐的團隊,然後,與離開晨報的另一位記者雷靜(對,你沒看錯,就是紅遍武漢的文藝微信大號“漢聲”掌門人),創辦了《大武漢》雜誌。

如今,李晨曲也開設了自己的文藝類微信大號“大橋旁”。

王秋萍仍在長江日報報業集團,目前,參與軍運會工作;吳靜下海創業,仍在地產圈。

當年,晨報週刊有一個主筆楊晉文,我印象深刻,他思路獨特,下筆有神。2010年,他離職去了金地,4年後,轉戰中建三局,兩年前,楊晉文又殺了一個回馬槍——回到了《長江日報》。

2007年5月,明姐不再分管楚天廣告總公司地產部,隨著明姐的離開,《家園》週刊的一批核心成員也相繼離去。

於保罡,在明姐調離的當年,轉身去了“中房報”,如今,已是“工長360”的老闆,成為武漢家裝互聯網的大佬;

2008年,姚衛、柴貴銀則去了剛剛組建的大楚網,陳俊峰在“中大地產”轉了一圈後,現在也回到了大楚網;陳軍最後的崗位在卓爾文旅;離開《家園》後的左榮華,曾在長城建設就職,如今在當代和華僑城合資的地產開發公司;董國棟離開後,現任武漢漢陽造文化產業公司董事長。

2008年,林麗霞也離職,目前,與合夥人組建華林融創商業運營管理公司,經營後湖的華林廣場。

2005年走入“家園”的張瓊,6年後,又分管商業家電等行業,目前,也剛從楚報全媒體中心離職。

《家園》週刊的“老人”陳麟,2014後離開報社,下海創業,現仍在地產圈;後來週刊的“新人”王叢茜也在貴圈,開設了微信公從號“購房指南”。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明姐和她的愛將

/ 伍 /

你在媒體最美好的瞬間是什麼?

尚未佩妥劍,轉眼便江湖。

相比前述幾位地產媒體“前輩”,我進入貴圈稍微晚了一些。

2002年的10月,我從《武漢晚報》經濟部調任廣告部,成為《廣廈》週刊主編。

當時就我、胡蝶和劉曉雙三個人,比不得晨報和楚報兵強馬壯。當時,《廣廈》就8個版,還是4彩4紅,比不得人家的全綵版。

剛剛入行,一臉懵逼。

有一次,全國最牛逼的策劃人王志綱團隊來漢市調,請武漢地產媒體人在三陽路的湖錦吃飯。

開席前,王大人的隊伍就把一個微型錄音機放在餐桌的轉盤上,哪個發言,錄音機就轉到哪個面前。

當時九陵、陳麟、月琴在場,他們對武漢樓盤如數家珍,真真是縱論樓市,指點江山,而我,是一句話都插不上,那個錄音機就沒有在我面前停過。

好在人笨腿勤,朋友眾多,

好在胡蝶用功,筆觸細膩,

好在團隊勤奮,領導重視,

好在晚報強勢,蒸蒸日上。

尤其是2007年,楊光華、陳娟、權輝蓉、蘭莎、林碩及鄭麗的加入,以樓市內容建設為主,為客戶創造價值,強調原創,鼓勵寫作,尊重專業。

最早,《廣廈》對標的目標是本地6家樓市週刊,後來,放眼全國找“競品”。

用前幾天楊光華在朋友圈發的一句“飈話”:“《廣廈》週刊沒有對手,一直是江湖的傳說”。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廣廈》戰車,轟鳴三鎮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我和胡蝶曾經與鬱亮確認過眼神

2009年,晚報地產人也開始了重大“遷徙”,不過,這次人事“變故”是晚報的主動調整:代理制。

原地產部的人員,按自願原則,離開報社,自行組織公司,來代理晚報的地產廣告。

原地產部總監劉典斌率周俊、張鶴松、費學遒、陳靜、張亞安等人組建“廣廈同仁”,江華、譚細輝加盟“太閣廣告”,陳艾佳開設“大禾廣告”,共同代理晚報的房地產廣告。

楊光華率採編團隊繼續原創,禹小秋則率劉靜雯、劉霄、李書明、黎田等人作為服務團隊。

代理制讓晚報的地產廣告如同“加了槓桿”,一飛沖天。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五虎鬧江城

幾年後,隨著樓市和媒體的變化,晚報地產人也開始陸續離開。

光華的嗅覺最靈敏,這緣於他是紙媒人中最早“觸網”的。北京奧運會那年,他就開通了博客;新浪微博興起,他的微博也開通了;

2012年初,我離開廣告部,重回經濟部。半年後,光華離職,到湖北廣電“玩”起了樓市電視,隨後,又與李晨曲搭檔,就任楚商聯合會的副秘書長,運營資源。

在武漢地產媒體圈裡,光華也是最早開通微信公眾號的。

2013年12月,《光華樓評》上線,在長達兩年苦逼、且沒有任何“變現”的爬格子歲月中,光華奮筆不輟,其中,《“財富基石”背後的那個開發商》一文,被刪前有高達19萬的閱讀,《武漢再也沒買到便宜房子,最高房價超過8萬》一文,閱讀更高達30多萬。

《光華樓評》成為武漢地產媒體人中,最早走向全國地產行業的序列大號。

光華離開後,權輝蓉先去了《楚天金報》,後又到“武漢學院”任教;藍莎先去了美國,後來回漢,在楚報工作;稍晚離開的陳娟,現在中交二航局的華中中交城;林碩離職後,目前賦閒在家。

2015年前後,幾家代理公司也逐漸“離場”。

劉典斌現在朗匯控股,周俊從事健康養生產業,禹小秋與三個互聯網大咖搞起了房地產大數據營銷。

2012年,張鶴松與原晚報同事代進新、陳守芳組建了“廣廈同祥”,代理大楚網的地產廣告,連續幾年,把大楚網的地產廣告推向新高。

今年年初,三人也退出大楚網代理,從事家裝和線下活動。

2013年春,我也離職,衝向大海,加盟太閣廣告。

在這片海里,太閣廣告的地產經營的範圍,從報紙到電臺,從線上到線下,從網絡到電商,從暖場到圈層……

對於我這個年過半白、且“裸辭”的副處級幹部,海水確實有點鹹,海風也有點大,海浪更有些狂……

去年9月,把擱置了半年的微信公眾號又撿了起來,“羊鍋說樓”才正式起步。兜兜轉轉,回來原點,再做“記者”,重新出發。

我的“座右銘”是:

熱熱鬧鬧克採訪,

安安靜靜寫故事,

默默無聞走世間,

轟轟烈烈過一生。

/ 陸 /

人生,各得各的眼淚和寵愛,各有各的眷顧和依賴。

說起武漢地產媒體人,有一個群體,是不能忽略的,他們是報紙媒體的樓市專欄記者。

2003年初,《武漢晚報》的“黃峰淘房”率先亮相,以平均每週兩篇的速度,持續報道武漢樓市的最新戰況。

一年後,《楚天都市報》也開設“華仔跑樓”專欄,由蘇永華領銜,武漢三鎮的各個樓盤都留下了“華仔”的身影。

《武漢晨報》由胡繼權主筆“淘房大權”;

《楚天金報》由黃振琳操刀“振琳看樓”,

《長江日報》是馬振華打理“馬哥說房”,

《長江商報》則是張磊的“張羅樓市”。

這是武漢樓市“黃金時代”的“黃金專欄”,6位樓市專欄記者,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市場,傾聽民意,指導購房,6位大咖的稿子常常是每家報紙的絕對頭條。

十年過去,6位大咖先後出現了變化。

2010年前後,黃峰先調到“漢網”從事網絡運營,之後回《武漢晚報》負責地產,2017年初,去了庭瑞集團。目前,他又重返媒體行業,運營長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大學生平臺“長江日報最武漢”。

幾乎同一時刻,蘇永華也從經濟部轉入廣告部地產部,後又被集團調任《大武漢》。2016年,蘇永華離職,在卓爾集團,負責文旅板塊的品牌和營銷。

2014年,黃振琳也離開金報,在庭瑞集團負責行政和人力資源。

同年,張磊轉戰“新浪樂居”,後來,他又投身於商業地產。

目前,胡繼權依然堅守報業,是長報集團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小馬哥”馬振華也仍在《長江日報》。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六神下兩江

武漢地產媒體人中,還有一位不得不提,他就是目前紅遍三鎮樓市、微信公眾號為“武漢買房”的主創陳珂。

陳珂原來也是《楚天都市報》經濟部的記者。

2010年左右,剛剛走進報社的陳珂,半年後接手了《華仔跑樓》,他獨特的視角,犀利的文風,成為武漢樓市媒體人的一股清流。

作為80後,陳珂也早早“觸網”,把互聯網玩得滴溜溜的轉。

2016年,陳珂悄無聲息的離開,曾與人合夥創辦微信公眾號“光谷客”,一篇關於“某鋼”裁員的稿子,也是高達百萬+。

徐寶忠,曾經也是《武漢晨報》的記者,2005年,做了一年記者後,不甘寂寞的他“下海”,在搜狐-太閣-搜狐“晃”了一大圈後,2016年,與陳坷“會師”,兩人聯合創辦“買房社”,以“武漢買房”為主打,形成5個微信公眾號的矩陣。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曾經對手,如今團友

還記得《長江商報》樓市週刊記者屈虹輝,筆下也頗有鋒芒,後來離職到武漢萬科,後來不知去向。

“商報”的袁虹霞和胡小莉依然在該報堅守著。

今年,新鮮出爐的微信公眾號“武漢房地產報”,圈內人一看就是媒體的“老司機”。

創始人叫劉鈞,原《楚天都市報》經濟部主任,兩年前,他也離開了報社。

憑藉對整個經濟領域的熟悉和掌控,加上他還有兩年負責“金報”財經、證券報道的歷練,目前,劉鈞用這張新“報紙”來駕馭樓市,輕車熟路,迅速開車。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青春就是長髮飄飄,居中的帥鍋就是劉鈞

/ 柒 /


我們都想要牽了手就能結婚的愛情,

卻活在一個上了床也沒有結果的年代。

在樓市的“黃金十年”的上半場,武漢地產媒體人與媒體的“婚姻”是很牢固的,“離婚”、“分手”是很罕見的。

但相比紙媒,互聯網的媒體人,其流動性要快得多。

在2005年至08年,丁霞、董樑先在搜房,後來,兩人雙雙離職,創辦了“熱線房產”;

2008年,“大楚網”上線,“億房”的吳衛東離職加入,後來,“熱線房產”的李瑾、晚報的車朝暉也離職加入大楚。

同年,晨報的熊華勇加入搜房,直到去年離職後,他前往浙大和香港理工大聯合中心專心讀博。

“搜房”的第4任掌門高琦,也出身億房。

2009年,潘波執掌武漢新浪樂居,一批搜房人跳槽到樂居,如林子,陳睿、晏丹、茹花,郭飛、沈欣翔、宮婷、何雨潔……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你從哪裡來?你往何處去?都不重要,我們樂居其中

到底是年輕人聚集的互聯網媒體,沒有那麼多羈絆。

互聯網講究的是流量,由此帶來的也是人員的流動。

地產媒體圈裡,最勤快、最能吃苦的,當屬楊劍,人稱Y總。

2009年,他入職“億房”,為其建立二手門店立下汗馬功勞。2011年,他轉身去了“得意房產”,5年後,又創建“武漢奇豆”,代理騰訊,京東房產。目前,再度入股“得意房產”。

現在“房掌櫃”老大孫文韜,曾經也是搜狐焦點的一員;

姜華曾經也是“億房”成員,後來也曾轉戰“房掌櫃”,如今,其微信公眾號“中北路”也是武漢地產自媒體的大號之一。

“長江日報最武漢”的主編阮家治,也是億房小編。

眼下,武漢樓市媒體裡,面對C端最火的大號當屬“阿松評樓”,主創人關樂滔,也曾是“搜房”後臺的骨幹。

“今日頭條”是許多開發商都喜歡的新媒體,其地產負責人肖飛也是原《楚天都市報》地產部主力。

早幾年,《楚天金報》的廖橋轉場至《長江日報》;2017年,“金報”停辦後,其週刊負責人蘇繼俊移師ZAKER湖北。

武漢地產媒體人的不斷輾轉騰挪,主要是緣於媒體量供應的增加,如近年異軍突起的安居客、今日頭條、鳳凰房產、網易等,還有微信公眾號大軍的擴容,由此,從古典媒體(紙媒)、傳統媒體(門戶)等流向“新媒體”的人員較多。

我常說,十年前,開發商宴請媒體,兩桌即可,如今,沒個八桌十桌,根本“照顧”不過來。

在眾多互聯網樓市媒體裡,“房天下”和“億房”可以說是樓市媒體人的“黃埔軍校”,在媒體、供應商、廣告公司、活動和渠道公司,甚至是開發商裡,都有這兩家媒體的人。

“天下”都有“搜房”人,“億房”中有“億房”人。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搜索天下房,幫詢回家路

/ 捌 /


你如今的氣質,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近年,樓市媒體人開始流向開發商,從乙方轉向甲方的媒體人也逐年增多。

《武漢晚報》週刊的鄭昊,離開報社後,在瑞安供職至今,索引、劉霄、譚軍、謝東波先後去了恆大,現在,索引轉到泰禾,謝東波則進入了互聯網保險行業。

早年,《武漢晨報》的江身軍去了卓爾,近年,《長江商報》的黃妮娜、《武漢晚報》的劉春、億房的熊文龍也都在該房企。

祁俊曾經是“億房”小編、“搜狐焦點”的首席記者,如今在融創;

祝珺曾經是《長江日報》的記者,經歷華僑城,現移至招商蛇口;

史長武曾經是“房天下”成員,如今在新世界地產;

鄒輝曾經是《楚天金報》的記者,現泛海武漢公司;

張雅靜曾是“億房”主筆,剛剛轉場至紐賓凱。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2018,地產媒體人大遷徙:江湖多離別,十年如一夢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早就是融媒體

///


有些人,說再見就真的再也不見了。

“我連朋友圈備註都來不及修改了,他又跳槽了。”這是很多樓市江湖人相互間的感慨。

順著這條20年地產媒體人遷徙的“路徑”,我們會心生唏噓。

從“一紙風行”到“網絡橫掃”,最後是今天的“抬頭不見低頭見”,短短几年的光景,樓市媒體和廣告的生態圈,天翻地覆。

人依舊,曲未變,詞已換,淚無痕。

借1999年《南方周未》新年致辭致敬所有武漢樓市的媒體人:

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

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抖擻精神,

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尋求未來。

這種力量來自於你,來自於你們中間的每一個人。

迎著新年初升的太陽,讓我們輕輕地作個道別,說一聲:“再見,2018。

* HAPPY NEW YEA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