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如果按照我们中国人正常的思维认知,我们一开始对于诸葛亮的印象应该是这样: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后来因为易中天老师的详细描述,我们知道了史书中记述的诸葛亮是这样: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也因为这个描述,后来的诸葛亮给我们的印象是这样: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或者这样: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直到这两年,某些在娱乐界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咖,在全国观众面前给我们了这样的描述: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还有这种说法: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怀疑和看法: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就这样的“被消失”了。

其实这也难怪,在这个信息化的浮躁社会,脚踏实地的做学问已经不太行得通了,仅仅只是十年,就连《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都因为收视率的惨淡而快鸣金收兵了。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像梁宏达和高晓松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张嘴就能侃侃而谈,从史前一直能讲到民国,还要旁征博引,能够融合大众喜闻乐见的段子。

于是,总得有些人物和故事要颠覆我们大众正常的认知,因为这样才能有收视率,才能树立起他们在新时代下的大咖地位。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在这样的安排下,我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蜀汉丞相诸葛孔明,就这样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重新定义了。

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有没有功高震主?到底有没有因大权在握而玩弄权力?到底有没有依靠连年不停的打仗而集中权力架空后主?

这些问题原则上我们都说不清楚。因为诸葛亮生活在近两千年前,我们又怎么会知道一个一千八百年前的人怎么想呢?

我们今天所能了解到的无非也都是建立在官方史书和考古墓碑等等现存的遗迹史料而已,如果想完全复原诸葛亮的心理动态是绝对不可能的。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但是,这些残存的史料,却可以让我们客观的了解那些与诸葛亮同时代的人,以及给他立传的作者是怎么想的。

这总比因为看了点三国演义就到处卖弄甚至口无遮拦的强。


比如说刘禅,这个伴随诸葛亮半生的蜀国后主,很多人都是因为受到梁宏达和高晓松的影响,认为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迟迟不给诸葛亮立庙就是恨他,恨诸葛亮仰仗权势架空国君行霍光王莽之事。

但是在有这种简单粗暴的看法之前,高晓松真的了解汉代的礼制吗?

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所以朝廷的一切礼仪遵从汉制。但汉制没有给大臣单独立庙的先例,至多就是凭借至高无上的功勋配享太庙,也就是和先帝们供奉在一起,牌位立在两边。即使像张良、萧何、卫青、霍去病,还有和汉光武帝当年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也都没有一个被单独立庙。

刘禅不给诸葛亮立庙,那叫遵从祖宗家法,那叫懂规矩。

后来给诸葛亮立庙,那是因为蜀地的老百姓数以万计的自发给丞相祭祀,刘禅一方面是顺应民意,一方面则就是对于相父的思念,因此才破了祖宗制度,在沔阳给诸葛亮立庙。

而我们今天当做旅游胜地的成都武侯祠,那不是诸葛亮的庙,那是真正供奉刘禅的父亲,汉昭烈帝刘备的地方,只不过是因为诸葛亮的香火太旺,名气太大,才反客为主。

这也是当年刘禅不在成都给诸葛亮立庙的原因所在。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一方面是因为祖宗制度,一方面是因为为父亲的香火孝道,为何到了高晓松和梁宏达的嘴里就成了恨了呢?

况且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念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年幼,便带在身边躬身培养,还把自己的公嫁给诸葛瞻,如果是仰仗自己的大权淫威而打压刘禅,刘禅就应该像万历一样抄张居正的家一样,把诸葛亮的家也给抄了,而不是让仇人的儿子给自己当驸马。


高晓松说孔明灯的发明印证了诸葛亮军事上的短板,一项军事发明难道就说明一个人不会带兵打仗,这是什么逻辑?

针对诸葛亮善于搞发明创造,《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专门指出: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艺,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也就是说,距离三国时代不远的晋朝大臣陈寿,点明了诸葛亮善于发明创而且善于兵法推演,这是诸葛亮的爱好,同时说明诸葛亮也是一名出色的军事理论家。

至于诸葛亮会不会带兵打仗,这种三尺之童都知道的事我们就用诸葛亮主导的五次北伐来回顾一下:

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不按预定的军事部署丢了街亭导致北伐失利第二次北伐,斩杀魏国大将王双,因为粮草问题班师回朝。第三次北伐,夺得魏国两郡三十万人口,魏明帝大惊失色第四次北伐,斩杀未过大将张郃,把司马懿父子堵在谷口,只因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父子。第五次北伐,打得司马懿惧蜀如鼠,进退失据,只可惜病逝五丈原。

司马懿厉害不厉害,离开曹魏权力中枢十年却能振臂一呼,三千私勇一举推翻曹魏政权,魏明帝更是依靠司马懿一举收复辽东,正是为了对抗诸葛亮,魏明帝才把司马懿从荆州前线调到关中。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司马懿虽然坐镇关中,但却有曹魏中原数州后勤的保障支持,而诸葛亮仅仅有益州不到百万人口之地,就这样司马懿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能说诸葛亮没有带兵打仗的将帅水平吗?

如果我们非要把诸葛亮的将才水平有一个明确,那么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则基本代表了后世历代史学家的意见: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也就是说陈寿认为,相比较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治国理政的管理能力要优于他的军事谋略,诸葛亮善于运筹帷幄,而不善于用奇谋冒险。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我们要知道萧何和张良,那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张良是地地道道的军师,告诉刘邦怎么以少胜多,怎么智取。萧何才是总理,是韩信打仗时坐镇后方办理军需,管理国政的代理人。

陈寿认为诸葛亮更偏向于萧何,这也印证了诸葛亮一生很少使用险招奇招,放弃魏延突袭长安的计划,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用战略与对方消耗。

如果这就能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差,那么陈寿第一个不答应。


梁宏达还说诸葛亮穷兵黩武,是他的连年征战把蜀国的国力耗尽了。

这一点,老版《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扮演者唐国强都比梁宏达有深刻的认识: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作为后人的高晓松和梁宏达,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以蜀国一州弹丸之地对抗中原百万大军,能不能直捣中原是一回事,能不能凭自己有限的力量延缓生存空间,消耗对方实力是另一回事。

诸葛亮明白,不主动出击,蜀汉必早早灭亡。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当曹魏的国防力量膨胀到一定阶段,消化了内部不稳定因素,蜀国只能坐以待毙。所以只能先发制人进行北伐,一点一点蚕食掉曹魏在关中以西的势力。

他们说诸葛亮穷兵黩武,自取灭亡,殊不知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因为马谡失街亭损失人马外,其他四次并没有客观的可以计入史册的伤亡。而且还将天水、南安、安定三座人口大郡的居民全部迁到了汉中,大大扩充了蜀国的实力。

冷兵器时代拼得是什么?拼得就是谁的人口多,谁的兵员多,谁能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办法在正确的地点消耗掉敌方的有生实力。而诸葛亮完全按部就班的去做了,而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和有限资源内,完成得质量极高。

这怎么就成了自取灭亡了呢?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数次不能直捣黄龙?除了资源,跟人才也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也是弹丸之地的蜀地所缺失的。

这一点,陈寿给了晋帝很中肯的意见:

他所面对的敌人都是当时之杰,再加上寡不敌众,所以未能有克。诸葛亮的才能不亚于萧何,但是他缺少的是韩信这样的为他执行的将领。这就是天命!不是靠智慧就能争取到的!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至于他们说诸葛亮依靠北伐集权,功高盖主之说,我想还是用陈寿的一句话最权威,也最客观,最信得过:

“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

陈寿写得很明白,诸葛亮担心自己身后之日,就再也没有人有机会涉足中原和曹魏相抗衡了。

陈寿是晋朝的大臣,他有必要为了一个前朝的故臣竭尽全力而美化他吗?这本身就是忌讳。

但陈寿明白地指出,诸葛亮北伐是充分考虑了本国人才储备的形势,而他北伐动机那是一心为汉。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虽然我之前说过诸葛亮的行事风格——事必躬亲,从而不受猜疑,但要知道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完成先帝遗志,从而维持好与后主这个孩子的关系。

诸葛亮作为一国之相,作为托孤大臣,他本来就可以派兵把蜀地的几处关口牢牢一堵,然后高枕无忧的和小皇帝下棋喝茶养老,这样肯定不会受到猜忌,但一心为汉的他能这么做吗?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很不理解为什么到了梁宏达的嘴里就成了“有私心”、“权力欲望大”、“权臣”了。

其实我想,归根到底还是一句话:没文化,太可怕。

像易中天老师,每一次上百家讲坛之前,他都会拿出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备课准备教案,然后修改,再对着夫人预讲。有一次甚至在全国观众面前,跪下以做礼乐示范。

抛开讲得对与错,但最起码体现了一个文人学者的治学态度和谦虚谨慎的教学素质。这是值得学习和尊重的。


诸葛亮:“高晓松、梁宏达,我请你们闭嘴!”


诸葛亮虽然是一个离我们遥远的先贤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他的身上所独有的特质也绝非一篇文章、一个视频就可以草草下定论。

但是我们后人在评判他的时候,最基本的要求是要遵照史实。

《三国演义》的人物夸张是因为它是艺术创作,但在一群孩子和广大泛泛而懂的观众面前为了金钱娱乐而标新立异、肆意诋毁民族英雄,这就有关道德底线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梁宏达被封杀才是真正的自取灭亡,但还诸葛亮一个清白,任重而道远。

一个民族对待历史态度往往决定了一个民族在当世以及后来的历史高度。

英雄不容诋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